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粟一生最愛黃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黃山為題材,一生最能夠表現海派藝術核心價值觀的是黃山風景畫的發展軌跡,一生最具創新藝術價值的是大潑墨+大潑彩的黃山作品。
劉海粟的藝術眼界、心界與境界在黃山自然風貌的前面,被煙霞天成、融為一體。他的十上黃山的藝術實踐,已經在藝術風格和藝術理論上確立了能夠代表海派藝術之魂的藝術境界—「黃山精神」。
劉海粟:(1896年3月16日—1994年8月7日),名槃,字季芳,號海翁。漢族,江蘇常州人。現代傑出畫家、美術教育家。1912年與烏始光、張聿光等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14年秋始任副校長,1919年7月始任校長。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華東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南京藝術學院院長。
「我父親也是一個精力極為旺盛的人,」在談到劉海粟十上黃山寫生時劉蟾說,「1988年,父親已經93歲了,那時候我陪著他一起上黃山,幾乎每天都沒有休息過,天天陪著學生畫畫寫生,到後來連學生都吃不消了。
他最用功的一次黃山寫生是1954年,他在黃山上住了好幾個月,畫遍了黃山的景點,最後這些景點都記在心裡了。所以即使在文革期間,他在家裡還是能回憶起黃山的景色,畫心中的黃山。」也許,正是因為黃山的大氣磅礴感染了劉海粟,影響了他的性格。在藝術創作上他以潑墨和潑彩強大的氣勢與力量,創造出「霸氣」的藝術風格。
在日常生活中,他是個爽朗大氣的人。劉蟾告訴記者:「我父親希望我成大家閨秀,要有大氣,不要做小家碧玉型的人。小時候我也喜歡畫畫,但都是小幅尺寸,我父親都不滿意,後來有一次,我在毛邊紙上臨《石門頌》,很大的字,父親看了後很高興,說以後就寫這樣的字。後來他要我畫松樹,因為黃山松有很倔強的性格,在百年的風波中永遠不倒,而且越來越堅強,這也與父親的性格很相像。」
樂觀堅強的性格,讓劉海粟即使在面對生活的挫折和苦難時亦能坦然處之。文革時,屢遭迫害,抄家共達二十多次,但對於劉海粟來說,日子還照常過。
劉蟾回憶這段往事時說:「那時候家裡經濟不怎麼樣,連燈都是父親的學生幫我們買的,但他還是堅持創作,我就問父親已經吃了這麼多苦,怎麼還要畫?那時父親告訴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我是為藝術而生,並不會因為受到處置而改變什麼,這就是我的性格。』」
劉海粟曾經說過:「一個致力於偉大事業的人,是沒有時間為自己悲哀的。不管遇到什麼情況,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是懷疑還是捧場,藝術家對藝術至誠至愛的信條不能變。都要循著既定的目標,堅忍不拔地走下去。」
對藝術的痴迷,對藝術辦學的堅定,對藝術教育的熱愛,成就了劉海粟的今天,也成就了今天的南京藝術學院,它孕育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仍將影響著社會,將美專的精神繼續傳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