周鴻禕,用AI再造一個新360

2023-06-02     光錐智能

原標題:周鴻禕,用AI再造一個新360

文|光錐智能,作者|劉雨琦、郝鑫,編輯|王一粟

ChatGPT的出現,讓一直「沉寂」的科技大佬們再次熱血沸騰起來。

比爾蓋茨篤定地認為,「GPT是40年內最具革命性的機會」;黃仁勛一路高歌「ChatGPT是人工智慧的iPhone時刻」,將英偉達市值拱上萬億美元;李彥宏難掩興奮,認為「大模型改變了人工智慧,也將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陸奇反覆重申「新範式拐點已至,大模型將無處不在」。

周鴻禕也是對這次科技革命反應最快的大佬之一。他將大模型比喻成「發電」技術一般的技術革命,預言「每個行業、企業、個人都會擁有定製化GPT」、「多模態大模型與物聯網結合是下一個風口」、「GPT還是要發展,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相比2016年布局AI時從零開始打地基,這一次,科技公司們因為有了業務基礎,也讓AI的實踐在加速。

儘快落在實處,是這次科技革命中從業者們共同的心情。

短短兩個月中,360的動作也相當頻繁。3月29日,周鴻禕開了一場發布會,並在發布會前臨時決定展示下360大模型,「把剛出生的嬰兒抱出來看一看。」4月份周鴻禕發了封內部信,要求360全面擁抱AI,也給所有產品經理留了作業,讓大家思考自己的產品如何用大模型重塑。

5月份,在360大模型「360智腦」加持下,網際網路的搜索、瀏覽器和安全衛士陸續交了作業。5月31日,360智慧生活也了交作業,周鴻禕提出了「大模型+物聯網是下一個新風口」,並認為視覺大模型將全面重塑360智能硬體。

「場景成熟一個開放一個」,周鴻禕如是說。

大模型來了,讓整個科技界找到了下一個方向,也帶給了周鴻禕和360第二春。

01 實踐大模型,周鴻禕看中了物聯網

「以前我們講網際網路+,以後可能是人工智慧+。」周鴻禕講道,智能硬體也是硬體化的APP,我時常會思考,它如何與大語言模型相結合?在這場工業革命中,智能硬體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當行業討論從大模型參數、湧現現象轉換到行業大模型時,周鴻禕將目光放在了大模型在物聯網的應用場景上,「《流浪地球2》中的大Boss Moss可能就是智能攝像頭的終極版本」。

周鴻禕認為,大模型與物聯網連接的前提是:從語言大模型進化到多模態大模型,並找到場景將多模態大模型與智能硬體進行結合。

對於多模態大模型,周鴻禕有著自己的一番理解,他認為在感知層的多模態並不是真正的多模態,認知層的多模態,才算真正的人工智慧。

舉個簡單的例子,感知層面的多模態能夠識別出「圖片中有一隻貓和一隻狗」,而認知層面的多模態則能夠識別出「圖片中有一隻貓和一隻狗打架」。二者中間的變化在於通用的大語言模型對於世界的認知和理解能力。

360的視覺大模型,便是基於通360智腦的千億參數,打造了一個通用的基於文字的自然語言處理認知大模型;同時,360在智能硬體端的提前布局,在廣闊的消費市場積累了數十億的安防數據,鑄就了360視覺大模型。

「大模型發展路上,並不是把大模型簡單的放在智能硬體上,而是將多模態大模型的能力與智能硬體結合——從「看見」到「看懂」,明白圖中的人物關係、邏輯關係,能讀出來一些梗,有人類的認知。」周鴻禕解釋道。

擁有了「腦子」的AI攝像頭,能夠將從事後錄像的功能轉變為實時判斷。比如老人在起居室摔倒了,小孩攀高危險,原來的攝像頭能夠認出有老人、有小孩,但是並不理解畫面的語義。但當大語言模型的多模態能力支撐了一個認知大腦後,攝像頭將自然聯想到這個老人可能處在危險中,小孩可能掉到窗戶外面去,從而就能夠提前預警。

