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在的年輕人,社會往往充滿著批判和不屑。在老一輩的印象中,這屆年輕人喜歡宅在家裡,慵懶又頹廢,充斥著「喪」文化。他們痴迷著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並且不按常理出牌,喜歡單身生活,到了年齡也不結婚,即使結了婚也不去生小孩……
有人說,現在社會經濟大幅提高,人的個性得到了解放,每個人都可以過得率性自而為。然而,一百年前的一個年輕人,在面對相似的境遇時,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並一手改寫了中國的歷史。他就是毛主席。
將當年的革命志士、熱血青年,與如今號稱「垮掉的一代」進行一個對比,便會產生一番趣味橫生的景象。印證成功學的一句心靈雞湯:「真正的智慧在於選擇,選擇決定了你的命運。」
毛主席
相比現在的年輕人,毛主席更加敢做敢當
1911年時,毛主席還是一個只有18歲的學生,在湖南省長沙市的湘鄉駐省中學讀書。一天,忽然傳來了武昌起義的消息,這是神州大地上,反對滿清王朝的第一槍,如一聲驚雷劃破長空。
讀書期間,毛主席經常讀盟會辦的《民立報》,對孫中山民主共和的思想大為贊同。當好消息傳到毛澤東就讀的學校里,他再也按捺不住一顆跳動的心,決定親自投身革命事業。於是他想到最簡單直接的方法——當兵。
恰好在此時,一名演說家在長沙當眾進行講演,抨擊清廷、支持革命黨,激情洋溢的話語讓在場的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七八名學生歡呼雀躍,他們當即決定去往武昌參軍。他們籌集了一些錢,準備結伴一起去武昌。
毛主席劇照
就在這時,湖南政府宣布獨立,響應武昌起義軍,毛主席決定舍遠求近,加入長沙新軍。由於部隊急需一些懂文化的兵源,因此他很快被錄用,成了一名列兵,編入第25混成協第50標第1營左隊。
參軍期間,他毫不懈怠,積極參加各種軍事訓練,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毛澤東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使命,於是退出軍營,繼續自己的求學生涯。
毛主席這種為了理想和信念,一言不合就投筆從戎,是需要多麼大的魄力和勇氣。現在的年輕群體,很多人做人做事唯唯諾諾、畏手畏腳,被我們調侃為「媽寶」,或者「巨嬰」,靠他們,如何拿過時代的接力棒、如何挑起國家的重擔?
有幸參加過徵兵工作,現場再也沒有了曾經的那種熱血和激情,成為一名軍人手握鋼槍、保家衛國的榮耀,已漸漸在繁重的課業和五花八門的手游中,消弭殆盡。
毛主席
相比現在的年輕人,毛主席更吃得了苦
年輕的毛主席,也在大城市打拚過,有過名副其實的「北漂生涯」。
1918年的6月,毛澤東從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敢打敢拼的他,決定前往北京學習法文,為日後去法國勤工儉學做準備。
毛澤東雖然出生在小康之家,但家庭的變故也讓他的生活拮据起來:先是被兵匪勒索搶劫,接著他的母親又疾病纏身,以至於毛澤東去北京的路費,也是向別人借的。
由於盤纏不足,所以來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工作。後來找了北大圖書館管理員的工作,報酬是每月八塊大洋。當時大學教授的工資,在兩百到四百元之間,毛澤東的收入,連他們的零頭都比不上。
由於收入很低,只能借居在楊昌濟的家中,後來在楊昌濟的幫助下,覓得了新的住處,在吉安所東夾道7號租住了一間小房子。當時,毛澤東、蔡和森、陳昆甫、蕭子升等八人,就擠在這間不到十平方的屋子裡。毛澤東後來對這段經歷有這樣的描述:晚上睡到炕上時,幾乎是人挨著人,被擠得透不過氣。有時要翻個身,還得向兩旁的人先打個招呼。
毛主席
不僅居住環境艱苦,生活條件也很糟糕。由於外面的伙食昂貴,只能在在家裡做飯。買不起炊具,就用搪瓷面盆替代,做出來的飯菜難以下咽。即使後來在鄰居的幫助下有所改善,也只能吃「饃饃就鹹菜」。
北京的冬天異常寒冷,過冬的儲備卻嚴重不足,一同租住的八人一共只有一件外套,如果要出門,只能輪流換著穿。為了避寒,毛澤東只能儘量減少外出,除了去圖書館工作,就是回到出租屋,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商時事。
