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小弓
冬日,趁著陽光正好,劉興妙在自家的苗木基地忙著施肥澆水。
劉興妙是平江縣加義鎮泊頭村農民,早些年和丈夫一起在外打工,日子還過得去。4年前,家庭成員陸續生病,夫妻倆背上了不少債務,生活陷入了困頓。
轉機出現在2018年5月,碧桂園與平江縣簽訂幫扶協議,一個苗木基地正式落戶加義鎮泊頭村。劉興妙被確定為幫扶對象之一,碧桂園苗木基地為她提供了工作崗位,這讓她既能在家門口做事賺錢,又方便照顧老人小孩。同時,她還在家門口開闢了一小塊屬於自己的「苗木基地」。
產業扶貧的「造血」功能慢慢凸顯。劉興妙每月工資收入2000多元,加上「自留地」上的苗木收入以及當地黨委政府和碧桂園幫扶的其他項目,一年多來,劉興妙不僅還清了債務,還有了積蓄。
通過產業扶貧而涅槃重生的家庭,在平江遠不止劉興妙一家。近幾年來,平江縣通過建立培育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鄉村,突出龍頭帶動、政策促動、利益聯動的「三重三動」產業扶貧機制,共實施產業扶貧11大項、186小項,實現了村村有扶貧產業、戶戶有幫扶措施,呈現出產業持續發展、貧困戶增收穩定的良好態勢。
今年3月,隨著湖南省政府批覆同意平江縣脫貧摘帽,革命老區的發展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翻開了新篇章。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於鄉村振興而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平江縣的主要決策者,從脫貧經驗中汲取了新的執政智慧,提出了用「產業『金扁擔』一頭挑起農民的『錢袋子』,一頭挑起鄉村振興動力後勁」的發展新思路。
破局之道,平江縣採用了創建農業產業化特色小鎮和產業示範村建設。重點聚焦該縣豆製品與麵筋加工產業、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業、四季水果產業、茶葉產業、糧油產業、中藥材產業等特色產業,在3年內創建加義康養小鎮、三市麵筋小鎮、長壽醬干小鎮3個市級特色小鎮以及園藝中心果香小鎮、安定農耕民俗小鎮2個縣級特色小鎮,同時建設36個示範村,通過示範引領,推動全縣農業產業化規範發展。
具體工作中,該縣以項目建設為主引擎,撬動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三市麵筋小鎮聚集了麵筋加工企業76家,其中省市級龍頭企業7家,年生產總值達15億元;
加義康養小鎮引進了碧桂園、新明珠陶瓷、蘇通雲天等3家著名企業。截至目前,5個特色小鎮共引進和投入資金5.8億元,開工項目19個,既形成了規模效應,也凸顯了地域特色。
獨具特色的創建模式已開始釋放民生「紅利」。以加義康養小鎮為例,今年來,該鎮共接待遊客200萬人次,主導產業與三產高度融合發展,實現主導產業收入2.1億元,占全鎮農業總產值48%。1200多名農民在家門口「上崗」,勞務收入5000餘萬元。
平江把鞏固脫貧成果和實現鄉村振興進行有效銜接,在脫貧摘帽之後,原有的136支駐村工作隊並沒有撤離,而是繼續駐村成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黏合劑」;433名駐村隊員就地轉化為鄉村振興指導員,並選聘村級產業指導員1081人,建設就業扶貧車間36個,組織貧困戶參加技能培訓4500人次。在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的同時,也推動了「三重三動」產業扶貧機制升級至2.0版,特色產業更優更大,多點開花。
打造5億元茶產業,成功申報黃茶為平江縣「一縣一特」扶貧與鄉村振興產業;創建5億元農業園區經濟,發展出農業特色產業園42個,培育100多個現代農業生產基地,湧現出「歡樂果世界」「一號農莊」「世外菊園」等一大批特色亮點產業;打造時鮮蔬菜基地,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5.8萬畝,蔬菜總產量25.6萬噸;打造5億元油料產業,通過國家龍頭企業山潤茶油的帶動,全縣油茶總面積達50餘萬畝,實現油料總產值達5.4億元以上。
特色農業產業的蓬勃發展,助推了下游產業農產品加工業茁壯成長。目前,平江已構建起麵筋、醬干、風味魚、肉製品、飲品、茶油、茶葉、炒貨等8大類綠色食品加工體系,培育國家、省、市級龍頭企業16家,2018年實現農產品加工總產值212億元。
產業的壯大豐富了錢袋。截至目前,超過6萬名貧困對象直接參與分紅,輻射帶動2萬多名貧困對象通過就業創業增收。以前外出務工的農民紛紛返鄉「淘金」,僅玉峰食品、旺輝食品兩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就安排了3.8萬名農業人口就業,帶動農民增收3億元以上,「陪著家人也能賺錢」成為他們的幸福新源泉。
立足於走好特色農業產業化「致富棋」的同時,平江還利用一二三產業融合走活「全盤棋」。總投資417.8億元的華電平江電廠、平江抽水蓄能電站、平益高速平江段、蒙華鐵路平江段、天岳幕阜山國際度假旅遊區、頤華城六大戰略性重大項目有力推進,不僅築牢了全縣產業發展的「四梁八柱」,而且為農民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帶動鄉村價值提升。福壽山國際旅遊度假區、石牛寨二期、自在平江、盤石洲生態旅遊度假區等10大旅遊重點項目穩步推進,與全縣150多個村打造「一戶一景、一戶三園」的鄉村風景線相得益彰,讓超過10%的平江人吃上了旅遊飯。2018年,平江縣接待遊客突破1800萬人次,休閒農業觀光1000多萬人次,年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20億元,直接創稅5000餘萬元,間接創稅3億元,在平江的「產業簿」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qJ5EW8BMH2_cNUgBYF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