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大家在觀看一些罪大惡極的罪犯接受應有處罰之時,會發現他們大多被繩子綁住,再執行死刑。對此有些人會發出疑問,周圍那麼多警衛看著,執行地又守衛森嚴,為何還要給他們綁上繩子,這種情況下犯人還可能逃脫嗎?
實際上死囚行刑前綁上繩子,並不是只是害怕犯人逃跑,而是有幾方面的考慮。首先是怕犯人有應激反應。面對死亡很少有人能夠保持平靜,那些罪犯雖然犯下了滔天罪行,但要讓他們自己面對死亡,肯定還是會害怕的。
因此哪怕能夠保證犯人不會逃脫,但在死亡的刺激下,難免有一些犯人會製造出一些麻煩。而用一根繩子綁住犯人,就能避免一定的麻煩,何樂而不為呢?另一方面這也是為了減少犯人的痛苦。
拿中國舉例,中國古代行刑多採用「斬首」的方式,現代則對於死刑一般採取槍決。但不論是斬首還是槍決,都講究一個「準頭」。不用繩子綁住犯人,他們一害怕就四處亂動,會影響到行刑的乾脆性。本來只用砍一刀的,變成需要砍好幾刀;原本只需要打一槍的,說不定需要多補幾槍。
這不僅是給行刑人員增加了工作量,犯人還要多受罪,何必呢?另外一點,也就是標題說的那點,的確有害怕犯人逃脫的原因,不過這種害怕不是現代,而是古代害怕。死囚行刑前身上綁繩子這個習俗,不少人應該都在電視劇中看到過。
古代執行死刑,一般都是會被押送到專門的行刑場執行,而這行刑場跟現代設立在守衛森嚴的地方不同,古代行刑場一般都是安置在鬧市中,比如說電視劇中常出現的菜市口。之所以會這樣安排,主要是為了藉由執行懲罰來達到震懾百姓的目的。
但這樣做其實在無形中加大了罪犯逃脫的風險,比如說十幾年前風靡了整個亞洲的《還珠格格》中,不就上演了「劫法場」的一幕嗎?古代警衛力量肯定無法跟現代相比,有繩子綁著,好歹能夠遏制一下犯人逃脫的速度。
除了外界影響外,罪犯本身也是古代獄卒需要擔心的一個方面。古代行刑跟現代不一樣,古代經常會出現「滿門抄斬」的情況,這些受刑犯人基本都是一起行刑。比如發生在公元1403年,明成祖時期著名的大儒方孝孺被「滅十族」一案,包括方孝孺家人以及門生在內,受牽連人數高達873人。
如此眾多的犯人,如果不用繩子綁起來,他們如果決定一同逃跑,負責押送的獄卒還真不一定製止的住。雖然繩索並非萬能,但多少會對犯人起到一定的克製作用,這種習俗也就從古代流傳至今,成為了犯罪執行死刑前的「標配」。其他國家採取綁繩索這種方式的理由,也跟我國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