多模態大模型和物聯網的結合,周鴻禕認為這是下一個風口。「大模型+物聯網,從給物聯網賦能角度來講,實現從感知AI到認知AI,從而能夠更好的理解人類的指令,到執行人類的指令。」

於物聯網而言,大模型的加入,也將為其帶來兩個方面的新增量。

一是數據增量:物聯網採集數據的維度更多,區別於網際網路數據,是大模型時代的數據新增量,尤其是將語音和視覺方案與硬體結合後,終端產生的海量數據將會迎來第二次的數據大爆炸。

二是場景增量:大模型正在找落地場景,和海量硬體的結合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場景增量。

「我有一個預言,因為人類產生的有價值的資料是有限,很多人發愁人類文本不夠用了。但我認為只要有了多模態的能力,把全世界很多攝像頭和它接上,能夠實時採集各種數據,哪怕是老周在這胡說八道,台下觀眾在竊竊私語,大模型都能通過攝像頭來識別獲取信息。」

今天,360找到了第一個與AI硬體結合落地的場景——AI智能攝像頭,這是一個最基礎且可通用的場景。未來,或許會遷移到所有的智能終端中。

同時,智能終端採集回來的數據如果想被大模型更好的利用,也會倒逼應用端的廠商,去解決物聯網1.0時代數據分散的問題。

正如2016年,當谷歌帶著AlphaGo擊敗了李世石,亞馬遜隨即帶著智能音箱Echo殺入了物聯網。ChatGPT的來臨,則一定會拉動實體世界進一步向「萬物智聯」的方向邁進。

02 批量落地,「場景成熟一個開放一個」

ChatGPT讓整個科技界找到了下一個方向。

初識ChatGPT,周鴻禕驚喜之情溢於言表,大模型所散發出的神秘吸引力一如年少時期計算機對他的召喚。

周鴻禕首次向外界展現出對ChatGPT的濃厚興趣,始於今年2月初與老朋友張朝陽的一次對話。彼時ChatGPT正爆火出圈,席捲全世界,兩位大佬交流創業心得,ChatGPT成為了繞不過的話題。

從2020年起就開始持續關注大模型技術的周鴻禕,亮出了自己的判斷:「ChatGPT可能代表著『人工智慧歷史上一場真正革命的開始』,雖然現在還不完美,有很多缺點,但未來有無限潛力和無限應用場景。」

儘管國內外大多數公司還在觀望,但面對即將來臨的大模型創業潮,周鴻禕對市場已有了初步的認知,「要看其過去十年有沒有在伺服器算力上投入,有沒有做人工智慧的團隊,有沒有大數據的存儲。有泡沫總不是壞事,會有更多優秀的人才,會有更多的資金湧入。」

篤定了大模型方向後,周鴻禕便思考如何讓大模型的通用能力與垂類行業結合。「GPT將成為『發電廠』,數據是煤炭,GPT將『煤』變成『電』,輸送給千行百業,所有行業都值得用GPT重塑一遍。未來,每個行業、企業、個人都會擁有定製化的GPT。」

4月16日,在「人工智慧引領新工業革命」的演講中,周鴻禕提出了六項觀點、四大挑戰、兩項預測和一大戰略。

圍繞ChatGPT,周鴻禕分析了ChatGPT成功的原因,得出了「GPT-4已經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GPT已經擁有真正的人工智慧」的結論,指出GPT仍然存在湧現、幻覺、語言能力遷移、邏輯增強四個不可解釋的現象。同時,在大模型狂熱之下,周鴻禕敏銳地發現,GPT將帶來四大挑戰,其中涵蓋安全、社會、能源、人工智慧進化等問題。

基於對大模型的洞察,周鴻禕認為,中國有能力發展自己的人工智慧大語言模型。360作為其中一分子,制定了「兩翼齊飛、三路並發」的戰略進擊大模型,做到一手抓技術,一手抓場景落地。

