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生活空間,《夢想改造家9》在「改造」中「創造」了什麼?

2023-01-20   影視前哨

原標題:刷新生活空間,《夢想改造家9》在「改造」中「創造」了什麼?

導讀:每一次改造都是在為平凡人的夢想抱柴添薪,也讓我們每個人都得以窺見稀鬆平常里的夢想之光。

文|坤同

「過去這一年,我們跨越山海,在福建的大海邊,在彩雲之南的山谷里,也在溫婉的小橋流水邊,同時在市井的人間煙火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東方衛視《夢想改造家》第九季的最後,主持人施琰如是說道。13期節目,製作團隊翻山越水,去到大江南北,守護了13個有關「家」的夢想,通過浸滿世故人情的故事、透過豐富立體的視角,將「家」之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深厚意義娓娓道來。

作為一檔關於「家」的節目,《夢想改造家》第九季再一次點燃了觀眾心中的鄉愁和對於「家」的思念,尤其是在年終歲尾這一合家歡的團圓時刻,節目把「家」所勾連的情感慢慢暈染開來,用發生在屋檐下的真實故事,燃起了一盞盞溫暖而炙熱的歸家燈火。無論是對於圓夢理想生活的理念堅守,還是所傳遞的價值底色,都讓螢屏前的我們為之共情,也由此被治癒。

從13個改造樣本里,

觸摸關於家的真實熱望

「新來的人,也可以在老的土地上紮根。」

《夢想改造家》第九季的最後一期,去到了位於廣州番禺區的新橋村。這個「城中村」匯聚了各種製造業的產業工、各類服務業的從業者,還有數不清的攤販和小生意人……作為這座城市的外來人,忙碌和艱辛組成了這些打工者的生活常態,他們用汗水落地生根,但卻失去了很多陪伴孩子的時間。

一家名叫「火把社區」的公益組織,接過了照料孩子們的責任。從最初的幫助接送、照看兒童,到如今展開父母課堂、早教培訓,「火把社區」已然成為新橋村外來務工人員生活中如同「家」一般的存在。但是,這個「家」也因為時間和風雨的沖刷而凋敝,也隨社會發展不斷增長的功能需求而愈發與現實需求脫節。

原址的百年老宅拒絕改造,社區不得已被迫搬遷;面對十餘項空間需求,選定的新址僅有百平;老城區街道逼仄狹小,施工設備和材料難以入場;許諾孩子們年前能夠進入新社區,工期壓縮至短短三個月……意料之外的困難越來越多,設計師梁穗明卻與節目組一起越挫越勇。

最終,一座猶如「城堡」式的建築改造完成,一個真正能夠滿足當下多元需求的「新家」就此落成,新橋村孩子們的夢想也得到了最為妥當的安放。在這裡,採光、通風、保溫、溫控、新風共同形成空氣循環體系,成為保護孩子健康的最強屏障。老宅舊貌的保留、蚝殼工藝的融入、現代化建築的重組,滿足了對建築功能性的要求,也營造出一方藝術浸潤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孩子們能夠找到拓展興趣的探索場地、與父母溝通的私密天地,同時,那些遭遇家庭問題的人也可以在此暫時落腳。

將公益改造作為節目的結尾,已經是《夢想改造家》每季不言而喻的慣例。也正因為如此,節目進一步延展了「家」的內涵——它不僅是私人化的生活空間,更在某些時候成為了一種承載「公共性」的大眾空間;它也不僅是個人層面上的情感歸屬地,更聚合併凝聚了社會中的某一類群體,給他們提供了為之依賴的心靈支撐、價值支撐和文化支撐。

除了為打工者們煥新「城市邊緣的家」之外,第九季節目還將更多廣義上的「家」納入了鏡頭,位於滇西秘境丙中洛地農家民宿,曾為無數背包客給予休憩補給,在改造後綜合呈現出一個和諧且豐富的新面貌,將溫暖更多慕名而來的遊客,也更好地帶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傳承傳統手藝的米線工坊,從破敗危險的廠房變身「夢想基地」,既盛下了委託人的歸鄉愿望,也守住了當地米線非遺文化的時代榮光……這些同樣被譽之為「家」的地方,承載著人情冷暖、歲月痕跡和文化烙印,讓節目對於「家」的詮釋變得更加多元而立體。

當然,在《夢想改造家》的第九季里,延續著節目一直以來對於普通個體的觀照。將23平米蝸居房,改造成功能完備的「夢中婚房」;顛覆房屋整體布局,讓三代之家、五口人的生活不再「打架」;改造花園養老房,適配老年群體的生活需求……這些真實熱烈的家裝改造夢想也都在節目中成功落地,讓螢屏之外的我們找到了安居的深刻意義。

空間改造之外,

對於平凡夢想的堅守更有力量

面對千奇百怪的改造需求,如何改造出一處「理想住所」?對於《夢想改造家》而言,委託人對於「家」在物理空間維度上的改造訴求,以及設計師結合這些訴求予以實現的過程,共同構成了節目引人入勝的首層敘事。

