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馗有什麼故事呢?

原標題:鍾馗有什麼故事呢?

鍾馗,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對鍾馗的信仰。就連我們隔壁的日本,也對鍾馗崇拜有加,他們有一套自己的鐘馗信仰系統,在日本的許多村莊都有鍾馗神社,他們跳鍾馗儺舞,掛鐘馗旗幡,神社也會表演鍾馗等等。可見鍾馗信仰的影響範圍之廣。

關於鍾馗,歷史上確有其人,這在各種古書典籍中均有記載。他姓鍾名馗,字正南,是唐初雍州終南故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終南鎮終南村)人。

終南山下有個樓觀台,道祖老子曾在此講經。隋唐年間,樓觀台的道教迅速崛起,形成了樓觀道,當時天下高人隱士多聚集於此。而鍾馗的家鄉終南故城距離樓觀台僅十里之遙。

年少時的鐘馗經常流連於樓觀台,期間遇到一位異人,此人看鐘馗生的豹頭環眼,鐵面虯髯,相貌奇異,而且少有大志,性情豪爽,為人光明磊落,膽氣過人。經過多次考察之後,便收鍾馗為徒,把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使得鍾馗文武雙修,學有所成。

鍾馗有一個同鄉好友叫杜平,此人以「樂善好施」聞名鄉里。到了科舉之年,杜平饋贈銀兩資助鍾馗與其一起赴京應試。最終鍾馗高中進士首位,但當時的皇帝唐高祖李淵因其相貌醜陋,而未點其為狀元,使得鍾馗名落孫山。面對此種情況,鍾馗上殿抗辯而無效。一怒之下,鍾馗以頭撞向殿階而亡。

唐高祖李淵大為震驚,也感到非常後悔。為了獲得天下學子的歸順之心,皇帝賜其紅官袍,以狀元之禮厚葬。在和他一起應試的杜平的操辦下,鍾馗被隆重安葬到了故里終南鎮。鍾馗死後做了鬼王,為了報答杜平生前的恩義,於是親率鬼卒於除夕時返家,將妹妹嫁給了杜平。這就是民間十分著名的「鍾馗嫁妹」。

戲曲鍾馗嫁妹

鍾馗死後的近百年間,寂寂無聞。唐玄宗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從臨潼驪山的校場講武回宮後,偶患脾病,太醫院的御醫們費盡心思,忙活了一個多月也不見轉機。

唐明皇

一天夜裡,唐明皇夢中出現了一隻小鬼,只見此鬼長著牛鼻子,穿著紅衣,一隻腳穿靴子落地,另一隻腳則掛在腰間,同時腰裡還插有一把鐵扇子。只見此鬼偷偷摸摸地盜走了楊貴妃的紫香囊和黃帝的玉笛。唐明皇見狀怒聲呵斥,這時突然出現一隻大鬼,只見此鬼頭戴破帽,身穿紅袍。腰束角帶,一下捉住小鬼,並用手指挖出小鬼雙眼,然後把小鬼撕成兩半吃掉了。驚恐不已的唐明皇連忙問大鬼明諱,大鬼上前奏道:「臣是終南進士鍾馗,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亡,死後成為鬼王,誓除天下妖孽。」

虛耗鬼

唐明皇從大夢中醒來,久治不愈的頑疾豁然消失。夢中的場景歷歷在目,於是他召見當時的大畫家吳道子,依照自己夢中的場景畫了一幅「鍾馗捉鬼圖」。唐明皇在重賞吳道子之後,命人把這幅畫掛在宮門之上,用以鎮妖辟邪。

鍾馗因幫唐明皇捉了一隻鬼,而受到唐明皇的大力推崇,鍾馗作為捉鬼之神的地位也逐漸確立。每年過年,皇帝賜給大臣鍾馗畫像作為新年禮物也成為了盛唐以來的慣例。

當初纏著唐明皇后來被鍾馗捉住的那隻倒霉鬼也是很有來歷,名叫虛耗,上古神獸之一,是給人招來禍害的惡鬼。虛耗鬼名流行於盛唐以後,之前的惡鬼稱為「厲」。

我們先來說說「虛」,上古的神話故事中,白帝少昊是專事司秋的神,居住在西方日落之地,他立杆測定日落之景,此時太陽在西,影晷則在東。先民們稱其為「反景」。少昊居住的宮殿稱之為「磈氏之宮」,先民們認為「磈」通「鬼」,磈氏之宮也被稱為鬼宮、鬼國。

