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社·全民健康】越運動越胖是怎麼回事?

2023-12-23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透視社·全民健康】越運動越胖是怎麼回事?

換下汗水濕透的運動衫,趙越滿懷期待地拿起桌上的體檢報告,卻不由得「滿臉問號」。報告顯示,去年起一直堅持跑步的他,身體反倒日漸「油膩」,從「兩高」正式步入「三高」人群行列。

如今,面對超重和肥胖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運動的方式來減肥。然而很多人在運動的路上,體重不降反升,讓很多朋友感到困惑:運動這方良藥失效了嗎?好不容易減下一斤,結果一頓飯胖回三斤?為什麼越動越胖?

冒雪跑步的人群。圖源:卡樂圖片 攝影/寧穎

怎樣才算肥胖?

首先我們要知道怎樣才算肥胖?判斷是否肥胖可以有很多方法,比如BMI,體脂率,腰圍,臀圍等指標。

日常經常使用的是BMI指數,計算方法為:BMI=體重(kg)÷身高(m)的平方。

我國對於肥胖程度的界定採用的標準如下:

避開了有效運動的所有要素

北京體育大學從事運動健身教學的鮑克老師聽到了趙越的介紹,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原來,趙越每天堅持五公里路跑,雖然一直堅持,但實質「比快步走快不了多少」。

這還不算完,大兄弟還興奮地表示,運動完食慾特別好,有次跑完點了一分外賣:炸灌腸加上麻豆腐,還特意備註:用羊油炒。

「他那不叫運動,充其量叫活動,幾乎成功地避開了一次有效運動的所有要素。」鮑克老師表示,「借著運動的理由放縱地吃,即使運動能給他帶來一些變化,但不合理的飲食也會造成現在的結果,更別說他運動的量太小了,根本達不到對身體指標產生影響的要求。」

烤五花肉。圖源:卡樂圖片 攝影/賈瓊

為什麼運動了體重反而增加?

1.動少吃多

趙越就是很典型的動少吃多導致體重增加的案例,健康的體重一定是吃動平衡的。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什麼形式的運動,都要達到一定量和強度才能對身體產生影響。

很多人在運動之後,往往因為身體飢餓疲勞的原因或者是心理上要犒勞自己的原因,都要給自己大吃一頓找個理由,往往覺得「跑了這麼久,練了這麼多,吃點東西應該沒問題」。而實際情況是,我們運動消耗的熱量根本無法抵消自己飲食攝入的熱量,辛苦鍛鍊1小時,不及奶茶、燒烤、泡麵帶來的能量增加。

那應該怎麼辦呢?一方面要計算能量,計算運動可以消耗多少能量,吃東西能增加多少能量。另一方面,面對嘴饞的問題,可以把原來吃的總量保持不變,分開吃,少吃多餐,這樣能讓自己在運動後有所補充,促進身心的恢復,而沒有額外能量的增加。

實際上「動」也不用局限於專門的時間,可以攤在平時小事上。比如儘量少開車或多使用公共運輸工具,增加步行的機會;在商場或者寫字樓中,可以走樓梯而不是乘坐電梯;在辦公室,可以經常起來活動一下,去飲水間喝喝水,做做工間操。

2.生理原因

在減肥初期或者是平時缺乏運動鍛鍊的減肥者身上,由於身體活動突然增加,而肌肉的供能物質糖原儲存較少,身體會比以往更多地儲存糖原物質,滿足能量代謝的需要。每儲存1g的糖原,就會同時儲存3g的水分。因此,運動後的體重增加,主要是糖原和水分的增加。

但是不要擔心,身體合成的糖原增加了,在原有飲食結構不變的情況下,用於合成脂肪的能量就會相應地減少,一方面運動消耗了一些脂肪,另一方面脂肪的合成減少,我們的身體成分會變得相對健康。因此大家不需要太多關注這樣的體重上漲,這些是身體對運動減重的適應和調整。

3.壓力與過勞

肥胖人群也要面對生活工作的壓力。即使要運動減肥,工作任務少不了,家庭瑣事少不了,因此每天睡眠時間幾乎寥寥無幾,長此以往,會越練越差,越減越肥,造成這種問題的元兇就是皮質醇。

皮質醇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是人體重要的機能調節荷爾蒙。皮質醇雖然能燃燒脂肪供能,但也可以加速脂肪的儲存以備身體所需,應對外界壓力和運動需要。

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工作帶來的熬夜與焦慮。另外,可以豐富鍛鍊內容,除了有氧運動外,增加力量訓練,使睪酮分泌增加,抵消皮質醇的害處。還有就是豐富生活,讓自己開心起來,聽音樂,養寵物,去社交,積極為自己減壓。

在咖啡店辦公的人。圖源:卡樂圖片 攝影/賈瓊

4.補償機制

補償機制主要是指運動增加能量消耗,機體就會從其它方面降低能量消耗,或補充能量,這樣的補償機制存在個體差異,這也是一個小眾、新穎的觀點。

如何保持健康的體重?

無論怎樣,保持健康體重還是我們努力去實現的重要目標。

一、不是動一動就可以的,起碼要達到一定運動量才會有效,但這個量因人而異,用身體感覺可以描述為:運動第二天身體會有酸痛感,並且在可承受的範圍內。

二、食不過量,合理膳食,保持能量平衡。油鹽糖脂都需要控制,管不住嘴還想減肥的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接受成噸的訓練,要麼接受成噸的打擊。

三、堅持日常身體活動,每周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鐘以上;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鼓勵適當進行高強度有氧運動,

四、長期鍛鍊以後,身體會產生適應性。也就是說原有的運動方式和強度已經不能起到效果,就要考慮換一種運動或者增加量和強度。

減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堅持和耐心。保持積極的心態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實現科學有效的減肥。

(透視社綜合揚子晚報、上觀新聞報道)

編輯:劉淞菱

校對:李旭穎

審核:龔紫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254cc4d5f79c3f1eb42f0aa58509d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