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斑竹園鎮將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頭戲、主戰場,牢牢壓緊「產業發展」這根「弦」,吹響產業扶貧號角,讓貧困戶增收有門路,村集體經濟壯大有基礎,托起農民致富夢。
陣地建設,提升脫貧攻堅戰鬥力。斑竹園鎮搶抓機遇,加大投入,建設扶貧基地,變「輸血」為「造血」。投入118萬元建成長嶺關村中藥材服務中心,推動中藥材種植銷售一體化。整合扶貧資金並配套共計700餘萬元,流轉土地近180畝,建設扶貧大棚239個(其中蔬菜大棚201個、食用菌大棚38個),完善配套溝、路、井、房等相關輔助設施,引導村民大力發展「大棚經濟」,讓扶貧大棚變成群眾的「小康棚」。金山村獼猴桃種植基地配套資金51萬元,種植300畝,年產值達280萬元,打造名副其實的「金山」。為了持續推進中藥材等產業發展,該鎮還組建一支業務素質高、行動執行力強的生態種植服務隊,他們對全鎮的種植品種進行深度研究,並常年深入田間地頭對產業進行指導,排查病蟲害等隱患,全面掌握產業的發展現狀、需求和存在困難,為產業持續興旺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因地制宜,謀劃產業發展新篇章。斑竹園鎮地處金寨縣西南邊陲,位於鄂、皖兩省交界處的歷史名關—長嶺關腳下,地理位置優越,但是一直缺少支柱型產業,沒有可以遞出去的「名片」。為此,該鎮分村分片謀劃,目前已經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產業發展局面:長嶺關、沙堰村的特色中藥材,漆店的黑毛豬,金山的獼猴桃,萬何的蠶桑,王氏祠、小河的食用菌,街道的養雞等等,產業多元且初具規模。萬河村、漆店村、街道、王氏祠村被評為特色種養業達標村、長嶺關村被評為「一村一品」達標村。
頭雁帶領,注入增收「源頭活水」。在斑竹園鎮有這樣一批人,他們發揮領頭雁的作用,帶領群眾增收致富。長嶺關村土生金家庭農場的種植大戶羅先平以土地流轉帶動方式,按照500元/畝的流轉價格,與貧困戶簽訂長期土地流轉合同,以務工帶動方式在中藥材種植、維護、採摘、加工、銷售等環節帶動貧困戶52人,涉及沙堰、漆店、長嶺關三個村,共發放務工工資月32萬元,讓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和興養豬合作社漆曉穩共帶動117戶貧困戶養殖黑毛豬,預計每戶增收3000元左右。特別是2019年,小河村的姜興貴在小河、王氏祠村發展羊肚菌產業,前景可觀,預計年產值300萬元。斑竹園鎮「築巢引鳳、聚才引智」打造人才高地,像羅先平、漆曉穩、姜興貴這樣的帶頭人還有很多,新鮮血液也在不斷湧現,通過致富能手帶動,貧困群眾從「扶著走」實現了「跟著跑」。(姚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