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被慈禧太后投入大牢,擔任湖北巡撫的父親為何不救?

2022-08-26     羲和奇談

原標題:譚嗣同被慈禧太后投入大牢,擔任湖北巡撫的父親為何不救?

提起譚嗣同,總讓人聯想起他在維新變法失敗後那一聲「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高呼聲。這一番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百年後回首,仍讓人心生無限敬意。

1865年,譚嗣同出生在北京宣武城南懶眠胡同,其父譚繼洵曾在戶部任職17年、在湖北巡撫任上9年。說起來,譚嗣同也是標準的「官二代」。

譚嗣同。

不過,官宦子弟的出身並沒有帶給他五彩斑斕的童年。父親譚繼洵常年忙於公務無暇顧家,而日夕相處的母親又是一位不假辭色的「虎媽」。

平日裡,譚母對譚嗣同的一言一行都有著嚴格的要求,稍有觸犯,重責立至。她總是念叨以前的苦日子,以為這樣可以讓兒子養成節儉的好習慣。

哪曾想,譚母的一番節儉教育卻引發了譚嗣同的逆反心理,以至於成年後他常說「愈儉則愈陋」。

嚴厲到苛刻的家教讓譚嗣同對母親懼怕多於親近,正如譚嗣同自己所說:「先夫人性惠而肅,訓不肖等諄諄然……故嗣同誦書,竊疑師說,以為父慈而母嚴也。御下整齊有法度,雖當時偶煩苦,積嚴憚之致,實陰納之無過之地,以全所事。」

譚嗣同以為「嚴父慈母」是說反了,她的母親到底有多嚴厲啊!

譚嗣同畫像。

據譚嗣同所撰《先妣徐夫人逸事狀》一文記述,他7歲那年,母親有事離京回湖南老家一年,臨行前交待小嗣同說:「你要堅強自立,不可思念我。」

小嗣同含淚答應了母親的要求,但年幼的孩子又怎能忍受得了這種分離之苦?結果送母親上車時,眼淚在他眼眶裡打轉,卻又害怕母親責怪,始終強忍著不敢讓眼淚流下來。

母親走後,譚嗣同日夜思念生母,還因此生了一場大病。一年後,母親回京,問起譚嗣同這一年中有沒有想過她,他想起自己當初的承諾,一口咬定從來沒想過。

母親看到譚嗣同消瘦的容顏,再聽他斬釘截鐵的話,不禁欣慰地說:「此子倔強能自立,吾死無慮矣!」

這樣的教育觀究竟是好是壞見仁見智,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譚母的嚴厲管教,才造就了譚嗣同的倔強傲骨。

譚嗣同投身變法運動時,他的父親譚繼洵對此是堅決反對的。在保守膽小的譚父看來,安安穩穩地遵循傳統有何不好,何必非要去改變祖宗之法?

譚嗣同加入維新派後,譚父也曾想要阻止,但他的頂頭上司湖廣總督張之洞支持變法,他便不敢多言。

「戊戌六君子」畫像。

這之後,便是轟轟烈烈的「百日維新」以及所謂的「圍園殺後」陰謀。慈禧太后雷霆一怒,變法運動戛然而止,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弟、康廣仁「六君子」被投入獄中。

譚嗣同被捕後,時任湖北巡撫的譚繼洵對於是否出手營救愛子舉棋不定。畢竟譚嗣同「亂黨」的罪名,早已超出了譚繼洵能夠承受的極限。

正當譚繼洵仿徨不定的時候,一直支持變法的張之洞卻果斷出手營救起楊銳了。楊銳靠著一身才華得到張之洞的賞識,並且擔任張之洞在京城的「坐探」,為他提供官場信息。

雖說張之洞營救楊銳未能成功,但這種行為本身值得稱道,有「仗義」的情感在其中。

譚繼洵畫像。

張之洞營救楊銳之舉與譚繼洵不顧親子生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讓譚繼洵承擔了很大的道德壓力。縱是如此,一向以「自保」為先的譚繼洵,依然在譚嗣同的事情上始終保持沉默。

可惜,譚繼洵努力想要的「自保」未能如願,譚嗣同被殺後,他受到牽連,被迫提前退休,回到了家鄉湖南瀏陽。

過著退休生活的譚繼洵應該說已經了無牽掛,不過,喪子的錐心之痛肯定時時刺破他的肺腑。

這時候,謹小慎微的譚繼洵終於為兒子說了一句話,他寫了一副輓聯:「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這,便是譚繼洵從心底流淌出的舐犢之情,儘管很含蓄。

參考資料: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1232503534b9351c4653b25339c72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