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雕就是在紙上雕刻嗎?舊時女子的壓箱底嫁妝竟是紙雕藝術品

2020-03-06     說歷史的女人

(說歷史的女人——1172期)

中國的民俗藝術豐富多彩,比如剪紙、泥塑等。今天咱們來聊聊紙雕。也許你要問,什麼叫紙雕?它是指在紙上雕刻嗎?紙張那麼薄,如何能雕刻?這個咱們先按下不講,且說為什麼要講紙雕?因為它能帶給我們一個美好的回憶。

現在的小孩可是幸福極了,什麼智能玩具、電玩、遊戲之類的,應有盡有;而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特別是農村人,小時候可沒有什麼玩具、不過,那時候是發揮孩子們創造力的時代,比如玩泥巴、玩彈弓、踢沙包、打麵包、推桶箍、打陀螺等,他們玩的這些玩具都是自己製造的。還有一種很常見的自製玩具,到現在還有人玩,就是紙飛機

這個男孩女孩都會做,從作業本上「刺啦」撕張紙,三下五除二,數秒之後就弄成了,然後往天上「日」地一扔,紙飛機帶著自己的夢想就飛了。這叫疊飛機。其實紙飛機就是紙雕的一種。三四十年前的小孩,基本都是紙雕高手,那時候僅飛機就能做好多種,有會飛的戰鬥機,不會飛的戰鬥機,還有帶輪子的直升機等。除了飛機,大部分小孩都會疊船,比如輪船、帆船、小木船等,另外還有紙疊的手槍、坦克、寶塔、桌子、褲子、小狗、蛤蟆等,真是豐富多彩。這也叫摺紙玩具。

其實紙雕很久以前就有了。比如舊時的姑娘出嫁時,她的嫁妝中有一種壓箱底的嫁妝,就是一種非常厲害的紙雕藝術品。

我們知道,嫁妝一般是出嫁的姑娘的娘家陪送的東西,多是箱子、柜子、桌子、椅子、被子、盆子、鏡子之類的東西,其實在許多地方,特別在農村,還有一件特別的嫁妝來壓箱底,而這件嫁妝就是精美絕妙的紙雕藝術品——「樣本子」(山西方言,也叫「花本子」)。

這件嫁妝都是母親親手為女兒做的,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非常漂亮,工藝考究,分上下5層,共由32個大小不等的紙盒摞成。它是用紙褙(用麵糊將兩張麻紙粘成一張比較硬比較厚的紙)摺疊成16個大小一樣的花盒,兩個一組,通過插、摞、粘、壓等手法,組合成的。為了防止外面磨損,外層還糊上一層花布,在摺合處的中間綴縫一對盤花的扣子,這更增加了它外觀的美麗,所以它也叫「花本子」。

「樣本子」裡面除了放母親給的壓箱錢外,還分門別類地存放有男女老少各個年齡段所需要的各式各樣的鞋樣、襪樣,一年四季的帽樣、繡花樣、窗花樣,以及針頭線腦等女紅所需之物。這個立體的、多功能的特殊嫁妝要陪伴女兒的一生,是她一生做針線活的「資料庫」,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樣本子」可謂是中國傳統紙雕的代表了,它開創了紙雕實用上的先河。

除了「樣本子」這種做為壓箱底嫁妝的紙雕外,古代聰慧手巧的農婦還製作過很多類似的東西,她們利用糊窗戶剩下的廢紙邊角料(也有用廢舊書紙的),折成風車、風箏、小鳥、小房、花籃、衣褲、小花盒等,作為小孩子們的玩具。雖然她們不懂得幾何學、造型藝術的理論,但在和孩子一塊玩的同時,卻能根據孩子喜歡模仿的特點,言傳身教,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參與創作的興趣。這樣代代傳承,沿襲至今,成了一門獨具特色的民俗藝術。

不過摺紙藝術只是紙雕藝術的一種,也是最原始的一種,它也叫也叫紙浮雕,起源於中國漢代,主要孕育在民間藝術土壤中,中國最早的紙雕作品是由純手工扎作而成的。

到18世紀中葉,歐洲一群喜愛創作的藝術家開啟了紙雕藝術的新時代。他們利用簡單的工具及不同的紙張,創作出許多主題式的紙雕作品。比如英國著名紙雕藝術先驅奧古丁·華克,在1760年完成的兩幅海洋題材的作品,至今仍保留在英國格林威治國家海洋博物館內。

