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能管網建設,怎麼少得了傳感器?

2022-06-28     科技觀

原標題:城市智能管網建設,怎麼少得了傳感器?

脆弱的城市生命線

城市管網包括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等8大類20餘種,擔負著城市的信息傳遞、能源輸送、排澇減災等重要任務,是維繫城市正常運行、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礎設施,是城市的生命線。

由於部分城市地下管網規劃建設滯後、年久失修等,導致管線事故也迅速增加,其引發的爆炸、內澇、停水、停電等事故,威脅著周邊居民的生命、生活以及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暴露出城市地下管網的脆弱性。

近年來,國家不斷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焦點轉移到地下。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十四五」期間必須把管道改造和建設作為重要的一項基礎設施工程來抓,明確點出加快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等任務;2022年開年,各地在政府工作報告、重大項目清單中也對今年城市管網改造和建設施工圖予以明確,成為今年基建項目的重點。

作為城市生命線,管網系統關係民生安全,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機構預測,「十四五」期間,管道投資規模或超1.4萬億元,其中,城市管網改造更新有望帶動水電燃熱等市政領域管道的需求釋放,拉動供水管網改造市場191億元,燃氣管道改造(含施工)市場606億元。

管網智能化趨勢顯現

2021年12月3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國標《智能管網系統》(GB/T41004),旨在確立普遍適用於智能管網系統生產、設計、敷設及應用過程中的規範。該標準將在2022年7月1日起實施。

標準明確指出,具備感知、通信等功能的管網為智能管網,而運用通信與信息技術,與管網相結合,實現管網運行狀態的在線監測、告警/預警提示、運維分析、業務管理等功能,能夠對管網實現智能化管理的系統為智能管網系統。

由於地下管網具有隱蔽性、系統龐大和運行複雜等特點,智能管網系統藉助物聯網在線監測、大數據分析、雲計算等先進技術進行綜合監管是大勢所趨。通過在關鍵點和安全隱患點加裝傳感器,可實現管網實時數據採集與安全隱患監控。

依據《智能管網系統》新標準,智能管網系統一般包含設備層、邊緣層、平台層和應用層。其中設備層中的傳感設備通常被組合到管材、管件、閥門等部件上,在智能管網系統中主要用於採集管網介質的流量、壓力、溫度、液位、流速、位移、有害氣體濃度、可燃氣體濃度以及閥門開度、動作次數、動作速度啟閉扭矩等數據信息。

地下管網系統的前端傳感設備主要基於傳感技術,能夠實現不同應用現場下的多源數據採集功能,小編從國內知名的傳感器製造商煒盛科技了解到,供氣線路中一般會用到雷射式甲烷傳感器、催化燃燒式甲烷傳感器以及NDIR式氣體傳感器;供水線路中則會用到pH、溶解氧、余氯等水質傳感器;供電系統中會用到熱電堆溫度傳感器、臭氧傳感器、煙霧傳感器等;供熱電路中會用到壓力傳感器、液位變送器等,煒盛科技自主研發生產的傳感器在以上領域均有成熟應用案例。

智能化管網建設前景可期

有機構預測,未來城市管道市場容量增長主要來自於供水管道、天然氣管道、熱水管道和排水管道建設,2019年城市管道設施行業市場規模約為1868億元,預計到2024年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163億元。

2022年5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城市燃氣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實施方案(2022-2025年)》,力爭在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燃氣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任務。方案中同樣提到:要結合更新改造同步在燃氣管道重要節點安裝智能化感知設備,完善智能監控系統,實現智慧運行,完善消防設施設備,增強防範火災等事故能力。城市供水、排水、供熱等其他管道和設施老化更新改造標準,參照以上原則確定。

智能化感知設備——傳感器,是管網系統從「智能」向「智慧」邁進的基石,我們相信,在國內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管網的智能化是解決城市管網管理難題的有力抓手,是實現智慧城市的有力保障,未來必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21a9f5ce5d58241ec0b7b5a96f3da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