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介紹輕武器的權威軍事刊物!
*核心內容提要*
81式槍族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個班用槍族,裝備部隊以來,81式槍族以其精度較好、機構齊全等優良特性深受部隊戰士喜愛,同時其特別的名稱也深蒙輕武器愛好者追慕。特此刊發2006年,本刊記者趕赴重慶專訪槍族主設計師王志軍高工的一篇小文,帶您更細緻地對槍族做一直觀審視……
81式自動步槍右視圖
王志軍,原名王祖賜,1934年8月出生,山東鄒平縣人,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津貼。1958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第一機械系自動武器專業,畢業後分配至國營第296廠工作,曾任生產車間及工藝科技術員;1965年調至該廠槍械研究所從事軍隊裝備槍械的科研、開發、試製、生產等工作,任至廠長職務。參加了63式7.62mm自動步槍的研製工作;1970年代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代班用槍族——81式7.62mm槍族;1990年代負責5.8mm武器系統的研製,其中包括87式5.8mm班用槍族、88式5.8mm狙擊步槍和95式5.8mm班用槍族;參加編寫了《槍械手冊》、《步兵自動武器及彈藥設計手冊》、《世界輕武器手冊》等書籍,並在軍事期刊發表文章10餘篇。1986年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0年獲兵器部頒發的功勳獎。
本刊記者孫麗採訪我國著名槍械設計師王志軍
81式槍族於1970年代初由我國著名槍械設計師王志軍主持設計研製,1981年設計定型並裝備部隊。該槍族包括步槍及輕機槍,兩者主要結構相同,約有65種零部件可以互換使用,通用率達70%以上。該槍族的出現,使我國的武器基本適應了當今世界一槍多用、槍族系列化、彈藥通用化的發展趨勢,極大方便了部隊的訓練、使用和維修,既加強了戰鬥分隊的戰鬥力,也為槍械互換、增強火力提供了條件。
為滿足讀者渴望深入了解81式槍族的要求,我們趕赴山城重慶,專訪了仰慕已久的王志軍高工。70多歲的老人精神矍鑠,身體硬朗,健談慈祥,依然關注輕武器的發展,繼續為輕武器事業奉獻,讓人敬佩之至。
雖然該槍族研製已過了幾十年,談及往事,王老仍是記憶猶新……
記者(以下簡稱「記」):王老(以下簡稱「王」),您好!81式槍族的研製雖然已過多年,但是直至今天仍然深入人心,對其興趣不減。請您談一下81式槍族的研製背景。
56式半自動步槍
王:81式槍族產生的歷史背景比較特殊,跟別的槍不太一樣。建國以後,全軍裝備的是仿製蘇聯的3種武器:56式衝鋒鎗、56式半自動步槍及56式班用輕機槍。1960年代初期,發射中間型標準步槍彈的突擊步槍在世界大國出現並開始裝備部隊。我國當時的制式武器還是以56式半自動步槍為主,雖然也生產裝備了56式衝鋒鎗,但是軍方普遍對56式衝鋒鎗的射擊精度和拼刺性能感到不滿,需要一種精度較好、拼刺性能良好的自動步槍。當時的出發點是研製一支步、沖合一的槍(國外稱為突擊步槍),以步槍特性為主,因為步槍單發比較准,可以拼刺刀,同時具有衝鋒鎗火力持續性好的特點。由此開始設計研製,於1963年完成設計定型並命名為1963年式7.62mm自動步槍(簡稱63式步槍),1963年投入生產並裝備部隊。該槍研製成功後,獲得了好評。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槍械需求數量之大前所未有,實際產量遠遠超出生產能力,槍的質量難以保證,屢屢出現問題,部隊反映要求撤裝。在這樣的情況下,上級要求對這支槍進行改進,新槍沒定名稱,暫時稱「新自動步槍」,要求還是7.62mm口徑,還是使用當時的56式槍彈。一直到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大量裝備的仍是56式半自動步槍(當時衝鋒鎗很少,一個班僅2支)與越南(衝鋒鎗配備較多)對抗,因越南地形特殊,層巒疊障,遠距離時看不清對方,移近後就是正面衝突,而半自動步槍火力不足,明顯處於劣勢。上級感到迫切需要研製火力持續性好的武器。因為當時國外已出現幾個小口徑槍族,而我國還沒有自己的槍族,所以在1979年「新自動步槍」升級變成81式7.62mm槍族。1979年4月,總後軍械部下達戰術技術指標,正式開始研製槍族,1980年到國家靶場試驗,1981年底槍族設計定型。
