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大的清醒,是出走半生,終於活成了魯迅

2023-11-23     筆記俠

原標題:成年人最大的清醒,是出走半生,終於活成了魯迅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帆書 原樊登讀書(readingclub_btfx),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帆書 原樊登讀書(readingclub_btfx),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868 篇深度好文:2990 字 | 8 分鐘閱讀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868 篇深度好文:2990 字 | 8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學生時代,很少聽說身邊的人喜歡魯迅。大家只覺得他的文章讀不懂,還要「背誦全文」應付考試。

長大後,經歷了社會的打磨,明白了孔乙己的可笑、祥林嫂的可悲、三味書屋的有趣、《記念劉和珍君》的有力

而出走半生後,中年再讀魯迅,讀到的是現實生活的解藥。

他醫治的是人心的頑疾,要解決的是世間的難題。

他用文字,給後人留下了指路的燈。如今我們的許多現實問題,依然能從他那裡找到答案。

一、「從來如此,便對嗎?」

現代社會中,年輕人少有沒被催婚催生的。

身邊有一位朋友,從畢業起,家裡就不斷給她介紹相親對象。

好不容易結了婚,以為能清凈兩年,沒想到又催起了生孩子。

她問,為什麼30歲就一定要結婚生子,為什麼所有人都要過千篇一律的生活。

家人一愣,卻也只回答:「這麼些年,不都一直是這樣的嗎?你不這樣,不就是不正常嗎?」

但正如魯迅所說:「從來如此,便對嗎?」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如果還以為「從來如此」便是真理,那就無異於守株待兔、刻舟求劍。

為什麼男生就要學理科,女生就要學文科;上大學就要選離家近的,得能跟家裡照應;工作就要進體制內,不然不算正經工作……

這些事都沒什麼道理,只不過是「從來如此」。

但這個世界,束縛我們的東西已經太多,大可不必再加上「從來如此」這一條。

過去怎樣,別人怎樣,與現在的我有什麼關係?我們來世間一遭,又不是為了活成別人。

想成為獨立的個體,第一步就是學會獨立思考。只有你自己,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二、猛獸總是獨行,

牛羊才成群結隊

工作中生活里,總有那些愛拉幫結派、愛攀關係的人。

他們整天四處遊走,看起來好像跟誰都很熟,還和領導、老總們關係甚密,人脈強大。

「這是X領導送我的,上周我給他家孩子介紹了個輔導老師……」

「這事交給我,我跟XXX可是老交情……」

「走走走,下了班一起去喝酒,給你介紹幾個朋友,以後這都是門路……」

如果你看不上他們的行徑,稍稍流露出鄙夷,他們就會裝出一副「懂王」的架勢,用一句「你們年輕人不懂」噎得你無言以對。

魯迅先生曾說:「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

我們生活在人情社會,彼此之間的確需要照應與幫扶。

但一時遇貴人,或許靠的是運氣;一直遇貴人,靠的就是實力。

如果本身不是潛力股,站在風口也飛不起來;如果不是千里馬,遇到了伯樂也無法脫穎而出。

社交固然有益,但若不提升自己,也不會有人提攜你,反而顯得廉價。

正如魯迅所說:「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面對世界的規則,我們能做的唯有努力提升。知世故而不世故,歷世俗而彌天真。

三、唯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聽朋友講過這樣一位討厭的親戚。

每到逢年過節,他都化身「萬人嫌」。

一會勸創業的表弟回家考公務員,那才是正經工作;一會叫準備讀研的妹妹早點嫁人,嫁得好比什麼都強。

你要是不說話,他就越說越來勁,口若懸河;你要是反駁他,他馬上就跟你針鋒相對,還指責你對長輩沒規矩沒家教。

終於有一天,在這個親戚又在唾沫橫飛指手畫腳時,朋友直接摔門帶著爸媽揚長而去,留那個討厭的親戚,繼續他一個人的表演。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唯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面對討厭的人,無論是正面交鋒還是繞行遠離,對我們而言,都是得不償失的消耗。

有的人會覺得不甘心、不服氣,總想跟他們爭出個勝負對錯。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你講道理。

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

時間就是生命,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討厭的人身上,無異於慢性自殺。

我們大可踐行魯迅先生的話:「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四、面具戴太久,

就會長到臉上

有人說,成年人的生活就是學會戴上面具,偽裝成另一個人的模樣。

生活中,我們見過太多的人假裝小資,假裝悠閒,假裝成熟,假裝合群,假裝豁達,假裝小眾……

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

之前有個同事,能力很優秀,收入比同齡人高出不少。朋友圈也都是各種令人羨慕的小資生活。

當大家都以為他有錢有閒有品位時,他卻開始入不敷出。

他說,以前總想著如何讓自己的生活「看起來」更精彩。但這種無處不在的設計和偽裝,將他的金錢和精力都消磨殆盡。

有人說,我們偽裝的樣子,就是我們想成為的。

但如果這種偽裝不能讓你努力靠近目標,那就會變成海底漩渦,將你吞噬殆盡。

所以,要麼成為面具,要麼摘掉面具,否則必然傷筋動骨,回頭無岸。

五、迷茫的年輕人該怎麼辦?

每年畢業季,都會看到很多迷茫的年輕人。

在上學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能做什麼,也不知道該向什麼方向去努力;

在工作的,面對愈發嚴峻的就業形勢,不知道未來在何方;

還有人在日復一日的起床、上班、吃飯、睡覺中,懷疑起了生活的意義。

想尋找過來人的指點,卻只能看到如同隔靴搔癢的空話:

你要做自己、要愛自己、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從沒有人告訴他們,怎麼做、怎麼愛,怎麼找到自己想做的事。

對此,魯迅說:

「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不如尋朋友,聯合起來,同向著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

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荒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

年輕人雖然缺少深厚的積累和明確的方向,但擁有試錯的成本和生命的力量。

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向著所有可能的道路前進。

去嘗試,去尋找,如果一個人找不到,就大家一起去找。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年輕人最大的財富,就是一往無前的能力。

六、對總是猶豫畏縮、不敢開始的人,魯迅說:「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麼事都不能做了。」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看著短視頻興盛,自己也躍躍欲試,研究相機、收藏剪輯教程,但沒過幾天又覺得:會不會沒人看,會不會做不好,然後就不了了之。

生活中的很多事似乎都是如此,我們總想等做好了準備再開始。

對此,魯迅先生說:「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麼事都不能做了。」

一位博主曾分享,她最早的一條視頻,就是一時興起錄的。

當時她對拍攝、剪輯、腳本都沒有什麼研究,完全是想到就做了,開始做之後才學著提升、改進,到現在已經有了幾十萬粉絲。

她說:「如果我一直在等自己準備好,那可能到今天,我還在原地。」

其實任何事情,先做起來,就已經成功了一半。相比完美,完成更重要。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七、總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魯迅先生百年之後,我們依然在閱讀他的文字,依然將他視為燈塔指引未來的方向。

面對如今的「喪文化」,魯迅先生的文字仍能帶給我們力量。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

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fec0c76a42fe342d4030304973b0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