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潮汕「嗜殺知府」陳兆棠被押上刑場,口中塞糞,挨了19槍

2023-10-14   歷來現實

原標題:1911年,潮汕「嗜殺知府」陳兆棠被押上刑場,口中塞糞,挨了19槍

1911年,潮汕「嗜殺知府」陳兆棠被押上刑場,口中塞糞,挨了19槍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一條消息在潮州不脛而走:有300名罪大惡極的盜匪被人稱「陳青天」的知府處死。

老百姓聞訊,不但沒有高興,而且紛紛回到家中,關上屋門,大街上冷冷清清。

三年後,又傳來一條消息:潮州知府「陳青天」將被革命黨人處死。老百姓這次聞訊後,奔走相告,拍手稱快,扶老攜幼前往觀看。

「陳青天」的老師,年僅九旬的大文豪王闓運聽到消息之後,並不感到奇怪,而是長嘆一聲說:「我說他不聽,就知道他會有這一天。」

「陳青天」是誰?為何老百姓對他的被處死沒有感到惋惜,反而如此興奮?而他處死盜匪的時候,老百姓反而感到恐懼?

「陳青天」名叫陳兆棠,清文宗咸豐九年(1859年)出生在湖南桂陽一個官宦人家,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

陳兆棠之父陳士傑,是曾國藩的幕僚,為鎮壓太平軍起義出了不少金點子,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太平軍被鎮壓後,曾國藩向皇上極力推薦,讓陳士傑擔任了山東巡撫,成為封疆大吏,功成名就。

老百姓尚且還望子成龍,陳士傑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達到或者超越自己,將來有更大成就。十分重視對子侄們的教育,不惜重金聘請晚清大文豪王闓運當他們的老師。

在王闓運的輔導下,陳家的弟子大都成才了,其中兒子陳兆葵、侄子陳兆文高中了進士,都到了翰林院成為編修,人稱"一家兄弟兩翰林",讓人羨慕。

另一個兒子陳兆棠卻不是那麼爭氣,表現讓老爸失望。父親不但為他聘請了名師,還讓他在泗州天蒼岩、長沙嶽麓書院、城南書院等名校就讀。可是,他從16歲開始參加科考,一直考了14年,都名落孫山。

光緒十五年(1889),進入而立之年的陳兆棠對科考之路徹底失去了信心。如果是平民百姓的子弟,只好認命,回家修理地球,庸庸碌碌度過餘生。陳兆棠是官二代,父親有資源有錢,幫兒子捐了個知縣到四川興文縣當縣太爺。

在這之後,陳兆棠的母親和父親先後去世,他不得不用6年的時間在家守喪。

光緒二十一年(1895),守喪期滿的陳兆棠到四川雲陽縣上任,終於可以大展宏圖了,陳兆棠雄心勃勃,誰也沒有想到,他成為一個晚清最有爭議的官員。

起初的時候,他非常敬業,為了一方平安和繁榮嘔心瀝血,為了讓寒門子弟都能讀書,他捐資興辦學院。在斷案時,他清正廉明,確保司法公正,不冤枉一個好人,不放過一個壞人,讓當事人心服口服。

調到大邑縣的時候,鄉親們含著眼淚在他的馬車前挽留,後來又步行送他幾十里路,依依不捨。

大邑縣是個老大難地方,治安非常差,盜匪橫行。橫行到什麼程度?大白天老百姓一個人不敢上路,害怕搶劫;小女子一個人不敢在家,害怕被玷污。

陳兆棠一上任,就馬不停蹄,開始大力整頓治安。一個縣衙沒有武裝力量,對盜匪無能為力,他把當地百姓發動起來,成立自治武裝來保境安民。

結果,只用了一年的時間,盜匪就嚇得魂不附體,跑到了別的地方,治安狀況大為改變;雖然不能說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起碼大家出行不用提心弔膽了。

通過大邑的剿匪,陳兆棠聲名遠揚,大家都說他是土匪剋星,剿匪大王。

成都知府劉心源聽說之後大喜,當時他正為崇慶州(今四川崇州市)的匪患猖獗、盜案頻發,社會治安狀況惡化而頭疼,急忙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將陳兆棠他調到了崇慶州。

