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莊一 | 當我把戲劇放入當代藝術的語境中來看

2023-02-16     有染

原標題:專訪·莊一 | 當我把戲劇放入當代藝術的語境中來看

莊一近照

青年導演、「戲痞士」、編劇、演員、詞曲作者,不懼跨界,斜槓青年;話劇、歌劇、舞劇、滬劇、音樂劇,才華橫溢,藝術形式多樣;《風塵三俠》《山居》《在那遙遠的地方2514》《四海之內皆兄弟》。

「不想被定義」正可以用來形容莊一,以及他的戲。

今天我們請來了導演莊一聊一聊他的創作之路及他的戲劇觀。

他被稱為「戲痞士」

「在廣義的戲劇上,我願意多做一些嘗試,比如去了解最新的科技與潮流,探索不同的媒介, 去尋找戲劇真正意義上底層的不同的可能性。」

「戲痞士」是莊一的劇團的名字,也同樣可以作為莊一的代名詞。大膽突破,不受限制,甚至主動去尋找一種「邊界」、「慣例」、「禁忌」,並嘗試打破它,從中發現一片新的天地。他流動的生命沒有一刻止息, 不知不覺中, 也許他已經像一陣風一樣跑到我們前面去了。

莊一少年時期在新加坡長大,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擁有英國文學與漢學雙學士學位,後又獲得了世界頂尖戲劇學院英國皇家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 (Royal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音樂劇表演碩士和劍橋大學現代歐洲史碩士學位。

莊一(右一)在劍橋大學求學期間

或許受他的學習背景所影響,他認為在創作時「不僅需要文學的角度, 還得有歷史的角度,從真正的歷史事件中,我們可以獲得另外一種眼光或角度」。他形容自己是「另一種歷史學家和預言家,只不過使用的是戲劇這種媒介」。

正因如此,他的作品都帶有歷史和當代的維度:烏鎮戲劇節開幕大戲《風塵三俠》、 歌劇《林徽因》、音樂劇《在那遙遠的地方2514》、自編自導作品 《山居》、舞台劇《上甘嶺》、話劇《甄嬛傳》 (編劇兼武打設計)、舞劇《青衣》 (編劇)、 滬劇《鄧世昌》等。

音樂劇《在那遙遠的地方2514》劇照,來自網絡

舞劇《青衣》劇照,來自網絡

滬劇《鄧世昌》,攝影:牛小北,來自網絡

歌劇、舞劇、話劇多個劇種都有作品,武俠、 古典小說、街舞、 rap 多種元素同時出現在他的作品裡,他仿佛在玩 「一種很新的戲劇」,充滿了實驗性、探索性,在尊重規律與原則的基礎上不斷嘗試新的可能,比如在《四海之內皆兄弟》 中起用素人羅福興,就充滿了挑戰與爭議。

他講武德嗎?不,他是一個「戲痞士」。

戲劇與當代藝術

莊一說他想要嘗試構建一種屬於戲劇的「開放系統」,不局限於審美的考慮,不囿於傳統的形式, 充滿實驗性與創作者的個人表達,有很強的對當下社會和技術的反思。是否聽起來很像當代藝術?

他並不否認, 「從廣義上來看,戲劇就是當代藝術的其中一支。」

當莊一把戲劇放入當代藝術的語境中後, 他的創作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什麼才是好的表演?什麼是好的戲劇?在莊一看來, 這個標準應該是開放的, 是可以充滿討論甚至是爭議的, 而目前國內的戲劇圈大體上說是一個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系統,它太完整了。 我們能否用一套固定的標準去評判一個要對時刻流動的時代做出回應的藝術?他感覺到做當代藝術的人和做戲劇的人似乎完全是兩個圈子,但或許不應該是這樣的。

作為一個不斷要求自己進化的創作者,莊一希望能突破一些狹義上的戲劇的邊框,把戲劇與當下的社會關聯起來, 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中,捕捉當下的一些情緒,而這期間會運用一些技術與藝術手法,打造一個即時的、不可被複製與再現的在場性藝術 (區別於電視與電影)

所以莊一每次都要在創作之前反覆問自己: 我為什麼在這個時間和空間裡去 做這個戲,為什麼是用舞台的形式?如果其他形式也可能把它做得更好,那舞台就沒有意義了。

在劇場工作時的莊一

讓劇場與真實的世界發生交匯

2022年國家話劇院的「青年導演扶持計劃」自開展以來備受關注, 作為開幕首場戲的《四海之內皆兄弟》讓先鋒智慧劇場的「先鋒」實至名歸, 觀眾評價稱獲得了「炸場效果」。在創作《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時候莊一對自己的創作之路有了新的想法,他稱之為「覺醒」。

