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員工印度被捕:中國廠商放不下印度,低估印度的貪婪

2023-10-15   王新喜

原標題:vivo員工印度被捕:中國廠商放不下印度,低估印度的貪婪

文/王新喜

在小米48億資產在印度被凍結、富士康退出印度晶片項目,拒絕比亞迪進入印度,印度對聯想展開突擊搜索之後, vivo在印度也遇到了麻煩。

據每日經濟、上海證券報等媒體報道,印度金融犯罪機構於周二逮捕了4名相關人員,其中一名為中國智慧型手機製造商vivo的員工,指控他們涉嫌洗錢。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繫vivo方面了解情況,公司回應稱,「vivo在印度嚴格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我們正密切關注近期的調查事宜,並將採取所有可行的法律措施進行應對。」

今年6月,小米48億資產遭印度凍結曾經引發國內廣泛的熱議與討論,網友編出了「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的段子,如今vivo印度員工被捕,有網友加了一句:「如果不在印度花,人也別想帶回家」。

其實在今天,印度的現狀,廠商心照不宣,網友也看得清楚。關鍵是,作為跨國企業墳場,又是中國手機廠商必爭之地的印度,手機廠商到底還能扛住幾輪收割,如何破這個死局,才是關鍵。

vivo的員工被捕背後

我們知道。除了小米OV之外,包括沃達豐、沃爾瑪、諾基亞、三星、IBM、亞馬遜、谷歌、微軟、福特、通用等大量跨國巨頭遭遇過印度的巨額罰款。但印度近年來針對中國廠商尤為明顯。

去年7月5日,印度金融犯罪打擊機構執法局以涉嫌洗錢調查為由,突擊搜查了vivo印度公司和23個相關公司的48處地點;隨後,印度執法局指控vivo印度公司為逃避納稅,將6247.6億盧比匯往中國等地,金額相當於該公司一半左右的營收規模。聲明顯示,印度執法局已凍結vivo印度公司相關的119個銀行帳戶,總額達46.5億盧比(約合3.86億元人民幣)。

印度針對vivo的這次行動或許也早有預兆。在此前以安全理由拒絕比亞迪印度建廠之後,在今年7月底,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商務部指出,包括小米OV聯想在內的多家中資手機廠商,被指控在2017至2023財年期間,拖欠「商品和服務稅」110.9億盧比、關稅796.6億盧比,總計約合900億盧比的稅款。目前,印度稅務部門僅追回18%。

從7月底印度稅務部提到「僅追回18%」的說法來看,已經在釋放印度下一步行動的信號。9月份,印度稅務局又對在印中國聯想展開了突擊搜索。

如今,又開始針對vivo,vivo表態要採取所有可行的法律措施進行應對。對於印方所謂vivo洗錢的說法,路透社稱,vivo方面已多次否認。

但儘管vivo方面表態要採取法律措施應對,但在印度,法律解釋權在它手裡,想要通過法律手段獲得勝訴,可能難度很大。

中國手機廠商放不下印度

不少網民表示,國產廠商幫助印度建立供應鏈,被印度收割,不值得同情。

但是從理智與長期的角度來看,這些大廠沒有理由完全放棄人口龐大的印度市場。

在今天的環境下,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空前內卷,而印度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國家,消費電子、汽車、網際網路產品的需求也在急速擴大,加之人工成本較低。雖然印度現在確實能生產一部分智慧型手機,但說到底還是乾的組裝生意,大部分依舊要靠進口。如今我們每年向印度出口的商品,手機元件設備已經位列第一,高達17.4億美元。

也就是說,目前印度自主工業體系還比較薄弱,中國的手機大廠進去,基本上是碾壓優勢。像是富士康,一直打算把產業鏈轉移到印度,僅僅是三成產能,它就規劃了5到10年的時間。