陳兆棠欣然上任,發誓要大幹一場,根除那裡的匪患。到任之後,陳兆棠除了將他在大邑的經驗照搬之外,還建立了保甲制度,讓大家相互監督,及時舉報。

對於罪行較輕微的匪徒,只要改邪歸正,就給以重賞,還分配土地。對拒不悔改的頑匪,抓住之後就施以重刑,割掉鼻子和耳朵。

他還建立起「快速反應部隊」,一旦有百姓報案被盜被搶,這些精幹人員立即騎著快馬趕到現場,快速勘查,快速緝拿罪犯。

經過一年多的整頓和打擊,崇慶州的治安狀況大為改觀,「盜賊浪子回頭,心悅誠服」,百姓拍手稱快。

但是也有人對他的做法提出質疑,認為治安狀況變好,是建立在他濫殺,濫用酷刑的基礎上的。

比如新都(成都市新都區)知縣黎承禮就對陳兆棠的做法非常不滿,有人做媒,想讓陳、黎結為親家,把黎承禮的女兒嫁給陳兆棠的兒子。

黎承禮予以拒絕,說「高攀不起」,他聽說陳兆棠"歲殺盜三百人」,說他治盜簡單粗暴,格殺勿論,太過殘忍,不按大清律法辦案。

陳兆棠不以為然,陶醉其中;而且他也得到了皇帝的賞識,打算在即光緒二十六年(1900)提拔他,讓他到簡州(簡陽)去當知州。

就在這時,發了一件不利於陳兆棠的事,他的表兄夏壽言由四川川東道升授四川按察使署布政使。按清制,弟兄倆不能在同一個省當官,陳兆棠便改任到了江西閒職。

陳兆棠當時非常鬱悶,英雄沒有了用武之地。可是兩年之後,陳兆棠就遇到了貴人岑春煊。

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慈禧和光緒出逃,時任甘肅布政使的岑春煊救駕有功,而平步青雲,紅得發紫。

1902年,四川哥老會(幫派組織)起義,事情有點棘手,慈禧急調岑春煊擔任四川總督前去滅火。

可是岑春煊對「剿匪」也不是太內行,心裡沒譜。這時候,有人向他推薦陳兆棠:「此人是『剿匪』專家,讓他來吧。」

岑春煊很高興,當即推薦陳兆棠到邛州擔任知州。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哥老會起義很快被鎮壓下去。

從此,陳兆棠成為岑春煊的得力幹將,不離左右。

次年,岑調任兩廣總督,讓陳兆棠跟著前往,統領那裡的武匡軍。無論別人怎麼非議,陳兆棠堅持認為自己是個好官,他除了出手狠,別的毛病沒有,堅持三個原則:不好色,不貪財,不徇私舞弊。到廣州之後,按照規定,岑春煊送陳兆棠2000兩黃金給作費用,陳兆棠卻"如數退回"。

當時,廣西遇到百年不遇大旱,百姓水深火熱,土匪和小偷一夜之間多了起來,"大則屠城掠野,小則取財奪物"。

陳兆棠一看反而高興了,因為他可以大顯身手,剿匪是他的拿手活。

他招募數千桂陽小伙組成 "兩廣棠字全軍",開始在廣西全省轉戰,殺得賊寇無處躲藏,哭爹喊娘。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廣西治安狀況好轉後,陳兆棠馬不停蹄馬上前往廣東,開始了新的戰鬥。

這時候的陳兆棠,已經從一個小小的知縣成為叱吒風雲的戰將,完成了從文官到武官的華麗轉身。誰也沒有想到,這反而成了壞事,給陳兆棠帶來了災難。

到了廣州不久,陳兆棠自信心爆棚,目空一切。在他心中,自己就是黎民百姓的大救星,朝廷和上司對自己的肯定,就說明了這一點。

他擔任惠州知府,開始「清鄉」之後,這種情緒更加膨脹,開始鐵腕掃「賊」,毫不留情。如此一來,惠州就迎來了血雨腥風,陷入一片恐怖之中,沒到一年,老百姓就送陳兆棠一個外號——「陳屠伯」。