56式衝鋒鎗
記:81式槍族設計過程歷經哪幾個階段,遇到哪些難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王:81式槍族不像其他武器在設計時分為方案評審、方案論證階段。其設計過程所歷經階段不明顯。開始提出要研製「新自動步槍」,後又提出研製「槍族」。當時參研的3個研製組都直接拿試製槍到國家靶場做試驗,互相可以參考,81式的設計也吸收了其他研製組的設計,如沖鉚機匣體斷面形狀剛開始是直上直下(56式衝鋒鎗就是這樣),後改為上寬下窄,改變以後外形更加美觀,強度也有所增加。
63式自動步槍,其配用彈匣有五角星圖案,刺刀不能拿下來當匕首使用
要說遇到的困難,就是為達到精度要求想了很多辦法。63式步槍撤裝之前,部隊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就是精度不好,1974年我搞了一年攻關,基本解決問題,積累了很多經驗。81式精度指標要求很高(81式R50為4.5cm),我們幾個同志花了半年時間,每改一項措施,都要到靶場反覆試驗,直到達到要求。當時正值夏天,重慶又是「四大火爐」之一,熱得很。單發精度基本沒有問題,主要是連發精度。原先的槍沒有連發,56式衝鋒鎗也沒有要求連發精度,部隊反映56式的連發精度最差,首發命中,第二發不知跑哪兒去了。連發精度是個新問題,我們摸索了很多,想了很多辦法,如前後槍機框要對稱,復進到位時撞擊儘量要小,就靠不斷嘗試,最後終於解決問題。採取的具體措施是:自動機的引導要好,機匣的長度、對中性都要好。56式與63式的自動機底下為「雞胸」式。彈匣內槍彈為雙排,每進一發彈時,槍機框往左或往右擠,打出來的彈兩個方向,因為每發射一發槍彈自動機復進到位的位置都不一致,R50可達到14cm。發現問題後,我們把81式槍機框底下改成平的,不管哪一邊都是壓著彈,不存在往左、往右擠的問題。另外81式的機匣是全槍尺寸最長的零件,因為該槍採用長槍機導軌,要求機匣要長,這樣使得運動更加平穩,從而帶來很好的動力性能。88式狙擊步槍在設計中就吸收了這些優點。另外對81式的射速進行了控制,約700發/分,現在都是800發/分以上,射速高對精度不利。再者,我們在研製時,使自動機的質心和槍管質心儘量接近,儘量縮小槍管軸線與活塞軸線之間的垂直距離(56式衝鋒鎗兩者距離為25mm,而81式只有18mm)。
81式槍機框底下改成平的,有利於提高射擊精度
這裡要說明的是,我們為提高精度及動力性能採取了很多措施,很難說哪一個起決定性作用,這是綜合因素的結果,就是要在試驗過程中不斷嘗試。
還有一個難解決的問題是拋殼問題。81式步槍的槍機導軌比較高(深),彈殼要從機匣導軌下面往上拋,為此要在導軌上開一個缺口。這個缺口就很難開,深淺大小都要合適,經過反覆試驗、摸索,最終解決了問題。81式從右前方往上拋殼,方向很一致。
可靠性方面,浸河水試驗做了26次。當時組裡同志開玩笑說:「我們成了洗槍工程師了。」
記:81式槍族可配用哪些彈藥?採用什麼瞄準裝置?
王:81式自動步槍使用1956年式7.62mm普通彈、穿甲燃燒彈、曳光燃燒彈、曳光彈和空包彈。81式輕機槍也同樣使用56式7.62mm各種槍彈。
瞄準裝置採用機械瞄具,為柱形準星與缺口式表尺,準星滑座可以左右移動。因為當時沒要求安裝瞄準鏡,所以只有機械瞄具,現在要改變外形或者安裝瞄準鏡都很容易。
81式步槍槍管軸線與活塞軸線之間的垂直距離經過優化設計
記:56式半自動步槍及56式衝鋒鎗使用的是56式槍彈,81式槍族同樣使用該彈,對81式的射擊精度有何新的要求?
王:56式半自動步槍不能打連發,56式衝鋒鎗能打連發,但不要求精度,打多少是多少。雖然81式步槍仍然使用56式槍彈,但戰術技術指標對單、連發精度都做了要求。對工廠來說最大的變化是,原來生產的所有的槍精度標準不作為驗收條件,生產完,打打壽命,看看是否達到可靠性要求,不管精度如何。從81式槍族開始抽槍檢驗精度,若精度不合格將被拒收。成千上萬支槍,從中抽幾支檢驗精度,根據抽樣原理這幾支合格則整批產品都合格。但如果出現問題,就很難知道還有哪支槍也出了問題,這不像零件破損只看看外觀就可以。幸好工廠有經驗,從未出現精度不合格的問題。要達到精度對工廠來說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說81式槍族意義特殊,這也是一大體現。
記:63式步槍對81式步槍產生哪些影響?與81式相比有何異同?