因此,對於中國手機廠商來說,哪怕印度市場營商環境再糟糕,印度依然是無法割捨的市場。

中國廠商的這種心理,被印度摸的很透。中國廠商在印度布局的前期階段,印度不僅沒有動手,還制定了配套的稅收、土地、補貼等優惠政策,這種前期放水養魚的策略很成功,2015年—2019年,小米、OPPO、vivo、聯想等手機廠商在印度建造了11家製造工廠,為印度帶來了先進的製造技術與大量的製造技工。

從vivo來看,截至2021年,vivo在印度開設了650個以上的服務中心,在500多個地點開設vivo獨家門店。2021年,vivo在印度工廠的產能已達6000萬部每年。目前,vivo在印度的高端零售店數量,已超越三星拿下第一。

印度的死局如何破?vivo們還沒有走出印度套路

中國手機進入印度投資,給印度帶來就業、稅收與製造業的繁榮。 但隨著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的深耕與做大,印度開始變更法律,並搞出特有的沒收制度,收割資產。

從印度政府在2020年4月修改的外國直接投資政策來看,要求來自與印度陸地接壤國家的投資必須獲得政府批准。從修改的法律來看,它針對的是誰一目了然。

但是中國廠商目前在印度的投入太大,已經無力退出,騎虎難下了。

尤其是現在華為Mate60勢頭上行,小米OV在國內競爭艱難,更加需要尋找退路,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印度市場是必爭之地,但如今印度這種營商環境以及印度對中國廠商的針對性,中國廠商在印度未來想過安穩日子,也基本不太可能。

因為當前印度不搞三星,不搞蘋果,而中國手機廠商一個個在印度都難逃各種莫須有的指控,這些指控目前都沒有明確的說法與證據,都遭到了手機廠商的反對。很顯然,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可能是印度的針對性操作與有意為之。

尤其是美國如今要扶持印度製造削弱中國製造的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地位,蘋果在開拓印度市場,國產手機在印度市場的供應鏈地位可能會下降。

印度市場是中國廠商無法放棄的市場,但是關鍵是,人口紅利變成了人口陷阱,國產手機廠商都低估了印度的貪婪,在小米48億資產被凍結的時候,印度曾經遭遇國際輿論的指責,英國《金融時報》採訪了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國務部長拉吉夫·錢德拉塞卡爾,詢問印度為何對來自中國的投資為何不持開放態度。

印度錢德拉塞卡爾否定了這一說法,表示 「願意與任何地方的任何公司做生意,只要他們合法投資和開展業務,並遵守印度法律。」

事實上,金融時報的提問,其實是看到了印度對來自中國投資與廠商的不友好態度,在國際輿論中,印度營商環境也廣被詬病。

印度的這種做法外媒看在心裡,也在挫傷打擊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投資布局、市場開拓的積極性,相信國產手機目前直覺上已經感知印度套路的風險,從過去幾年熱火朝天的投資來看,國產手機不再對印度市場的銷售額大肆宣傳,小米過去也在印度進行了一輪裁員,vivo與OPPO也在印度收縮了投資,對印度市場的重視程度與投入比例已經有所控制了。

簡單來說,印度的套路收割正在打擊中資企業在印度的市場信心,國產廠商依然選擇在印度布局,本質是一種無力感,除了選擇相信在印度依然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之外,已經沒有其他的辦法來破局。

從印度接二連三不斷對中國手機廠商出頻率來看,國產廠商低估了印度的風險與商業經營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低估了印度的貪婪,這背後是否與印太戰略相關,還是印度單方面的慣常套路,還不得而知。

從目前來看,如何從政商關係、就業市場等層面去與印度做全面的敞開溝通,展開談判或者尋求國際法庭的裁決與支持,或許也是可以考慮的一條路。

如果不願放棄印度市場,這可能需要中國手機廠商主動尋求解決方案。從目前來看,中國廠商依然沒有走出印度套路,也沒有搞明白印度的潛規則,如何打破這種在印度無法掌控命運的無力感,考驗國產廠商的智慧。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智能新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