有時候戲劇是對生活和現實的另一種速寫,但隨著創作的深入,莊一漸漸感到了不滿足,「我想把大家熟知的現象背後的另外一種的真相呈現給觀眾,讓大家在劇場裡面跟真實的世界有一種交匯, 我的作品能刺激到觀眾, 這個刺激可以是一種挑戰,也可以是挑釁。」

《四海之內皆兄弟》 就是這樣一個契機。《四海之內皆兄弟》 選取了《水滸傳》里三個人物的故事並進行現代化改編演繹: 史進、林沖、魯智深。這三個人 物分別遇到了改變自己命運的那個人,人生之路拐了個大彎朝著不可預知的方向 延伸而去。

與經典戲劇不同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與現實的交匯不僅僅停留在文本 層面, 莊一讓殺馬特教主羅福興、北京人藝話劇演員羅熙、開心麻花音樂劇演員 帕賽分別扮演史進、林沖、魯智深,這三個演員在演繹角色的同時也在訴說自己 真實的故事。身上紋有九條青龍的史進,正像一個與當時環境格格不入的「殺馬 特」小伙,莊一讓羅福興來演繹史進,讓古典小說走入了現實, 觀眾看到的不僅 是虛構層面的史進,還有現實里的羅福興,兩個擁有相似命運線的人,殺馬特教 主羅福興扮演精神小伙史進,在舞台上呈現的是演員接近角色的過程,而不是接 近後的結果。

「這裡面就呈現出了豐富的觀看趣味和更多的信息。」

《四海之內皆兄弟》劇照,攝影:段昭

「未來我想要嘗試做一些突破大家對戲劇認知的一些作品」

莊一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時,想做一個作家,過一種在大學裡教文學的生活。他當時就嘗試各種類型的文學創作,其中就有劇本,他努力模仿各種名家,自以為學得有模有樣。上大三時他去英國交流,參加了一個作家的工作坊 。這位獲得了布克文學獎的作家和他講:哎呀,作家是特別清苦的職業,你寫了多少年的作品,可能只有那麼幾個人看到。

莊一當時就想,這是他想選擇的方向嗎?他還是希望讓很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和更多人有一種互動、一種交流、一種相遇。後來接觸音樂劇的時候, 他發現真的有一種東西能把自己喜歡的表演、音樂和文本集合在一起,和那麼多不一樣的人相遇。於是他跑去英國學音樂劇表演,學了一陣子表演,他忽然發現,原來寫的那些劇本根本就不能叫劇本,因為他們無法在舞台上活起來,無法與觀眾的生命產生共振。

莊一後來又走了很長的路,才創作出了像《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樣直見性命的作品。談到未來的計劃,他表示, 「我想要做一些突破大家對戲劇認知的一些作品,這些作品跟我們的生活是會有比較深的關係的,就如同吃飯穿衣一樣能深入到我們的生活細節中去。或許,我們能重新發現自己跟這個世界的關係。」

這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他猶豫了一下,還是泄露了機密: 「接下來我要做一個把餐廳作為表演空間的戲劇,把味覺作為一種敘事的元素,就是把味覺當做像燈光或像音樂一樣來運用,觀眾在吃到美食的同時也感受到一個神秘故事的展開。」

-劇終-

葉東君

職業收廢品人:記憶的破銅爛鐵

除標註外,配圖均由受訪者提供

經授權使用

有染·與美好發生關係

舞 台|藝 文|悅 音|映 像

more:

眾人談·致2022 | 那些作品,那些舞台,那些創作者

李歌看戲 | 2022優秀劇目榜

真好·癸卯戲言歷 | 很有文化的周曆,值得入

致2022年 | 在「前行」的時代,遇見最好的一代人

眾人談·年終 | 這一年劇場去得不多,書倒是沒少看

眾人談·這段時間的戲劇人 | 我把生活當成創作,慢慢也成了習慣

悼念熊源偉導演|希望天堂里也有劇場

更多閱讀 可點擊

張艾嘉 林懷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楊易

史依弘 | 蔣瑞徵 | 黃俊達

沈偉 | 杜邦 | 馮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張晉浩

大劇場版《枕頭人》 | 《傾城之戀》 |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電波》

烏鎮戲劇節

亞洲大廈| 進念二十面體

上話·新文本

- 靈 魂 編 輯 部 -

執行編輯:五月初五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責任編輯:Paula & Cheers

主編:許安琪 &阿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1a70b34e9ee66e0da2e24a467074f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