隨後,周鴻禕把戰略落實到了公司內部。5月31日,周鴻禕在社交媒體平台表示:「在4月份已經發布了內部信,要求360全面擁抱AI,也給所有產品經理留了作業,讓大家思考自己的產品如何用大模型重塑。」多模態大模型與物聯網結合的戰略,也在4月份便已經埋下了種子。

成果顯而易見,正是基於周鴻禕的深思,360才能在大船轉彎時刻找到自己的方向。除了此次在智能硬體方面的動作,據悉,360將在搜索、瀏覽器等業務上充分結合,預計未來將會有進一步披露。

「場景成熟一個開放一個,360做大模型已經準備好打一場持久戰」。周鴻禕如是說。

03 安全是AI 2.0時代的必答題

周鴻禕對大模型的思考,並沒有因為確定了現在而停滯,他在思考下一個「待辦」。

「前兩天我因為陽了沒有出席行業大會,就用我的聲紋克隆了一個自己的數字人,做了一個10分鐘的演講。演講完效果不錯,但我也嚇出了一身冷汗。我在想,萬一有人利用我的聲音,洋洋洒洒講了一篇我不該講的話怎麼辦?這是多模態必然帶來的安全問題。」踐行上個網際網路時代留下的經驗,技術的發展總是伴隨著安全問題共生。

周鴻禕所擔心的問題,也正是當前社會層面對AI關注度最高的問題。

AI詐騙在熱搜上停留了數天。國內一公司老闆,和詐騙團伙偽造的「朋友」網聊10分鐘,被騙走了430萬。據警方查實,利用DeepFake仿造面部和聲音詐騙成功率接近100%;美國一母親接到陌生男人電話,電話中傳出女兒哭喊和求救聲,詐騙分子利用AI仿生,勒索母親100萬美元。AI詐騙在社會上頻出,對於毫無經驗人群而言,幾乎無法判斷真假。

「以前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如今眼見也未必為實了。」周鴻禕感慨道。

關於AI安全的技術對抗和法律監管一時間掀起大規模討論。5月16日,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圍繞AI是否會生成危險內容、AI是否會侵害公民的隱私,以及數據權利、AI是否會影響就業等問題進行討論。Sam Altman表示,面對日益強大的AI模型,政府監管機構的干預對於控制相關風險來說至關重要,贊同對待AI應該參考核武器的監管方式。

從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升級到AI安全,周鴻禕認為要通過AI確權的方式進行升級。「我認為AI安全不能只靠技術對抗,而是要對廠商有規定,比如AI從業者必須要在AI生成的產品中加入指紋,無論是圖片、視頻還是聲音,來加大犯罪成本。」

技術的成本也會增加,但這也是必經之路。

這樣的安全問題,可能還會滲透到其他行業。「GPT作為數字化最高境界的產品一定會帶來很多安全問題。企業上雲、大數據、物聯網、電腦從不聯網到聯網都帶來很多安全方面的挑戰。」

在這方面,周鴻禕也開始未雨綢繆,源於360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安全積累,AI安全領域的探索比其他人早了半步。

「我們有全球最大規模的網絡安全大數據,我們記錄了很多攻擊樣本的數據、很多網絡安全攻防的實例。用這些來訓練一個安全大腦GPT,讓它對惡意攻擊的阻斷、偵測更加有效。」

04 結語

正視問題,解決問題,無論是周鴻禕還是360,都正在變化中求發展。

關於什麼才是真正的安全,周鴻禕在演講中強調:「不發展是最大的不安全。AI是一場工業革命,不能因為它有安全問題就因噎廢食。」

周鴻禕在大模型面前展示出的強烈的好奇心和活力,讓這個50多歲的中年人看起來更加年輕。好奇心永遠是最好的驅動力,尤其在技術變革面前,有人固步自封也有人摩拳擦掌。

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不被時代拋下,才能拿到下個時代的船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3386688a0a48edd8465b50327ba3d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