白帝少昊

每年到了仲秋之際,北方玄武七宿之一的虛星開始巡天,從秋分開始,到冬至結束,占領整個西北天。人們認為這個節令時期屬於鬼統治,所以每年冬至之後便進行大儺驅鬼之後才算是鬼的統治結束。

古人認為,秋為西方,屬少陰;冬為北方,屬大陰。秋冬季節正是陰氣興盛之時。天上二十八星宿中,處於北方玄天的虛宿,因其北有司命、司祿、司危、司中這作為鬼官之長的四司,若陰氣在十二月出來,意味著厲鬼也會隨著強大的陰氣出來害人。也就是說虛宿引出了厲鬼,人們必須行大儺而逐除之。

在古人的觀念中,「耗」與「虛」相同,耗又有「惡」義。耗還是惡神。煞為凶神,耗有惡義,煞耗之神,便是凶神惡煞的意思。「虛耗」一詞最早出現於何時,無從知曉。但是漢代已有虛耗一詞,表示空虛、虧損、消耗。虛耗的這一含義正好成為了後世「望空虛中盜人物如戲」、「耗人家喜事成憂」的小鬼「虛耗」名稱由來的基礎。

虛耗鬼是伴隨著鍾馗信仰的普及而普及,因為它總是給人帶來禍害,令人生厭,人人避之而不及,於是民間便形成了禳除虛耗的習俗。

由於古人在每年的冬至之後要進行逐除疫鬼的驅儺活動,這種驅儺活動在唐代時一般於除夕進行,宋代以後除了繼承除夕驅儺外,每年的臘月二十四(或二十三)固定祭灶日這一天也是驅儺的重要日子。後來人們把禳除虛耗和驅儺緊密結合在一起進行。

禳除虛耗的主要形式之一便是用燈照,每年的正月十五是燈節,而正月十六日是耗磨日,因此元宵節也是禳除虛耗的重要日子,加上冬至和填倉節,每年的冬至到來年正月的冬季期間是攘除虛耗的主要時間段。

古人禳除虛耗除了用燈照以外,還有擊鼓嚇、供給食物以及掛出鍾馗畫像等形式。民間逐漸形成了照虛耗、打耗、飼耗、除耗等與虛耗有關的習俗。

照虛耗是舊歲結束、新年開始之際的習俗,形式就是用燈照,而且照的範圍也是逐步擴大,唐代時只照灶里,在宋代擴大為廚、廁、門及床下,清代的範圍更廣及浴室、井以及樓上、雞塒、豕薟等陰暗、潮濕之處。到了今天,照虛耗依然發展為守歲,家裡所有房子都遍燃燈燭,合家歡聚,迎接新年。除夕夜遍燃燈燭通宵不滅,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歲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打耗其實就是源自古人臘月驅儺的習俗,每年的歲末到來年的元宵節,人們常擊鼓驅除鬼祟。

在民間關於飼耗有一種說法,人們認為老鼠也稱耗子,因此老鼠也就成了「虛耗」。 於是每年冬至日、十二月二十四日或除夕這一天,人們便給老鼠投放食物,使得老鼠酒足飯飽之後速速遠離,象徵著驅除穢邪鬼怪,使之遠離。

除耗其實就是人們藉助鍾馗來驅除虛耗,要麼是通過掛鐘馗畫像,要麼是在驅儺活動中裝扮鍾馗。除耗的習俗實際上是隨著鍾馗信仰出現的,是繼承了唐宋以來的傳統。

虛耗作為古代漢民族傳說中的鬼怪,因其會給人招來禍害而遭人厭惡。它因被鍾馗撕成兩半吃掉而成為倒霉鬼,但是又是因為被鍾馗捉住,而被天下人所知。真是敗也鍾馗,成也鍾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