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在我國的糧食安全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尤其是在全球經濟形勢動盪、俄烏衝突不斷、疫情依然肆虐的當下,糧食安全,便更加重要。截止到6月下旬,我國「三夏」工作圓滿收官,小麥產質量再創新高,成果來之不易。
每年的「三夏」時節,小麥收穫機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之一,為確保小麥顆粒歸倉立下了汗馬功勞。整體看來,今年小麥機收率進一步提高,且小麥收穫機市場表現搶眼,年銷量逼近3萬台,有望創下近5年內的年度銷量新高,備受關注。
疫情下,市場需求潛力激發
眾所周知,輪式穀物聯合收穫機(俗稱小麥收穫機)是我國發展最早的傳統農機產品品類之一,也是率先進入飽和存量競爭的典型產品。特別是自2018年開始的最近幾年裡,年度市場銷量始終保持在2萬台上下,市場運行平穩,足以證明,小麥收穫機市場成熟度已經非常之高。
按照正常的銷售規律和銷售曲線分析,年初預測,不出意外的話,今年依然是小麥收穫機趨穩運行的一年,但是,從今年小麥收穫機的實際市場表現來看,比預想的情景更為樂觀。究其原因,卻不是市場自身需求出現爆發,而是疫情影響拉動了潛在消費。
應該講,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對經濟運行造成影響一直沒有停止,農機市場的運行態勢也不例外地受其影響,今年的小麥收穫機市場就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案例。從整體環境層面,由於國內疫情管控機制規定,對跨區域人員流動實施核酸監測、綠碼通行、提前備案等嚴格要求,所有人員及車輛的流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今年小麥收穫機跨區作業量明顯減少。據國家農業機械化管理司會同農業機械化總站今年5月份發布《2022年「三夏」農作物機械化作業服務價格和成本變化趨勢調查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今年「三夏」時節,明確表示不開展跨區作業用戶占33.85%。
由於跨區作業機械減少,不少地區小麥收穫機出現不足或空缺,加之今年農民工務工受限,不少用戶潛在需求被激發,投資購買小麥收穫機,推動了市場上揚。與此同時,今年小麥機收作業價格大幅提高,基本作業面達到了60-80元/畝,有些區域價格更高,去除柴油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外,機手今年的作業收益還是比較可觀。加之,今年麥收期間,各地雨水較少,輪式收穫機收穫效率高,履帶式收穫機使用量減少,從而保證了小麥收穫機需求份額不被履帶機搶占。
多種因素疊加,今年小麥收穫機市場出現存量競爭的增量小高潮,據行業相關數據統計分析,今年小麥機市場依然延續了「頭部企業」主導的競爭格局,包括濰柴雷沃、沃得、巨明在內的絕大多數主流品牌悉數飄紅,平均增幅高達20%以上。
向前看,存量競爭運行不變
如果把疫情影響作為小麥機市場短期因素來衡量,今年的較大幅度增長並不是市場常態,依照小麥收穫機市場競爭格局和發展階段等要素綜合判斷,其存量競爭的特點不會改變,趨穩運行依然常態化。
目前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如果不出現異常突發因素,小麥收穫機龐大的市場保有量,決定了銷售增量主要來自存量更新,新生需求將十分有限,市場表現規律特徵穩固而鮮明。
其一,頭部品牌集中的產業格局固化。縱觀國內小麥收穫機產業分布及市場運行格局,品牌集中度高的特點貫穿始終,頭部企業引領了產品及市場發展方向,占據著市場競爭份額的絕對比重,尤其是穀神小麥收穫機,20餘年,始終是國內小麥收穫機產品的明星代表,實屬難能可貴。
其二,銷售區域集中。小麥收穫機銷售區域集中的特點是與小麥種植面積分布相匹配而來的,通俗地講,種小麥的區域才有小麥收穫機銷售,山東、河南、安徽、河北等黃淮海小麥種植區,都是小麥收穫機的主要銷售區域,銷量占到總銷量的90%左右。
其三,服務及時性要求高。由於小麥收穫時間高度集中,素以「搶收」來描繪麥收時間的短促和緊迫性,作業量集中、作業周期短,決定了對產品服務、配件供應的及時性要求,因此,做好小麥收穫機,必須先考慮做好服務,這個前提是恆定的。
其四,高效率、大型化。近年來,小麥收穫機收穫效率上延趨勢明顯,中原區域喂入量8kg/s、9kg/s產品成為銷售主體,東北、新疆等區域市場喂入量10kg/s以上機型占主流,由此可見,因地制宜,實現高效率作業始終是用戶追求的目標。
其五,可靠性始終是硬指標。這是最基礎的產品指標要求,尤其是全面成熟的小麥收穫機產品,不管是大型還是小型的,不管是一線品牌還是小品牌,用戶最在乎的還是作業可靠性過硬,始終不變。
再傳統的產品也有市場需求,再飽和的市場也有競爭機會。想要贏得小麥收穫機市場競爭,既要傳承和發揚基礎的市場競爭準則,也要緊跟時代進步的步伐,比如網際網路、自動化、智能化、無人駕駛等等,進一步實現傳統理念和先進技術的有效結合,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