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除了吃吃喝喝,不妨給孩子來一場別樣的生命教育

2022-06-02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端午節,除了吃吃喝喝,不妨給孩子來一場別樣的生命教育

早上,我問大寶要不要吃一個粽子?大寶搖頭:「我就不喜歡吃粽子。」

我很奇怪:「粽子香香甜甜糯糯,為什麼不喜歡吃呢?」

大寶悠悠地咬了一口雞蛋,反問我:「端午節是紀念誰的啊?」

這個問題可是難不倒我:「一般來說,是紀念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的。也有傳說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的。還有一種傳說是紀念東漢時期的孝女曹娥的。」

大寶繼續問:「好吧,那你知道怎麼紀念屈原嗎?」

我點點頭:「傳說中,屈原因為楚國被秦國打敗,而投汨羅江自盡,楚國百姓紛紛去哀悼、憑弔。人們把飯糰、雞蛋等食物投入江中,企圖讓魚蝦吃飽後,就不會吞噬屈原的身體。」

大寶點點頭:「給您點個贊,您說得太多了。飯糰就是粽子的前身,所以呢,我一直認為,粽子就是喂魚的食物。喂魚的食物,我們人類為什麼要吃呢?」

呃,好吧,你不吃,你有理!

我張大嘴巴咬了一口粽子,我愛吃,就愛吃,粘白砂糖,甜絲絲!

大寶慢條斯理地咽下雞蛋,清清嗓子:「到時候嚷嚷著減肥的,不還是您?!」

唉,這是儀式感,端午節應該有的儀式感,好不好?

忽然想起曾經看過一個觀點:中國的傳統節日之所以越來越淡薄,就是因為它們的主題都是吃,春節就是連續十幾天的吃吃喝喝;元宵節吃湯圓、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可是現在的物質生活豐富了,吃,早已不再成為最重要的事情,那麼以吃為主題的傳統節日,自然也就變淡了。

真的是這樣嗎?

2005年11月24日,韓國申請「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難道不是對中華文化遺產保護的一次深刻教訓嗎?

我們的傳統節日,源遠流長,除了吃吃喝喝,自然還有其深邃的古老意義以及悠遠的長久意義啊!

正如馬上到來的端午節,本就是一場生命的豪賭與祭祀啊!

1、祭祀屈原

《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屈原以是日死於汨羅,人傷其死,所以並舟楫以拯之,今之競渡是其遺蹟。」

其實很容易解釋得清楚明白:端午的本質意義就是趕一場生命之約,龍舟競技就是打撈生命的生死時速。

所以,愛國詩人屈原雖然滿懷傷痛與怨憤和無奈,離我們而去,但是我們依舊要把生命的意義延續下去,把愛國的情懷傳承下去。

2、祭祀伍子胥

在我們國家的江浙地帶,伍子胥的影響力很是廣泛,與紀念屈原異曲同工。

傳說中,伍子胥是楚國人,卻效忠於吳國,但在五月五日被吳王夫差所殺,棄屍於江中。所以,江南民間的端午節,會用一種植物葉子熬水做飯,色澤烏黑,投於江中,為了讓伍子胥充飢。死了,依舊被人惦記著,更能襯托出生的偉大吧!

伍子胥歷經父兄被楚王殺害的傷痛,投奔吳國又不得志,最終不得不用自己的生命做一場豪賭。

端午節,在不同的地方,還有不同的傳奇和祭祀。不管怎樣,我們現在想想歷史上這些鬱鬱而終的風雲人物,成王敗寇的無數英雄豪傑,怎不為之嗟嘆?再展望我們的現在,國富民強,我們的祖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熠熠發光,怎不為之讚嘆?

3、沐蘭節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中記載的一種古俗:「五月五日,蓄蘭為沐。」被認為是當時預防疾病的一種做法。

同樣,焚艾蒿、菖蒲,佩戴香囊,調製雄黃酒等,都是為了避邪躲災,去濁揚清。

這是因為每年的五月,天氣燥熱、蛇蟲繁殖、瘟疫橫行,人們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而形成的一種民俗慣例。

亘古至今,不管歲月如何變遷,生命永遠都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端午節作為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文化遺產,應該代代相傳下去。

不管是從飲食上的相爭(甜粽子、咸粽子),還是文化的不同(由於我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所以會有不同的節日重點和習俗),求同存異,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們的希望和目標;讓每個孩子都懂得珍惜時間、珍惜生命,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才是我們美好的未來和明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2095a3cadb49e68e72a18a9a4449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