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三個部分開始今天的主題。第一部分,什麼是安全感?第二部分,安全感的表現是什麼?第三部分,嬰兒沒有安全感的原因是什麼?讓我們先談談安全感問題。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和心理健康息息相關。社會文化和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霍尼認為,兒童在幼兒期有兩種類型。基本需求、安全需求和滿足需求。這兩種需求的滿足完全取決於父母。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的這兩種需要時,孩子就會產生焦慮。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不能滿足孩子的安全需求,不能為孩子提供持續、穩定、執著、始終如一、合理的愛,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簡單地說,可以理解嬰兒是穩定的,穩定的,強大的,感覺很棒。讓我們談談安全的重要性。一般來說,當孩子有安全感時,他敢於接近他人,與他人交流,建立信任關係,體驗交流的快樂,這將進一步增強孩子與他人交流的意願,提高其社交能力。相反,如果孩子對他人缺乏安全感,他會害怕或不願意與他人互動。在另一種情況下,如果一個孩子的安全感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被破壞,他的社會意志也會受到影響。
中國學者認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只有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有自信和自尊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信任的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的兒童更容易感到孤獨和被拒絕,往往不信任他人,更容易產生逃避和攻擊行為,更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也是各種心理疾病的隱患之一。那麼如何判斷嬰兒是否缺乏安全感呢?我們逐一解釋。父母和朋友可以比較他們的孩子。第一個習慣是啃手指。如果嬰兒在一歲半之前喜歡沿著膝蓋和手指奔跑,這是探索世界的正常過程。嬰兒一歲半後仍有這種習慣。撇開缺鋅的因素不談,很可能缺乏安全感。因為啃指甲可以緩解人們的緊張情緒,放鬆他們的情緒。
當孩子在口欲期過後仍然習慣於啃手指時,父母應該更加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第二,開燈睡覺,不敢獨自在家。當孩子三到五歲時,很難在單獨的床上或房間裡睡覺。讓他一個人睡吧。他說他害怕黑暗,想開燈睡覺,或者他願意和媽媽一起睡覺,否則很難入睡。第三,睡在爸爸媽媽身邊。當孩子兩歲以上時,他仍然喜歡在父母身邊睡覺。如果你把他移過去,他會在以後再粘上,否則他晚上必須用胳膊睡覺。
第四,喜歡抱著被子蜷縮著睡覺。當嬰兒睡覺時,他輾轉反側,睡不著覺。他必須拿著被子和毛絨玩具睡覺,或者他喜歡蜷縮著睡覺,因為拿著東西可以讓他感到安全。蜷縮著睡覺是他的自我保護姿勢,可以讓孩子感到安全。如果嬰兒在這種狀態下睡覺,我們必須考慮嬰兒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第五,過度依賴。兒童過度依賴有兩個原因。一是父母太溺愛孩子,為孩子做任何事,導致孩子獨立檢查,過度依賴父母。另一個原因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依賴父母,害怕父母離開。
第六,他既憤怒又不講理。從心理上講,缺乏安全感的人會情緒不穩定。對於兒童來說,哭泣、發脾氣、扔東西、毆打他人以及容易與其他兒童發生衝突都是缺乏安全感的明顯表現。第七,孩子孤獨,不善於社交,拒絕與陌生人交流,不善於交朋友。他總是一個人玩,一個人呆著,上幼兒園時也不合群。兒童的這些行為大多是由於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第八,孩子們緊張、膽小、自卑、不願意或害怕與朋友交談。陌生人,或打招呼,自我介紹等。孩子們緊張,膽小,緊張到口吃,甚至不敢說話,這也是缺乏安全感造成的。第九,嬰兒沒有探索新事物的慾望。當嬰兒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但他沒有探索新事物的慾望。面對陌生人和陌生的環境,他會感到害怕,當矛盾發生時,他會退縮和膽怯。相反,具有高度安全感的兒童會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主動接觸新事物,願意接近他人,評價自己等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07742907_12111125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