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給得太多了」!2萬清華學子赴美不歸,北大天才說出原因

2022-10-03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他們給得太多了」!2萬清華學子赴美不歸,北大天才說出原因

清華、北大建校130多年,誕生了梁啟超、蔡元培、錢學森、朱自清、華羅庚等數百位為國為民的大師,被譽為中國人才的搖籃。

為培養出更多的大師,國家每年擲下千金,僅清華一年的經費就達360多億,以清華每年4000畢業生計算,平均每人培養費用達970萬,相當於北京一套學區房。

然而,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之力培育的人才,大批量跑到了美國做貢獻,甚至為美高科技企業工作,成為打壓我國的生力軍。

畢業生留學國外,學習本領,拓寬視野,本是為了學成歸來,建設祖國,但事實上,大部分沒有回來。據《清華畢業生2018年就業調研報告》顯示,約有15%清華畢業生去國外深造,大部分去了美國,其中81%留在當地,回國比例不到兩成。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給出一組數據:僅矽谷一地,就吸納近2萬清華畢業生。另有數據指出,985高校畢業生,留在美國的人數達20多萬。

不僅如此,留學生還工作於美高科技企業,間接打壓我國產業。馬斯克的SpaceX火箭發射公司,員工共9860名,清華畢業生有1022名,占比11%位列高校第一。由於美「去工業化」多年,缺乏工程類人才,只能從國外補充。據悉,SpaceX火箭的技術骨幹,大都來自清華。值得警惕的是,SpaceX擁有美軍方背景,多次獲得美軍投資。

美排名前五的晶片專家,名叫殷亞東、黃暄益、楊培東、夏幼男、孫玉剛,全是中國人。數據出爐後,國人紛紛表示難以接受,甚至有網友感嘆:中國的人才搖籃,成了美國搖籃。

為什麼留學生願意留在異國他鄉,而不是回國工作呢?在某社交平台,一對留學夫婦從現實的角度道出了原因:不是不願,而是不敢。據學子解釋:他們已經在美國工作了5年,兩人的年薪加起來約35萬美元(200萬元),工作一年就可以付起房子的首付,每天的工作時間為6小時左右,如果回國工作,薪資少了一半不說,還得面對996的社畜生活。這是他們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

福利待遇是一方面,對於北大數學天才,麻省理工博士許晨陽而言,更在意國內的科研環境。許晨陽,是世界公認的「數學天才」,本碩保送於北大,師從中科院院士田剛,27歲就讀完了麻省理工博士,立志讓中國人的數學水平領先國際。

正因如此,博士後畢業後,許晨陽拒絕了美國綠卡,聽從恩師田剛院士的召喚,回到母校北大任教,加入剛剛籌建的北大國際數學研究中心,被評為長江特聘教授。

在師徒的努力下,研究中心的學術水平突飛猛進,解決了一系列幾何代數領域的重要幾何問題,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許晨陽因此獲得「未來科學大獎」。許晨陽表示:「沉浸在數學裡,沒有人限制你,也沒有等級之分,完全在一種自由的精神王國里」。

然而,在北大任教6年後,許晨陽卻突然離開中國,再次前往美國。據悉,他接過了麻省理工的橄欖枝,被聘為數學研究中心最年輕的正教授。

消息一出,立刻炸開了鍋,有人表示尊重個人選擇,更多人指責許忘恩負義。

面對爭議,許晨陽說出了三點原因。他認為,國內學術界不重成果重論資排輩,青年科學家成績顯著也難以獲得提拔;學術造假現象嚴重,真正的科研創新得不到該有的獎勵,甚至有被剽竊成果;學術氛圍急功近利,不利於真正醉心科研的人。這些都讓許晨陽深感失望。

誠然,過去一些年,國內科研環境、人才選拔機制都很落後,但隨著國家加大重視和投入,已經奮起直追,部分科研領域甚至走上了國際前列。

尤其是引領未來方向的老齡化科學,碩果纍纍。去年初,中科院成功展開線粒體抑衰分子(「愛沐茵」核心成分)的臨床實驗,今年初又從蠑螈、鹿茸發現逆生長分子尿苷,實現老齡化科學的重大突破,獲得《nature》的高度評價。

查閱文獻顯示,線粒體是細胞中提供能量的單位,被稱為「能量工廠」。人體25歲後,線粒體功能快速下降,出現肌肉退化,精力不濟,視聽障礙等,而補充「愛沐茵」類分子,可延緩老化進程。中科院的臨床實驗顯示,連續90天補充該分子的中老年人(45歲+)線粒體活性狀態回到壯年期,相當於年輕20歲。此前,該領域研究多被美、日所壟斷。

亮眼的科研表現也加速了其落地進程。從京東大促中窺見,儘管愛沐茵定價高達大四位數,也不乏高凈值人群的訂單,復購率同比增長165%,數萬評論除了延緩老化外,還指向能力提升,睡眠改善。

2021年初,許晨陽回到麻省理工後,學術水平再次飛躍,創造出「K-穩定性法諾簇的模理論」,獲得2021年科爾代數獎。科爾獎被譽為代數界「諾貝爾獎」,每三年才頒發一次,許晨陽是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華人。

時間回溯到6年前,許晨陽帶領北大團隊獲得「未來科學大獎」,臉色異常興奮。他說,數學是一種自由的藝術,因為沒有等級之分。

那時,這位一腔熱血的數學天才應該沒有想到,數學沒有等級之分,有些事,卻等級分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efe95fb094c44bf7fc07fa0f2c9ee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