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反向式育娃風靡網絡: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
萌娃逛街躺地上哭怎麼辦?是哄著還是抱著、亦或是滿心煩躁?不可能!90後家長的做法是:你哭任你哭,我看熱鬧就好!
孩子喜歡玩遊戲怎麼辦?90後家長有「硬核」辦法:給孩子規定遊戲任務,規定遊戲目標,還教孩子玩。這遊戲瞬間不香了!
孩子磨磨嘰嘰不上學怎麼辦?90後家長為改掉孩子的拖延症,故意比孩子還磨嘰,孩子看到爸爸這樣,開始擔心自己遲到,一路哭著狂奔上學校。
近幾年網際網路爆火的「反向式養娃」現象逗笑不少網友,看叛逆式的家長如何收拾不聽話的熊孩子,看似叛逆不講理卻實則掌控著熊孩子的套路。
耍賴、撒潑原本是不成熟孩子的表現,卻被有心的大人運用成百試百靈的育兒小妙招。
其背後有著90後家長的獨特性格,更是凸顯了90後率真不寵溺的育兒風格:預判孩子的動作,順著孩子的心思,做著孩子的想做的事,這種育兒新風景被網友戲稱為「反向式育兒」。
無論是嘲笑女兒執意在黑龍江零下穿公主裙的家長,還是那個同意孩子休學打遊戲做復盤的家長,不得不感慨這反向式育兒真的可以讓家長省心很多,適當的妥協會讓孩子更積極的參與進來。
說白了,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算是對這種育兒方式最好的總結。
這種看似近乎耍賴的育兒方式之所以最近在短視頻領域井噴式發展,其實背後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和目的。
第一,這種反向是家長與孩子關係甚至地位的轉換。
家長不再是以往的指引者推動者,而是像融入孩子世界一樣去支持,去配合,甚至去跟著孩子的路子走了起來,這種身份調換的反差很輕易就給了孩子做自己的勇氣。
網友精闢地點評為:自由是你的,那後果也別讓我擔著。
孩子晚上看電視不睡覺,母親勸了三次,不聽是吧,那就好好看,結果母親硬是讓孩子看了一整夜,孩子睡著了,還貼心叫醒讓他繼續看。
這種看似反叛,甚至放飛的教育理念可讓是90後95後家長玩了個明白。
第二,如果說70後80後家長最開明的育兒是「散養」,那當今最潮的育兒理念肯定有「反向式育兒」這一杯羹。
這種教育理念不是看似耍潑制住熊孩子的無理取鬧,也不是狠狠地戳中了各位網友的笑點,之所以推崇甚至流行,是因為其背後有著深刻的育兒目的與意義。
孩子不聽話,孩子不相信你說的是對的,那就試一試嘛,你看看是我騙你的,還是現實就是這樣,這便是那些「叛逆」家長內心的獨白。
陪孩子演一場戲,看著孩子成長,看著孩子改正,這次磨嘰磨蹭,索性請假一天,看著孩子慢慢悠悠,也不肯多叨叨半句。
等孩子意識到不對勁,還不忘假裝磨嘰磨蹭,讓孩子更心急。等到校門口,才知道今天請假了。各種各樣式的換位娛弄,千奇百怪的意料之外。一次次打醒著孩子妄想的認知,一次次改正著孩子偏執的離軌。
借復旦大學教授陳果的一句話:「愛你,就要陪你一起犯錯,再一起起航最美的黎昏。適當的妥協是家長的智慧,更是孩子的福氣。
一步步走來歸來仍是鐵打親子情,便是90後95後的育兒聖經,打破不平等的次元壁,只為走進孩子稚幼的內心,嘮開彼此的話匣子。
這便是這種反向式育兒翻紅的正解。讓孩子適當的掌握主動,有時候雖然問題百出,但卻讓參與其中的孩子體會事情的不容易,感悟時間的寶貴等等富有哲理的道理,往往比說教甚至責罰更來得影響深刻。
那還不會這種「叛逆」式撒潑的家長還不趕快學起來?下面就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家長攻略,趁孩子們還沒發現還不酷酷地學起來。
【第一點】「叛逆」叛在反向思維,逆在出其不意。
所以家長要把握好精髓,刺中孩子要點。不要一味地像搜查一樣抓著孩子的痛點不放,謀劃全局全靠家長的演技。所以作為頭號反串者,就應該讓孩子琢磨不透,巧思之下都是慢慢的親子情。
逗逗孩子,耍耍大人氣,讓孩子也感受不一樣的感覺。看看孩子疑惑著急的樣子,或許也是做家長一大樂趣。心放開,不必拘束在非黑即白的二極體思維中,著急地審判孩子的錯誤和不足,也不必著急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讓孩子感悟,讓時間證明。
【第二點】規劃好自我教育的主題和意義,不要只顧玩「賴」,別忘了正題。
把原則和主題真正融於反轉中,就更需要嚴謹的邏輯和布局思路。不能心血來潮,就隨意任性起來,裝要有度——既要風度,更要尺度。讓孩子健康合理走進家長編織的教育大網中,不要強拉強拽,更不要脅迫孩子進入,過度用勁可能適得其反。
【第三點】學會裝弱勢,相反,得讓孩子變成主動方。適當地妥協順從孩子,是把道理引出來的關鍵。
所以,家長得記住:一裝,二讓,三引導,四結辯。
所謂一裝,就是假模假樣妥協甚至暫時處於被動,讓孩子發揮他自我的主動。
二讓,可謂是精髓,讓得好,成功一半。什麼真讓,什麼假讓,這些讓的尺度都要基於實際情況來決定。所以家長在做之前就得好好謀劃布局,不能一上頭,就亂了方向,甚至忘了安全和後果。
三引導,便是讓孩子去大膽說出他的思考和想法,不要干預,也不要強行改變,去看清孩子親歷後的真心,這便是後半歷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四結辯,我引用了辯論賽中的概念,只想為了強調這不是簡簡單單的總結,或者是一句大道理就草草結束。我希望最後的最後,家長要與孩子有充分的復盤,去梳理髮生的流程和關鍵的節點,最後得出正確且符合家長自我設立教育目的的結論,才算一次有意義的反串,或者說「反向式育兒」。
【第四點】反串的時候永遠對孩子smell,耐得住性子,端得平水,儘量讓自己處於一種平靜的狀態——一種趨近被動的性格。
美國以前曾流行一種「smell」教育說法,即父母支持孩子做自我,做真實的自我。因為在他們孩子眼裡,smell是種支持,是種肯定。那在「反向式育兒」中,smell是種天真,是種融入,把自己當作小孩子去問孩子,去裝傻。或許有著反向的驚喜,也或許發現孩子不一樣的一面。
說了這麼多,「反向式育兒」就其本身是更加多元的教育環境誕生的產物。被大眾認可,被大眾追崇,原因多出於驚人的治娃速度。但同樣希望各位家長在日後與孩子的相處下,可以嘗試「叛逆」一下,「裝傻」一下,效果可能比普通的說教要好很多。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