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期的《親愛的小課桌》中,陳宥維與王恩澤發生了一點小摩擦,王恩澤在寫作業時,發現有一首歌沒有學過,他就偷偷地翻看答案,被陳老師(陳宥維)「抓」住了,王恩澤解釋沒有學過這首詩,可陳老師卻不相信,肯定地說如果沒有學過,老師怎麼可能讓你寫呢?王恩澤很委屈,再三強調就是沒有學過。
陳老師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並與王恩澤的媽媽聯繫,媽媽也認為兒子應該把這首詩背下來,再去寫作業,而不應該抄答案,言外之意,這首詩也是學過的。王恩澤感覺更委屈了,為了證明清白,他拿出語文書給陳老師,並趁著拿書的功夫,偷偷地抹了一把眼淚。
結果,陳老師翻遍了語文書,卻沒找到這首詩,後來王恩澤的語文老師也證實這首詩確實沒有學過,陳老師感到十分自責和不好意思,向王恩澤誠懇地說了一聲「對不起」,王恩澤立馬一掃剛才的陰霾,活靈活現了,反過來安慰陳老師,「怎麼了?你看你想哭吧?沒事的。」
看到這個片段,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內心,大人曾經那麼肯定地去冤枉孩子,委屈孩子,孩子的自尊心也受到了傷害,但是在大人真誠地說一句「對不起」後,他能立馬原諒大人,並能反過來去安慰大人,相比之下,越發顯得我們有時候真的不如孩子大度和真誠。
親子溝通難在哪裡
很多家長都會抱怨和孩子溝通太難了,不知道孩子腦子裡想的是什麼,說不了兩句話,孩子就發脾氣,結果家長也煩了,於是,每次親子溝通都以雞飛狗跳,咆哮來結束。那麼,親子溝通到底難在哪裡呢?難就難在家長和孩子關注的點不同,家長喜歡擺事實、講道理,可孩子更在意的是內心的感受。
以陳宥維與王恩澤就默寫古詩這件事為例,陳宥維一直想通過事實來證明這首詩是學過的,王恩澤是必須應該會背誦的,他在尋求一個結果。可王恩澤的情緒卻崩潰了,他在乎的不是這首詩是否學過,而是陳老師對待他的態度,不被信任是他最在意的事情。
由此可見,兩個人的關注點是錯位的,導致了話不投機,如果事情發生在家長和孩子之間,一方就可能暴怒,從而導致另一方情緒多米諾般坍塌,最終引發激烈的爭吵。
值得一提的是,特別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在荷爾蒙的作用下,身心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情緒更容易發生波動,而且孩子的情緒會非常容易外顯,把不高興都寫在臉上、表現在行動上,而這往往是家長不接受的。
我自己就是,我看到孩子情緒不佳,我就會很容易發火,這大概是受原生態家庭影響吧,小時候每每我表現出不高興,都會被媽媽教訓,在代際傳遞的影響下,當我的孩子情緒不佳時,我也會忍不住說他兩句。於是,就很容易造成火趕火,大家情緒都很激動,導致局面失控了。
忽略掉孩子的感受,任何教育都無法奏效
家長是理性的,孩子是感性的,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在意他的感受,如果孩子有情緒,他很難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還會對著干,來表達他的憤怒與不滿,他把全部的精力用在釋放情緒和別人對抗上,哪裡會仔細聽你講什麼呢?
在《親愛的小課桌》中還有一個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恩澤不止一次地抄襲答案後,陳老師有些生氣了,說道:「你再抄的話,就把答案撕下來吧。「結果王恩澤很爽快地回答:「那就撕吧」,並親自動手把答案撕了下來。
此時,王恩澤已經有了情緒,接下來,他寫錯了一道題,陳老師讓他擦掉,他卻不停,拚命地在試卷中亂塗,並說道:「反正是練習」,其實他是在釋放對剛剛撕掉答案的不滿,換做其他人,可能情緒都會崩潰了,一把奪過孩子的試卷,摔到一邊去。
可陳老師很有耐心,不再作聲,任由王恩澤在卷子上亂塗,過了一會兒,他主動對陳老師說道,自己剛才是不是過分了?試卷畫得很亂,擦也擦不掉,怎麼辦?此時,陳老師抓住了教育的機會,對他說:「不用和我說對不起,你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應該和自己說對不起。」心情已經平復的王恩澤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再三向老師表達歉意,希望能獲得原諒。
孩子在有情緒時,家長最聰明的做法就是不煽風點火,不呵斥,不諷刺,不批評,讓孩子自己慢慢地釋放情緒,事後,大多數孩子都能意識到自己剛才的言行是不妥的,此時我們再去教育孩子,往往就能事半功倍了。
家長多一點耐心,給孩子預留多一點的時間,我們彼此的情緒都能得到妥善安置,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讓教育更加順暢,親子關係更融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