在清朝末年,廣東的所謂「土匪」其實很多人就是革命者,他們的訴求是「反清復明」,不是打家劫舍,跟東北的鬍子綹子有本質區別。

陳兆棠可不管這些,只要是反對大清的勢力,都要剷除,像嚴冬那樣殘酷無情。

剷除時,不擇手段。在他心中,只有是維護穩定的,就是合法的,可以不擇手段。最典型的手段,就是按照程序走,不一級一級向上報,不待秋後問斬,抓到「盜匪」就地正法。

那是不是盜匪,由誰來認定呢?正是由各族的族長們初定,由陳兆棠最後斷定。

1907年8月20日《廣州總商會報》曾經刊登《惠府陳守辦清鄉示文照錄》的告示。

告示要求各約紳房族,"務將族內各匪速行按名捆送懲辦,以期拔盡根除"。意思就是由惠州紳商來確定族內誰是匪徒,然後處以極刑。

真正的盜匪早就占山為王了,誰還會老老實實待在族內?因此,殺掉的,往往是小魚小蝦,真正的大鱷,反而會逍遙法外。

廣東人思想觀念新潮,百姓很冷靜,對陳的做法非常不滿,媒體也不贊成他這樣搞。《時事畫報》曾經以《惠州府草菅人命》為名,報道了陳兆棠經辦的一起濫殺無辜的案例。

惠州永安(現河源紫金縣)有個叫羅賓二的小生意人,1906年被土匪吳火光綁架。「清鄉營務處」接到羅父報案後迅速出擊,將人質羅賓二和土匪一起抓回。這時候,最滑稽的事發生了。

綁匪向當差的官兵行賄,反說自己是受害者,被羅賓二綁架。而陳兆棠不顧羅的苦苦申辯,將其處死。事後陳兆棠才知道自己冤殺了無辜,但真正的綁匪已經跑了,他只能將受賄者胡有德收押。

《時事畫報》評論說:「陳守濫殺無辜,膾炙人口,惠屬百姓人人皆知。」

陳兆棠在惠州待了三年,期間一共殺了3000多人,其中有多少不該殺的,或者冤殺的,可想而知。

1909年11月27日,廣東諮議局議員陳炯明說過這麼一句話:"陳兆棠在惠州所殺的三千餘人,其間確實有不少冤抑。"

陳兆棠的肆無忌憚,跟朝廷的慫恿有關,皇上把地方穩定作為考核官員的依據,默許甚至鼓勵官員這樣做。

在此背景下,地方官爭相效仿,「故為地方官的,人人想當陳兆棠。"陳兆棠惡名後來被恩師王闓運得知,他不辭辛苦地對學生進行規勸。

光緒三十四年(1908),陳兆棠50歲大壽,王闓運專門寫了《作陳澍甘五十生日一聯》,含蓄相勸:"五馬一驄,弟兄衣繡;師鯨靖鱷,民物同春。"

意思是陳兆棠身為地方官不應該老是打打殺殺,應該學習唐朝擔任潮州刺史的韓愈,作《祭鱷魚文》驅鱷為百姓謀福利。

只有實行仁政,百姓沒有了冤屈,社會實現公正,地方才會安寧。

不然的話,治標不治本。

百姓都活不下去了,無路可走,「當土匪是死,不當也是死」,殺人只能激化矛盾,揚湯止沸。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陳兆棠創下殺人記錄:"一日報誅三百人,郡中震怖",令人不寒而慄,百姓不但沒有歡呼,反而不敢出門。

陳兆棠雖然殺了不少不該殺的人,但是人家是朝廷命官,啥事沒有。

俗話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陳兆棠也難逃懲罰。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潮州不久光復,陳兆棠也隨之被革命黨人所擒。

11月22日上午8時,革命軍將陳兆棠縛在長長的竹梯上,在梯頂懸掛了一條長幅的標語,上面寫著十一個大字:「處決民賊陳兆棠以謝天下」。

老百姓聞訊拍手稱快,他們扶老攜幼前往觀看,還有人燃起鞭炮,表達他們的喜悅之情。

在百姓的一片歡呼聲中,五花大綁的陳兆棠被押至署前的照壁下,嘴裡塞滿了干糞,然後被槍決。

《清史稿》記載說,陳兆棠一共挨了13槍才倒下,也有說是中了19槍。這不說明陳兆棠命硬,而是表明行刑的士兵太恨他,亂槍齊發,狠命地射擊。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災,陳兆棠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臨刑前,陳兆棠似乎有所感悟,留下了:"未死於君,未死於國,死於因果"的遺言。

自己的死是因為做得自己太過分了啊,多麼痛的領悟,但已經太晚了。

資料來源:吳光耀著《西藏改流本末紀》《崇慶縣誌》《清史稿》卷四百九十六列傳二百八十三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

資料來源:吳光耀著《西藏改流本末紀》《崇慶縣誌》《清史稿》卷四百九十六列傳二百八十三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