王:63式步槍的研製培養了人員,提高了技術,積累了經驗,但81式的設計理念上了一個新的台階。63式的設計參照了56式的計算方法及設計方法,81式也基本是這個模式,只是技術發展了,結構不太一樣,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還是一致的。
從外形尺寸上看,63式步槍在刺刀摺疊狀態時全槍長為1 033mm(刺刀打開時為1 342mm),81式步槍全槍長為955mm(裝上刺刀1 105mm)。63式全槍質量3.8kg,81式則為3.4kg。兩相比較相差懸殊,63式明顯不符合「短、小、輕」的要求。63式步槍彈匣容彈量為20發,81式為30發。另外63式步槍最大的缺陷就是刺刀拿不下來,不用時只能將其摺疊,而81式刺刀可以拿下來當工具用刀,雖然沒開刃,也可當匕首使用,這是兩者的最大區別。
記:81式步槍與56式衝鋒鎗相比,結構又有哪些異同,有何超越?二者使用壽命有無區別?
王:56式衝鋒鎗仿製於蘇聯AK47突擊步槍,於1956年生產定型。該槍採用導氣式工作方式,槍機迴轉式閉鎖方式,全槍長(刺刀摺疊)874mm,槍管長415mm,全槍質量4.03kg,30發彈匣供彈,發射方式為單、連發。56式衝鋒鎗可靠性較好,故障率小,牢固耐用,近距離射擊時火力猛。主要缺點是射擊精度差,連發時槍身跳動較大,擊針易折斷,夜間射擊時準星護翼容易被誤認為是準星。
81式步槍的工作方式、閉鎖方式以及供彈具都與56式相同。瞄準裝置及配用槍彈也基本一致,只是81式還可發射空包彈。81式外形接近56式衝鋒鎗,也是30發彈匣供彈,也有小握把,槍托、握把等結構也都相同。兩者主要區別在於:81式的射擊精度有了很大提高;全槍質量大大減輕,由4.03kg減到3.4kg;可以發射槍榴彈;刺刀可以拿下。另外,名稱由「衝鋒鎗」改為「自動步槍」,糾正了將步槍稱為衝鋒鎗的錯誤,也是兩者區別之一。
1979年下達的戰術技術指標要求:研製一槍族,要求質量小於3.5kg,精度要好,可靠性不低於從前,壽命不減。這些要求81式槍族都達到了。說到壽命,從蘇聯引進的武器壽命都很高,56式衝鋒鎗為15 000發,56式班用輕機槍25 000發,56式半自動步槍10 000發,自主設計的63式步槍為15 000發。指標要求81式步槍壽命10 000發,輕機槍20 000發。81式步槍與輕機槍所有大部件包括機匣、槍機、活塞等等一律是通用件,只是槍管長度不一樣,81式輕機槍達到了20 000發的指標要求,因此步槍壽命也是20 000發。這個壽命是很高的,以後的步槍,包括95式5.8mm步槍都沒有這麼高。所以81式步槍的壽命相比56式衝鋒鎗提高了很多。
記:81式槍族除有質量小、射擊精度高、可靠性好等優點外,還有哪些特別之處?
王:除上述優點外,81式槍族還占了3個「第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是該槍族是新中國第一個槍族;二是該槍族是第一個裝備全軍的國家自行研製的槍族,並很好地完成歷史使命,至今已裝備20多年(記者採訪時,是2006年)且還在裝備;三是該槍族是第一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輕武器。1986年,國家第一次頒發國家科技進步獎,81式槍族當年就獲得該獎的一等獎。第二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輕武器是95式槍族。
記:請您介紹一下81式槍族的裝備使用情況。
王:81式步槍設計定型後,很快裝備全軍,一直到現在還在裝備。除陸軍外,海軍陸戰隊、航空兵都曾裝備81式,部隊反映良好。我想,81式的「軍齡」還能延長,要全面替代還需時日。
記:後來您參加了87式5.8mm班用槍族、88式5.8mm狙擊步槍和95式5.8mm班用槍族的設計,這些槍的某些結構設計是否借鑑了81式的?
