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型的張嘉益,有特色的《破曉東方》,這才是歷史大戲的樣子

2023-01-05     青石電影

原標題:非特型的張嘉益,有特色的《破曉東方》,這才是歷史大戲的樣子

張國立曾經在舞台上開過一個玩笑:

往前十年二十年數,電視里都是我,哪有張嘉益,
現在這電視里全是張嘉益,哪有我?

張國立這句自嘲道出了一個現象,張嘉益是個相當高產的演員。

他每年都會有新劇和大家見面,而最令人稱道的是,這些劇大多都是爆款。

如今,由張嘉益、劉濤、唐國強等一眾實力派演員主演的《破曉東方》在央視一套播出了。

《破曉東方》改編自劉統的長篇紀實類作品《戰上海》,

這部劇以上海解放第一年為切入點,從1949年到1950年間,從「戰上海」到「治上海」,

從銀元之戰到「二白一黑」之戰,

這部劇就向觀眾描繪了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破曉東方》由著名導演高希希執導,它的編劇就是《覺醒年代》的編劇龍平平。

一個好導演、一個好編劇、再加上一群實力派演員,將時代的畫卷慢慢的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隨著故事循序漸進的拉開,這樣的時代人物群像劇,最適合的就是沉浸下來,跟隨演員一起去感受時代的洪流。

一、

不一樣的張嘉益,不一樣的陳老總

《破曉東方》既然是描述解放前後上海的風雲變幻,那麼陳毅作為上海的首任市長就絕對是這部戲的核心人物。

《破曉東方》找來張嘉益出演陳毅,這絕對是劇方拿出來的最大誠意,也是對張嘉益的挑戰。

觀眾對張嘉益的印象可能來自於《蝸居》,可能來自於《白鹿原》,可能來自於《少年派》……

但說到陳毅,觀眾此前的印象一般來自於兩個演員,一位叫劉錫田,一位叫谷偉,這兩位都是特型演員,從外貌上就能直觀的讓觀眾聯想到陳老總。

張嘉益演陳毅,這對大部分觀眾來說都是新鮮事兒。

塑造歷史偉人,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畢竟在不太「形似」的情況下,只能用「神似」來感染觀眾了。

乍看不像,越看越像,這一點上一個做得最好的演員是唐國強。

而現在,在看過了《破曉東方》之後,很多觀眾都直呼,張嘉益做到了。

張嘉益的演技是不必質疑的,雖然從外形是有些差距,但是張嘉益飾演的陳毅,通過細膩的演技讓觀眾看到了陳老總的更多側面。

在以往的影視形象中,陳老總的豪邁、堅毅都是躍然紙上的存在。

而在《破曉東方》中,觀眾不但能看到陳老總的不怒自威和豪邁堅毅。

隨著劇情的展開,還能看到張嘉益版陳老總的睿智、儒雅和風度翩翩。

二、

非特型的張嘉益,有特色的《破曉東方》

《破曉東方》是有不少特型演員的,比如劉勁、王伍福、盧奇;

也有不少非特型演員,比如曹磊飾演的李白、馮紹峰飾演榮毅仁、張喜前飾演湯恩伯等等,他們都有相當出色的表現,在表演中也都有不少亮點。

對於張嘉益來演陳毅,有不少人直接從非特型這一角度給予否定,這其實是對非特型演員有失公允,也是對特型演員的強人所難。

唐國強、王伍福等人都對國內特型演員的現狀表示過憂慮,隨著在觀眾中頗有演員的特型演員慢慢老去,特型演員斷層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

歷史劇也需要新鮮的血液,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其實唐國強在第一次飾演毛主席的時候也是「反對」之聲一片,但是從《長征》開始,觀眾慢慢接受了唐國強。

雖然形似大於神似,但是如今說起適合扮演毛主席的演員,唐國強已經憑演技讓人起不了任何爭議。

導演高希希在介紹這部劇的時候,透露甄選演員的原則是「形神兼備、以神為主」,重在體現主要人物的精神與靈魂。

很多觀眾都知道張嘉益是有脊柱炎的,這個病發作起來讓他根本就直不起腰來,所以張嘉益飾演的角色會有些佝僂。

這次為了飾演好陳老總,拍攝的時候張嘉益為此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我們能看出張嘉益不但增肥了不少,也將自己的髮際線向後移了很多。

