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難怪菩提祖師不讓孫悟空報名號,你看女媧娘娘干過啥事?

2023-11-11     楊角風發作

原標題:西遊記:難怪菩提祖師不讓孫悟空報名號,你看女媧娘娘干過啥事?

看過《西遊記》的都知道,孫悟空一共有兩個師父,一個是授業恩師,也就是菩提祖師,曾經教了他一身本事。還有一個是救命恩師,也就是唐僧,曾經在五行山下救出其身體,給予了其自由。

但這兩位恩師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曾經將孫悟空趕走過,而且,唐僧還不止一次趕他走。

但是,孫悟空對待兩位恩師的態度卻截然不同,前者被菩提祖師趕走後,他是毫不留戀,直接甩袖子走人,在未來的歲月里也再也不見。而後者被唐僧「趕走」了三次,又三次或自己回來,或被人找回來,且每次都表現出對唐僧的萬般牽掛。

同樣是師父,為什麼兩個人在孫悟空的心目中,地位如此不同呢?

楊角風談西遊系列文章第357期:孫悟空被師父趕走,為何對菩提祖師毫不留戀,對唐僧卻萬分牽掛?

一、

孫悟空去拜師學藝,並非醞釀良久,實際上是臨時起意,並迅速賦予了行動。

當時他已經成了美猴王,在花果山這塊風水寶地上無憂無慮,自由快樂。但是,某一天,不知道他抽什麼風,玩著玩著,突然就憂慮了:

「一日,與群猴喜宴之間,忽然憂惱,墮下淚來。」

其他的猴子很納悶啊,說,咱們在花果山有吃有喝,自由自在,大王怎麼就煩惱了呢?

要不怎麼說孫悟空能成為《西遊記》的主角呢,猴無遠慮,必有近憂。雖然在花果山獸王管不著,人王夠不到,但是地府里還有個閻王管著這群猴子呢。孫悟空想到這裡,才落下了眼淚,詢問怎麼才能不被閻王管呢?

隨後就有一隻見多識廣的通背猿猴蹦了出來,給孫悟空指了一條光明大路,告訴他,有三類人不受閻王老子管,只要能找到他們,就能實現長生不老:

「乃是佛與仙與神聖三者,躲過輪迴,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

孫悟空一聽說,立馬雙眼放光,一刻都不想停留,當時就拍板,明天一大早,他就要去尋仙拜師了,並讓小猴子們抓緊時間去準備行李。

就這樣,孫悟空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尋仙之路,這一走,就是十年,跨過了兩重大海,一個南瞻部洲,連菩提祖師都覺得不可思議:

「那去處到我這裡,隔兩重大海,一座南贍部洲,如何就得到此?」

二、

雖說孫悟空在斜月三星洞學了十年藝,但是他跟菩提祖師見面的次數,卻少的可憐,一隻手就能數過來。

孫悟空拜師的當天,正趕上菩提祖師出來講學,這一次他僅僅給孫悟空賜了一個名字,隨後便閉關了。所以接下來的七年時間,孫悟空都是在跟著師兄弟們學習讀書識字,談經論道,種地種菜,掃地挑水等。

直到七年後,菩提祖師才再次出來講道,並在聽課的諸多弟子中,一眼就瞧見了手舞足蹈的孫悟空。在確定他已經打了七年雜後,決定傳授他一點本領,可惜,不管菩提祖師教什麼,孫悟空就一個問題:

「似這般可得長生麼?」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菩提祖師教了這麼多的徒弟,後來再也沒出現過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其餘的徒弟都沒有習得長生不老術,只有孫悟空一個徒弟學到了。至少,在他這一屆弟子中,就他識破了盤中之謎:

「這廝果然是個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盤中之暗謎也?」

而其他的弟子呢,還傻乎乎的怪罪孫悟空得罪了祖師,下一次祖師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出來講課呢:

「你這潑猴,十分無狀!師父傳你道法,如何不學,卻與師父頂嘴!這番衝撞了他,不知幾時才出來呵!」

所以說,孫悟空能習得一身本事,並非全是菩提祖師看重他,更大的原因在於他的聰明,和對習得長生不老術的堅持。

三、

隨後的三年時間裡,孫悟空不僅習得了長生之道,還學會了七十二變、筋斗雲等高級法術,成了諸弟子中進步最快的一個。

可惜,就像蘇軾說的那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離別的時刻很快就到了。

因為孫悟空在師兄弟面前賣弄自己的法術,被菩提祖師抓了個正著,原本大家也沒想到後果會這麼嚴重。孫悟空也在師父面前積極認錯,希望師父能恕罪,可沒想菩提祖師二話沒說,直接就讓他走人。

孫悟空一聽這話,當時就傻眼了,流著淚磕頭求原諒,還說自己尚未報恩,不能走。

結果菩提祖師苦笑一聲:

「那裡什麼恩義?你只不惹禍不牽帶我就罷了!」

末了又補上一句:

「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

緊接著又咬牙切齒的提到,要是說出半個字來,我就將你這猢猻剝皮銼骨,把你的神魂貶在九幽之處,讓你萬劫不得翻身!