在國外,紙雕是以一種特殊紙質為製作材料的,最早是用一種叫「紙莎草」的植物製成的草紙製作。後來在土耳其等海灣地區,人們開始用家畜的皮代替這種草紙,但也增加了這種手工藝品的成本。20世紀時,人們做出了類似的紙張代用品,而且這種紙張既堅固又有柔軟性,價格也較為便宜。隨著紙材來源的普及和紙雕技術的演進,紙雕發展成一種賺錢的插圖媒體。至今,紙雕仍是立體插圖業的尖兵。西方許多美術學府都設有專系,教授紙雕及其衍生出來的各種立體畫創作方式。

18世紀紙雕藝術進入鼎盛時期之後,紙雕的流派開始清晰化,後來出現了三大主流流派:立體派、實驗派和刻版紙雕。摺紙藝術當然也屬於立體派紙雕中的一種。

立體派紙雕主要是通過對紙進行特殊處理,加入一些輔助材料,使紙具有可塑性,然後進行雕刻、粘貼等處理,或直接在紙上進行裁剪、摺疊,將平面的內容在三維立體的空間裡展示出來。

其代表人物有中國河北固安縣的邢端(1885-1926),他的作品以中國古代建築和中國古典人物形象為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還有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Allen和PattyEckman夫婦,他們的作品多以描述美國土著居民的歷史為主,注重細節刻畫,造型栩栩如生,且生活氣息濃厚。

立體紙雕,如果不告訴你它是用什麼做的,放在鏡框里遠遠地看,一般人都會誤認為是木刻、或是牙雕。立體紙雕畫掛在牆上,有一種古典和時尚相結合的感覺。很多紙雕的畫面都取材於名畫,這種畫的質感效果又與它的印刷版不同,別有一番風味。

實驗派紙雕的特點是色彩與題材豐富,講究幾何美感,通過剪、粘、折等方式,將平面的紙張製作成浮雕的樣式,作品具有層次鮮明的特色。它入門較容易,便於推廣,國內外很多學校和藝術中心都開設了此類紙雕藝術課,培養學生的審美和藝術創作能力。

刻版紙雕是一種以紙為素材以刀為輔助工具創作的工藝。它通過採用先進的新型柔韌紙張,用鋒利的刀子在紙上進行雕刻,最終成型。在刻版紙雕的發展過程中,它逐漸吸收了版畫和工筆畫的特點,同時在內容題材上不斷創新,最終自成一派。

刻版紙雕發源於傳統紙雕,最早在中國出現,代表人物是王立明。王立明出生在東北吉林白城,他自小就顯示了極高的繪畫天賦和熱情,早期有大量工筆畫和版畫的創作經歷,對傳統繪畫有著深厚的積澱和獨到的見解。他在一次與剪紙工藝的接觸中,萌生出將剪紙工藝與紙雕相結合的想法。於是,他將自己在傳統繪畫中的感悟融會貫通,在傳統紙浮雕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新的紙雕工藝——刻版紙雕,開創了紙雕創作的又一新紀元。

他的創作題材以中國時事、山水、人物為主,具有濃厚的中國時代特色和民間特色,堪比一部新中國發展的「史詩」。其作品剛柔並濟、古意盎然、富有情趣,技法嫻熟,在中西方美術界享有盛譽。

王立明先生有「藝海神刀」、「中國第一紙雕大師」的美譽。他的作品分為長卷系列、軍事時事系列、中國古典故事系列、中國山水系列、明星頭像系列等。

其中長卷系列,創作耗時巨大,作品大氣磅礴,氣吞山河,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圖》《祥龍圖》和《陽光雨露》等。《清明上河圖》全長10米,高0.6米。作品整體上氣勢恢宏,細節部分則精雕細刻,巧奪天工。

他的明星頭像系列也頗受歡迎。他多次為書畫界和演藝界的知名藝術家進行創作,比如葛優、林永健、潘虹、張紀中、濮存昕等演藝界大腕都曾接受他的紙版雕刻肖像創作,其作品深受文藝界人士追捧,被眾多明星紛紛珍藏。

高手在民間,紙雕由製作玩具到發展成為一種藝術,充分證明了中國人民的博大高深的智慧。它跟剪紙藝術一樣,都是我們的國粹。畢竟,紙是中國人發明的,這兩項關於紙的藝術必將發揚光大,領先世界。在電玩、電腦遊戲俘獲青少年的今天,很有必要推廣紙雕藝術,因為它在開發兒童創造力和想像力方面是很有作用的。

(文/說歷史的女人·冰島啖冰)

參考資料:《中國民俗文化》《創意紙雕》《摺紙遊戲》等。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gJQtXAB3uTiws8K6jS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