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寫作業歲月靜好,一陪寫作業就雞飛狗跳,你家也是這樣嗎?
對不少家長來說,作業是孩子的「修行」,也是家長的「酷刑」。
一道題講了半小時!爸爸輔導作業怒拍桌子骨折了
光看標題,是不是已經很有畫面感了,類似的情景很熟悉呢?
杭州的吳爸爸輔導兒子寫作業,一道題,他來來回回講了半小時,可兒子仍不理解,吼了幾次後,兒子索性放下筆不寫了。
最後吳爸爸忍無可忍,一氣之下用手怒錘桌子,手掌骨折了!醫生檢查後說需住院治療。
事後吳爸爸嘀咕說「還好這一拳是打在桌子上,要是打在孩子身上,麻煩就大了。」
原來他的兒子正上小學,平時都是由媽媽輔導作業,但正巧這天媽媽有事,輔導作業的重任就落到了他的頭上。
有網友理智的建議說: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太重要了。家庭教育重在父母做了什麼,而不是說了什麼。特別是這位發火拍桌子的爸爸,行為更不可取。有些孩子開竅慢,真的需要耐心再耐心的講解。
不過不得不說,現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真心太難了,一早上竟然看到3起輔導功課導致情緒崩潰。
還有個是遼寧的 哥哥給妹妹輔導作業,結果倆人起了爭執,雙雙被氣哭。
孩子的媽媽說哥哥12歲上五年級,妹妹剛上二年級,當天自己給妹妹輔導數學作業被氣到了,於是哥哥毛遂自薦給妹妹講,講的過程起了爭執,倆人都被氣哭了。
事後兒子還表示媽媽理解的說,怪不得媽媽平時帶我寫作業老咆哮。
輔導作業時把碩士媽媽氣哭,把博士爸爸氣到血壓高,甚至還有被氣到離家出走的家長,這樣的事時不時衝上熱搜。
不過,京媽倒是覺得 如果真的控制不住情緒,還是建議不去輔導為好。萬一情緒失控,不僅會傷及自己,傷及親子關係,還容易導致孩子厭學。
學習具有情境性特點,學習過程中體驗到的情緒,會和學的知識建立關聯,都會形成偏負面的認知,反而不利於孩子的學習。
家長自查:孩子作業寫的慢,可能是中招了這些「情況」
其實,孩子寫作業慢靠吼、甚至打罵都沒用,更重要的是了解藏在背後真正的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就比如可能是這些原因:
- 孩子條理性差、做題沒順序;
-學習基礎差、對學習沒興趣;
-注意力不集中,總是東張西望;
-協調性差,一說都會一寫就錯;
-故意磨蹭,父母給孩子的「額外作業」太多;
-太追求完美,稍微不整齊就擦掉重寫;
-本能抗拒,大多是父母教育太嚴厲,讓孩子大腦接收到的信息是「被控制、被命令」。
因此,不妨對比查查,看孩子是否存在這些情況,從根本解決問題才能真的解決問題。
支招:10個妙招,讓孩子高質量完成作業
想要孩子自主、快速、高質量地完成作業,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去做好。
創造一個學習的環境
給孩子準備一套舒服的桌椅,當孩子寫作業時,家長儘量保持安靜,不要來回走動或發出其他聲音,更不要在孩子旁邊玩手機。
幫孩子做好計劃表
幫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和作息時間表,按不同學科分條記錄每天要完成的作業,幾點該完成什麼作業,如果孩子有磨蹭,家長要及時提醒,完成後的項目打√標記,沒完成的畫,並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學習日程。
準備一個糾錯本
孩子做錯的、不會做的題目要分別記下來,以後再遇到類似的題目,解答起來會更熟練,也能提高效率。
善用計時器
低年級的孩子,時間概念還不強,因此可以藉助鬧鐘或計時器,和孩子約好預定完成的時間,鼓勵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完成的好,家長可以適當給予獎勵。
把作業當成考試
孩子寫作業時,可以假裝「考試」,按老師的規矩要求孩子寫作業,多長時間內寫多少作業,「考試」後才能做自己的事情,「判卷」看孩子作業的對錯程度,幫孩子一起分析糾正錯題。
家長自己改變態度
董宇輝老師說過:教育的本質不是言傳身教,而是身教言傳。等你做到的時候,你都不用「言傳」,不必說什麼,孩子都能看得見。
因此,家長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從小幫孩子養成各種良好學習習慣。
另外,引導和陪伴孩子時,避免給孩子傳遞消極的信息,瞪眼、皺眉、嘆氣……都會讓孩子從中感受到負面基調,尤其是叛逆的孩子,更敏感,可能你的一個眼神,都會讓孩子寫作業時很緊張。
家長學會「示弱」和「裝傻」
低年級的孩子要多鼓勵,家長適當裝傻和示弱,有助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會讓孩子有「我比爸爸媽媽懂的還多」的成就感,從而覺得學習太有用了,激發孩子的內驅動力。
注意勞逸結合
學習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休息,休息的間隙讓孩子喝點水、吃點水果、做做眼保健操,或者去戶外做些運動等。
還有晚上寫作業別太晚,要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長,每天按時睡覺
重視孩子的「小勝利」
平時我們更應該關注孩子是怎麼解決問題的,關注這些「小勝利」,有助增加孩子挑戰困難的積極性。
把大作業分解成「小目標」,逐個完成
有時孩子磨蹭是覺得作業太多太難完成了,這時不妨幫孩子做「拆解」。
把大作業分解成「小目標」,一個一個的去完成,還可以嘗試書寫和背誦的作業交替進行,不容易讓孩子有疲倦感。
寫在最後:你家孩子的學習習慣好不好,能獨立自主的完成作業嗎?也歡迎來分享你的困擾和經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