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之後,陽氣漸收,
陰氣漸盛,草木凋零,
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
以「冬眠」的狀態蓄養精氣,
為來年春天的生機勃發做準備。
人體也應儘量做到「養藏」,
護陽避寒是冬季養生的關鍵。
早睡晚起利「冬藏」
冬季氣候逐漸寒冷,起居調養方面需要早臥晚起。也就是說,冬天可以適當睡懶覺。
長沙市第四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李潔芳曾表示,這樣有利於人體陽氣的潛藏和陰精的積蓄,使人體達到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而且,應注意起床緩和(睡眠結束後不要起床過急過猛,讓身體有個緩和的過程,先眨眨眼、動動手腳,再坐一會兒,然後起床活動,尤其是老年人更應該注意);最後要謹記穿衣保暖,保暖不僅能抵禦寒氣進入、預防感冒,同時能起到保腎養腎的效果,對於合併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保暖是預防疾病復發的第一要務。
進補之前先養胃
中醫養生講究「秋收冬藏」,人們開始大量進補,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胃部的負擔,尤其對胃炎、胃潰瘍等患者影響更大。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在食補中宜採用溫補類粥品進行調理,在膳食中應多吃溫性、熱性食物。秋冬暖胃不僅僅是讓胃感覺溫暖,更重要的是能幫助調理脾胃,適應秋冬進補的需要。也就是說,想要食補暖身,先要讓胃「暖」起來。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中醫師張倫曾介紹,暖胃分體質,一味進補易傷胃。羊肉、豬肚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暖胃食物。但不同的人體質也不同,有的人胃偏寒、有的人胃偏熱,如果不管不顧地大量進食溫補之品,有可能影響脾胃功能,甚至適得其反,導致消化功能紊亂,會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如胡椒屬於熱性調味料,對於胃寒的人來說是不錯的暖胃食品,但如果胃熱的人吃了,容易讓胃火上炎,出現胃部不適。另外,秋冬暖胃不能只注重飲食,還要做好胃部保暖,及時增加衣服,夜間睡覺時要蓋好被子,以防止腹部著涼、胃病復發。
早睡晚起助養神
進入冬季,很多人會情緒低落。《黃帝內經》里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躁則消之,靜則神藏。」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醫師陳秀華曾指出,冬季應早睡晚起,著眼於「藏」,不輕易擾動陽氣,也不過度憂心操勞、躁動心神。
《黃帝內經》認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驚則氣亂,恐則氣下。」這裡的氣上、氣下、氣結、氣緩、氣亂、氣消,均為人體氣機失常,而氣機失常將導致人體生命活動的受損,倘若能減少私心、慾望,從實際情況出發,節制對私慾和名利的奢望,則可減輕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人變得心地坦然,心情舒暢,從而促進身心健康。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燕聲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