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宗縣雄壁鎮大舍村委會硝硐村是一個有著近700年歷史的古老村落。元末明初彝族群眾在這裡立寨,明末清初陸涼(良)縣舊州、羅依村馬姓回族遷來定居,至清代中期回族有50餘家,彝族有李、梅、萬、申、戚姓30餘家。清末至民國年間依次有劉、謝、楊、徐、李、王、尹等姓漢族先後遷居於此。現已發展成為以劉姓漢族為主有169戶830餘人的村落。
清乾隆年間,硝硐村回族群眾經多年籌集,傾其所有建起了一座清真寺。該寺規模大,形制完備,屋頂及殿內裝飾全為伊斯蘭教建築風格,其他如牆體、樑柱和建築形制則為漢族人建築風格,是當時硝硐及周邊回民禮拜和敬奉真主的地方。
清咸豐六年(1856年)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雲南永昌府保山縣人杜文秀起義期間,硝硐回族也受到波及和影響,遷往阿迷州(今開遠市)回族聚居的大莊、紅田、磨克、小石橋等地居住。現在,硝硐村尚有回族先民古墓數十冢,並立有墓碑、華表等。
硝硐村回民遷徙開遠後,村旁的清真寺逐漸冷落蕭條下來,至清末民初,歷經二十餘年風雨,漸有牆傾椽圮之象。為使地方清靖,純化風俗,以古聖先賢為楷模,以孝義忠公為規範,經鄉中耆老商量同意,將該清真寺拆除,到硝硐村5里外的大舍村闢建為「聖義堂」。
聖義堂坐落於大舍村中,背靠大地皮坡,門對山黑丫口,門前有一條寬約4米南北貫通全村的大路,向西10公里通往陸良縣龍海鄉槽盆箐,向東北15公里到達羅平縣阿崗鎮挖玉沖村,居於師宗、陸良、羅平三縣交會的要衝,曾是商旅往來文化信息的中轉站。大舍聖義堂坐西北朝東南,為懸山頂穿斗抬梁式土坯牆土木結構,是典型的走馬轉角樓明清形制四合院建築。所有房舍占地面積約1100平方米,大小計16間,共1個院落,由正房、左右廂房、倒座房各3間,正房和倒座房的耳房各2間組成四合院布局。
正房高居於四層條石壘砌成的台基之上,台基高約1.2米,兩端由6級台階與天井相連。正房為五架梁五柱落地兩層式結構,通面闊3間18米,進深6.5米,正中高約6.8米,屋頂為石灰漿筒瓦扣蓋,二樓正面通設筆管式花欄杆。最為特別的是,二樓正間的檐廊比左右兩間向外擴出約0.8米,兩根檐柱縮減為垂花柱,上端的穿插枋頭雕有龍頭和祥雲圖案,檐枋上有「雙鳳朝陽」彩繪。這樣的設計既突出正間的主體地位,人們在此可把全院情況盡覽無餘,又使該建築在變化中更顯莊重肅穆。
二樓裝有木板牆和方形玻璃窗、一碼三箭格心木窗,樓裡間板壁上原繪有很多先賢神像;一層現在空空蕩蕩,門窗及木板牆已不復存在,正中兩根檐柱下,左邊為如意雲紋燈籠形石柱礎,右邊為梅花圖案燈籠形石柱礎,雕工較為精細,造型優美敦厚,曾用白銀打磨過,現在有部分地方還銀光閃閃。左右兩側原各有一架木樓梯直通二樓,左側耳房用於倉儲,現已不復存在;右側耳房原為則所,現也被改建。左右廂房一樓一底,各3間13.5米,進深3.9米,高約5.2米,屋頂用板瓦建蓋。二樓正面通設筆管式花欄杆,與正房欄杆形制一樣,二樓正面窗戶及木板牆全部不復存在;一樓已被改建為現代民居,難覓古建築藝術遺蹟。倒座房3間,只有一層,中間一間闢為過道式門樓,兩邊原建築也已毀棄。中間為青石板鋪砌的天井,天井左上側原樹有一塊記錄份子錢的伙頭碑,現已被砌入牆內。大門外為一塊長約20米,寬4米,高1.5米的平台,平台前原建有一高大的照壁,照壁後是通村大路,照壁兩側有石砌台階和該大路相連。照壁已倒塌多年,現在從平台正中開挖修建一條石台階,直接與大門相連而原平台也已建有圍牆圍住。
聖義堂建起後,大舍村聘請學識淵博、品行端正的宿儒給村民宣講先賢做人做事的故事、村中及周邊發生的好人好事,以及國家時局的變化情況,來啟迪村民要尊老愛幼、仁愛孝悌、誠信知報、忠公體國。其中,大舍村高體民先生在聖義堂講聖義30餘年,所講結合家國實際,通俗易懂,循循善誘,鞭辟入裡,最為村民所接受,影響最為深遠,也是講聖義最長的一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體民先生當上了一名小學教師直至離休。同時,聖義堂也是鄉保甲長議事之所,每年農曆九月則為大舍村「過斗會」之用。所謂「過斗會」就是當地群眾自願捐些香油、米麵、豆子做成素食,請村裡有名望的人來寫平安符,人們敲鑼打鼓、擊鈸放炮,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國家富強。
聖義堂還是當地辦學的重要場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春,師宗縣國民政府就在聖義堂里創辦了「大舍國民小學」。解放後,聖義堂由農協管理。1950年2月改辦「大舍小學」;1958年9月增辦高小班,更名為「大舍完全小學」;1969年9月增辦初中班。1982年,大舍完全小學搬出聖義堂擇址新建,聖義堂成為大舍村民小組的辦公地點。土改和初級社時,聖義堂還是工作隊辦公、住宿、收繳公糧的地點。2008年,大舍村陳削安出資數萬元,對破舊的聖義堂進行維修,使這一古建築得以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