王:81式槍族研製成功以後,我投入了5.8mm口徑武器的研製。87式5.8mm槍族、88式狙擊步槍、95式5.8mm槍族都有81式的研製人員參與,研製81式的經驗肯定影響了這些槍的研製,後續槍也會借用81式比較成熟的技術。尤其是87式槍族,當時5.8mm彈已經定型了,步槍還沒有研製出來,部隊急於要步槍做試驗,看看5.8mm口徑是否可行。所以87式步槍只是改變81式的口徑和外形,即口徑改為5.8mm,外形採用工程塑料,內部結構基本沒動,但因為使用槍彈不一樣,槍機、槍管、彈匣相對稍有變化。現在95式槍族有4支槍,包括無托步槍、輕機槍、短步槍和摺疊托步槍,摺疊托步槍(2003年定型)是槍族中最後研製出來的,其自動機、發射機,包括活塞都是用了81式的,只是尺寸稍有變化。
記:作為它的主設計師,您認為81式槍族有哪些缺點及遺憾?
王:81式槍族一大遺憾是工藝上比較落後,與56式相比,工藝上毫無進展;也沒有採用新材料,工程塑料一件沒有。護木、槍托、握把都是木質的,機匣是由1.5mm鋼板沖鉚而成的,而現在的武器基本採用鋁製機匣,熱模加工,外形光滑漂亮。
第二個遺憾是外形。81式步槍與56式衝鋒鎗很難區別,護手、槍托、機匣都無分別,不仔細分辨是區別不出來的。惟一區別是81式有槍榴彈發射具。沒有在外形上搞得獨特一些,這是我的一大遺憾。81式木托槍只生產了4萬支就不再生產了,因為木製槍托成本較高,後來大量生產的是81-1式摺疊托步槍 。
81式步槍的長導軌設計保證了其良好的射擊精度
再有就是早期的81式步槍發射槍榴彈時,機匣蓋偶爾會掉下來。這是因為研製81式槍族時,槍榴彈還沒有研製出來,槍榴彈是1990年代定型,比步槍的定型晚得多,當時沒有槍榴彈所以無法試驗,二者配合出現了一些問題。經過改進,現在81式打槍榴彈效果很好,能打400多米。
記:您認為步槍、機槍的發展前景如何?
王:本人對步槍、機槍的發展前景有些困惑,不很清楚往哪兒發展。95式5.8mm槍族出現以後,評論其是最有中國特色的槍族,當時非常滿意。現在部隊使用後,又發現很多問題,正在進行改進。現在世界上研製什麼,我們就研製什麼(如無殼彈),我個人不很贊成。
模塊化武器系統如XM8可能是發展方向,根據不同的戰鬥任務和作戰地域,其可改裝為發射不同口徑槍彈的自動武器,通過部件的更換可有多種型號,如基本型、狙擊型、突擊型和班用型。另外有待新材料、新工藝的發展,提高槍械整體水平。
81式步槍機匣(左)與56式衝鋒鎗機匣對比
記:作為老一輩輕武器設計師,您對輕武器界正在活躍的年輕設計人員說幾句話,同時也對關心您的《輕兵器》廣大讀者說幾句話,好嗎?
王:81式槍族獲得部隊官兵的好評,令我感動。但是由於時代的關係,基於當時的技術現實,該槍族還有很多不足。希望年輕的設計人員在設計新槍時能進一步提高水平,吸取81式的經驗教訓,使新槍的性能更加優異。目前輕武器設計人員青黃不接,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同志理論水平較高,但經驗不足,需要多參加實踐。要想提高設計水平,實踐是關鍵。多參與研製項目,勇於攻克技術難關,設計水平就會提高。
《輕兵器》雜誌一直關注輕武器界的發展,報道宣傳國內外最新武器,是設計人員與讀者聯繫的紐帶。希望讀者繼續支持《輕兵器》,多多關注國產兵器。
記:感謝您接受採訪,我代表廣大讀者真誠祝您身體健康!
新單兵綜合系統和新步槍都在準備之中……
編輯:劉蘭芳 曾振宇
校對:王曉濤 魏開功
輕兵器官方微博:@輕兵器
輕兵器頭條號:輕兵器
輕兵器抖音號:qingbingqi
《輕兵器》新開官方店鋪,主營《輕兵器》雜誌、《輕兵器》合訂本及各種軍事圖書,另有孤本書、絕版書、戰術燈、望遠鏡、戰術靴、戰術腰帶等陸續上架中,敬請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kdlpm0BMH2_cNUgR7I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