張嘉益在《破曉東方》也確實演出了陳老總的層次感,在開篇往西柏坡趕路的時候,司機因為車上坐著陳毅和劉伯承兩位老總,將車開得很穩。

這卻把陳老總惹急了,他風風火火的吼道:「你要不行停下來,我來開」。

張嘉益這樣的處理直接就將陳老總的急性子特點演繹了出來,而在得知自己要出任上海市長的時候,

陳老總又是眉頭緊鎖,向鄧小平直言自己「心裡頭又是擔憂跟害怕」,言語間神態的轉換,又將陳老總思慮周全的一面表現了出來。

而劇情到了制定戰役綱要的時候,更有意思的地方出現了,那就是鄧小平和陳毅對綱要如何制定發生了分歧。

鄧小平從全局出發,想要著重戰略部署;

陳毅從細節出發,想要落實到具體戰術。

陳毅和鄧小平起衝突的時候,兩人坐在桌前,陳毅一邊撕著手裡的饃,一邊側耳聽對方說的話。

起身時不小心將桌上的文件帶到了地上,他便嚼著饃揮著手示意士兵把掉落的文件撿起來,這樣的細節的刻畫讓陳毅的形象更加豐滿。

接管上海後,金融市場仍然混亂,人民幣擠不進上海市場,迎來了與投機資本鬥爭的第一「戰」——銀元之戰,

共產黨開啟嚴峻的新考驗:

需要儘快將人民幣納入流通領域,控制市場、穩定物價。

陳毅在了解基本情況之後,用三輪車拉著孩子們上街,親自查看商販間貨幣流通的現狀。

孩子們高呼想買路邊的玩具車,他讓孩子們坐好的同時,眼神卻離不開寫有「只收受銀元,人民幣不作價」的立牌,

陳毅指著玩具車堅定地說:「爸爸答應你們,一定給你們買」,好像在宣揚一定要打好這一戰。

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陳毅與孩子的相處,他對於穩定經濟的決心和信心也由此盡顯。

結合各方面情況,陳毅與商會召開會議,商討金圓券與人民幣的摺合率,將金圓券定為非法貨幣。

然而人民幣的真正障礙是民間留存較多的銀元,在投機商販的擾亂下,銀元暴漲,物價翻倍上漲,人民幣的信譽受到嚴重威脅,銀元之戰由此開啟。

人民政府先是發起輿論攻勢,繼而試行拋售銀元打擊銀元販子的辦法,均為奏效,於是決定採取強制措施。

在多方面嘗試和努力之下,並發動全市各階層群眾,擴大反銀元投機的宣傳運動,商家終於開始宣布拒用銀元,銀元風潮才終於徹底平息。

銀元之戰後,「治上海」還有更多困境,劇情越來越精彩,張嘉益會帶給觀眾更多驚喜,賦予這部劇別樣的特色。

三、

拒絕固有審美,突出影視特色

無論是演員還是導演,都有自己的舒適區。

打破舒適區就意味著挑戰,挑戰就意味著爭議。

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是《破曉東方》還是張嘉益都是大膽的,更是勇於接受挑戰的。

不得不說高希希是位大膽的導演,在《破曉東方》這部劇的選角上,審美定勢與影視特性相結合。

這本是一種求變的創新,卻也對張嘉益形成了更強的挑戰。

張嘉益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在《破曉東方》既演繹出了陳毅的豪邁,也從更多側面來突出陳老總人物特色。

但是由於部分觀眾的固有審美,他們覺得陳老總就該和劇中的毛主席、周總理和朱老總一樣保持以往的樣子,這才是對的。

但殊不知,這種固有審美對演員來說是不公平的。

不能因為喜歡六小齡童版孫悟空,就不接受其他人的扮演;

也不能因為看慣游本昌版濟公,就不給其他人嘗試的機會。

我們去評價一個演員的演技,評價一個演員是否演好了一個角色,應該看這個演員是不是符合整部劇的定位,是不是對角色有自己的特色,是不是讓劇情發展與角色演繹相匹配。

從這個層面上講,張嘉益是做到了,《破曉東方》也是做到了。

四、

說四川話的張嘉益,特別的期待在心頭

別看現在《破曉東方》如今都是普通話版本,但其實在破曉東方殺青特輯的預告片中,張嘉益是說四川話的。

我們都知道早期領導人都是帶著比較濃重的鄉音的,口音應該是很大的亮點,《破曉東方》在央視播出採用了普通話版本。

這或許是和張嘉益的另一部大劇《山海情》情況類似,拍了普通話和方言兩個版本吧。

雖然好演員不用口音也能讓角色從熒幕中活過來,比如唐國強版的毛主席,比如李雪健版的張作霖,但是在看過普通話版本的後,莫名的對方言版本也充滿了期待,希望在不久之後能夠看到。

《破曉東方》的劇情本周已經來到了穩定經濟市場的銀元之戰,後面還有重量級的劇情,「糧棉之戰」、「二白一黑」之戰等如何描繪,真是讓人充滿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e2d9911735f390066f046a34f7f12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