毛澤東「北漂」的經歷異常艱辛,然而他卻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從中得到了鍛鍊,並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這一屆的年輕人,大多含著金鑰匙出身,從小養尊處優,步入社會後也貪圖舒適安逸。在一項針對大學生就業選擇的調研顯示,越來越多年輕人將「穩定」、「舒適」作為首要的考慮因素。一些專家對此提出警示:最具活力的群體,在就業時,卻將退休後的待遇當作首要考慮目標,是這個社會趨向寄生化和停滯化的體現。
毛主席
相比現在的年輕人,毛主席的精神狀態更好
在一個有匡濟天下之心的年輕人來說,圖書館的工作顯然與他的理想是不匹配的。他的工作簡單而枯燥:分發十五種報紙,然後登記來館讀報的人名。
毛澤東低下的職位,加上濃重的湖南口音,常常遭受別人的冷眼。有一次,北京大學教授胡適在圖書館進行演講,毛澤東向他進行提問,當得知是一個沒有編制的圖書館小職員時,胡適竟然拒絕回答他的問題。
然而毛澤東並沒有因此氣餒,反而愈加奮起。他抓住每一個機會,向前來圖書館看書的有識之士進行討教。此外,積極參加各種學術研究會,還去北京大學「蹭課」,藉此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
終於博得雲開見月來,毛澤東用謙虛謹慎的態度、孜孜不倦的精神,終於打動了「學術大佬」。
原本對毛澤東不理不睬的胡適,一年後兩人竟成了「至交」。
毛主席
毛澤東回湖南創辦了《湘江評論》,並在該刊發表了《民眾的大聯合》,胡適在《每周評論》的《新書評介》一欄中,對毛澤東的刊物和文章進行了熱情洋溢的肯定,認為其「眼光遠大,議論也很痛快,確是現今最重要的文字」。
以至在個人情感上,胡適稱「湖南的運動給他帶來無限的樂觀」,稱在當時武人統治的天下,產生毛澤東這樣一個「好兄弟」,是他「意外的驚喜」。
反觀現在的年輕人,頹廢、焦慮和脆弱,是他們抹不去的標籤。根據網上的一項調查顯示,96%的被調查網友,常常會焦慮;一半左右的人,每天都處在焦慮之中。可以誇張地說,焦慮已經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一種生活的常態。
因為焦慮,年輕人疲於應付,缺乏理想和信念,人生充滿迷茫,抗打擊能力也異常的差。長此以往,就形成了狹隘、偏激、缺乏責任心,情緒上波動大、易失控的社會群體,這對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說,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毛主席
相比現在的年輕人,毛主席更會選「偶像」
提起中國現代文學史,就不得不提及一本刊物,它就是《新青年》。這本雜誌,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燈塔,指引和啟迪著近代的革命志士去忘我奮鬥。
而提起這本雜誌,就繞不開兩個人,他們一個是胡適,另外一個是陳獨秀。毛澤東對他們非常崇拜,認為他們是「思想界的明星」,抓住一切機會向他們求教。
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毛澤東工作的閱覽室,與陳獨秀僅隔數間房,他也得以經常見到自己仰慕的偶像。從某種意義上講,毛澤東之所以能取得日後的成就,與陳獨秀對他的幫助和提攜密不可分的。
1917年3月,還在湖南讀書的毛澤東,向《新青年》雜誌獲得了投稿,文章名稱為《體育之研究》。陳獨秀受到文章大為欣喜,認為該文邏輯嚴謹、文風犀利,於是將其發表了出來。
以這篇文章為契機,毛澤東想盡辦法去與陳獨秀「套近乎」,多次找到陳獨秀,進行拜訪和交談。
毛主席
毛澤東謙虛誠懇的態度,也給陳獨秀留下了極佳的印象,於是兩人幾乎成為了朋友,交往甚密,後來在上海也有過多次見面。毛澤東於是獲得了極大的信任,在湖南需要建立黨組織時,他自然成為了的第一人選。
而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沉醉於外表光鮮的娛樂明星無法自拔。殊不知,這只不過是一場紙醉金迷的遊戲,被商業資本過度包裝,精心打造出的一個遊樂場。而當這些榮光褪去,所謂的娛樂明星,將不會留下任何的痕跡。而創造歷史的人,卻會像酒一樣綿長幽遠,讓後人去仔細品味。
現在年輕一代存在的問題,也許並非全是他們的過錯。社會太過迅速的發展與轉型,帶來了不可避免的陣痛。但作為年輕人,在光怪陸離、燈紅酒綠的環境之下,應當靜下心來讀一讀毛澤東,體會一下當年的「風華正少年」,或許對於你眼中的世界,從此便有了完全不同的光景。
文/陳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