這層敘事之中,委託人的多元生活需求,以及製作團隊對於家居空間現實制約的突破,不斷調動著我們持續觀看的好奇心。面對在「魔都」蝸居23m2老公房、身高相差43cm情侶,設計師史南橋將小房子的每一寸用到極致,根據委託人的實際生活習慣設計雙重動線,讓有限空間被發掘出無限可能的用心。

這樣的「空間魔法」,還發生在深圳的一間55㎡閣樓老房。這所凝聚了一對夫妻多年心血的小房子,在設計師余顥凌的改造下,被規劃出三層的空間,滿足了一家三口的所有居住所需。不僅如此,節目裡還呈現了「平行空間」的奇妙規劃:設計師孫建亞根據多娃家庭的實際需要,劃分出日常工作、孩子成長和老人休息的錯峰空間,讓這個七口之家得以在200㎡的家中擁有各自專屬的區域;設計師陳彬將房屋錯層的不足,巧妙地設計為三代人生活秩序的分區,實現了成員共同生活且又相對獨立、互不打擾的訴求。

當然,房屋改造並不是「一錘子買賣」,時間是考驗成功與否的重要變量。正因為如此,除了空間的改造,《夢想改造家》還一直延續了「售後」的設定。弄堂里的百年之家、四世同堂的熱絡之家……這些曾經引發關注的改造項目,也都再一次出現在這一季的節目中,製作團隊通過回訪的方式,把經過時間考驗的改造結果呈遞在我們眼前。

如果說,空間和時間都是「家」在物理意義上的尺度,那麼,《夢想改造家》難能可貴的一點則是,它在呈現這種物理緯度的更新疊代之外,更向我們展現推動這種變化發生的動力——夢想。

這既是這檔節目一直以來奉之為先的價值厚度,也是成就這檔節目最重要的內核。「火把社區」的翻新,圓滿了當地誌願者長久以來為之掛牽和奔波的夙願,也將更好地支撐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們對於更大世界的憧憬;老房子的適老化改造,為患上阿茲海默症的80歲的母親和患帕金森症的90歲父親提供了生活的便利,也讓更多面對同樣難題的家庭看到了另一種可能。還有,節目裡一次次為普通人開展的改造項目,對於這些微小夢想的守護,也許更能打動人心。

可以說,《夢想改造家》里的每一次改造都是在為平凡人的夢想抱柴添薪,也讓每個人得以窺見稀鬆平常里的夢想之光。這些光芒更進一步激發著螢屏之外的我們,為追求更舒適的「房屋」、維繫更幸福的「家庭」、獲取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向上。實際上,這正是被節目反覆提及的「夢想」的力量,它鼓勵我們成為實幹的「改造家」,親手讓自己的夢想落地生長。

螢屏里的精神寓所,

編織與社會大眾的情感連接

雖然《夢想改造家》一直強調的是「改造」,但同時,它也在「建造」,在「創造」。

它通過與觀眾、與社會、與時代的對話,構建出了一方極為珍貴的精神寓所。正如一位豆瓣網友所說,小時候看《夢想改造家》是在審美,而長大了則是在「閱世」。這檔節目從「家」引申到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時代,又透過時代的大視野關照著每一位為小家、為大家拼搏的平凡個體。一路走來的這九季節目,創造了與更多人之間的更有力、更緊密,也更有溫度的「連接」。

這種「連接」是基於家庭這一情感意涵的深層共通。《夢想改造家》通過對於「家」之房屋這一物理空間的改造,啟發了對於「家」之意義的探討,喚起的是一種根植於我們內心的共同情愫。當下,家的單位在不斷縮小,所承載意義也逐漸變化,而這檔與社會變遷共同成長的節目不僅記錄著這種改變,更在其中尋找到了應對良方——夢想的歸處,就是家的方向。

與此同時,這還是一種與周遭事、物、人、生活的「連接」。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這檔節目對於「家」的聚焦折射出了豐富的社會議題,傳遞出無遠弗屆的人文關懷,包括公益事業、特殊群體、代際溝通、鄉村建設、文化傳承等。每一種不同的幸福,才能拼湊出社會的圓滿,也讓我們堅信「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CSM全媒體視聽同源數據顯示,《夢想改造家》第九季的年輕用戶占比超過了50%,對於一檔播出九季的「綜N代」而言,能夠獲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這檔節目從開播至今始終與大眾、與社會、與時代保持著同頻共振,才能夠吸引對綜藝節目有著最挑剔胃口的年輕一代。

「九年了,還是想說說家的故事」——或許,這句製作團隊寫在本季節目開播之初的話里,正藏著其九季長青的要訣。它從「家」出發,行走了九載歲月,最終為大眾構建出一個稱之為「精神寓所」的螢屏之「家」。

隨著時間沉澱,這方「精神寓所」愈發堅實,也為更多的人提供了心靈的庇護和慰藉。身處其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立於人文關懷累疊的牢固基石,而抬頭仰望去,則是大千世界和人間煙火透窗而入的熠熠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