但菩提祖師說後面這段話的目的,倒不是真要把孫悟空一巴掌拍死,而是對前面那段話的補充。說到底,就是讓孫悟空明白,他們之間的師徒恩情就此了斷,從此誰也不認識誰。

雖然在央視《西遊記》中,增加了一段孫悟空回去找菩提祖師求助的劇情,也頗具淚點。但在原著中,他們兩個從那以後,是再也沒見過,孫悟空也再沒回過斜月三星洞。

四、

那麼,問題就來了,菩提祖師為什麼不讓孫悟空說出跟自己的關係呢?

菩提祖師這樣做,並不是像其他人理解的那樣,孫悟空這一去必然心生不良。到時候惹禍了,一打聽原來是菩提祖師的徒弟,讓自己的面子放不下。

事實上,孫悟空是誰教出來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畢竟西遊世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能掐會算的神仙也不在少數。也就是說,大家其實都知道孫悟空背後有大能,但只要孫悟空不說出是誰,其他人就算猜到了是誰,那也只能算猜測。

這也就導致,其他的神仙們投鼠忌器,不敢把孫悟空怎麼樣,萬一他的靠山發飆了,自己豈不是惹了大麻煩?

這也是為什麼,孫悟空一路搗亂,玉帝都要賣他面子。十萬天兵天將都要給他放水,連太上老君,都得奧斯卡影帝上身,配合孫悟空玩了一出倒栽蔥戲碼。

要知道,取經路上,各路大神的坐騎、童子、寵物啥的,沒少下凡。每次,孫悟空就要將其打殺時,他的主人就來了:

「大聖,收下你的神通,饒了這個孽畜吧!」

這樣一來,孫悟空就沒辦法下手了,而且還不能去告狀,畢竟人家主人都來了。若是這些妖怪們,提前就透露了自己的靠山,那後果可不是簡單一句跟主人走就行了。搞不好主人都得跟他們劃分界限,說不認識這妖怪,讓他自生自滅。

畢竟,若是被扣上一個故意縱容坐騎作亂罪,也不是那麼好收拾的。

五、

在《封神演義》中,蘇妲己(九尾狐)就犯了這個錯誤,女媧本來是來救她的,結果她嘰里呱啦當著其他神仙的面,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了:

「娘娘聖駕降臨,小畜有失迴避,望娘娘恕罪。小畜今被楊戩等追趕甚迫,求娘娘救命。」

當著楊戩和哪吒的面,女媧娘娘就很難辦了,救,就等於承認她跟這個禍害百姓的蘇妲己有關係,自己惹了一身騷。不救吧,又非自己本願,畢竟曾經答應過人家九尾狐,並且確實是自己派人家禍害大商的。

所以,女媧只能折中選擇,把這個選擇權交到別人手中:

「將縛妖索把這三個業障鎖了,交與楊戩,解往周營,與子牙發落。」

這就是在救蘇妲己,有了剛才那麼一出,楊戩、哪吒和姜子牙心知肚明。只要大家都不點破這層關係,人情世故嘛,都懂。誰又能保證下次自己這邊不會有把柄落女媧娘娘手上呢。事後,自然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想個理由,也就罷了。

可惜,這蘇妲己就不懂事了,非要說出她跟女媧娘娘的關係,這一說,就要了她的命了:

「昔日是娘娘用招妖旛招小妖去朝歌,潛入宮禁,迷惑紂王,使他不行正道,斷送他的天下。小畜奉命,百事逢迎,去其左右,令彼將天下斷送。今已垂亡,正欲覆娘娘鈞旨,不期被楊戩等追襲,路遇娘娘聖駕,尚望娘娘救護,娘娘反將小畜縛去,見姜子牙發落,不是娘娘『出乎反乎』了?」

六、

同樣的道理,菩提祖師不讓孫悟空說出自己來,就是在保護孫悟空。只要孫悟空不說,其他人就不敢把他怎麼樣,一旦說了,後果很嚴重。

這玩意就跟核威懾一樣,不用的話,大家都相安無事。一旦有人用了,那對於自己來講,也絕對安全不了。

人家可能不把孫悟空怎麼樣,但是會找上菩提祖師的門,讓他給個說法,那老師父的臉面往哪裡放?

所以,只要孫悟空敢說出自己的師父是誰,都不用別人找上門,菩提祖師隔空就一巴掌扇過去,直接拍死孫悟空了。

這一點,孫悟空一點都不傻,他也很清楚的。自己之所以敢無法無天,又是鬧地府,又是闖龍宮,後來還大鬧蟠桃會,偷吃仙丹啥的。就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只要不說出師父是誰,其他人也會有所忌憚,不敢把自己怎麼樣。

就借勢來講,孫悟空可一點都不差,上了天,就把花果山的結拜兄弟們給忘了。當上齊天大聖,就只跟三清四御,五方五老等大神們來往了。

取經路上,面對小鼉龍時,孫悟空就說過好幾次類似這樣的話:

「兄弟,且饒他死罪罷,看敖順賢父子之情。」

可想而知,若這層關係不是出自西海龍王之口,而是出自小鼉龍之口。那性質就不一樣了,咋的,你舅舅是西海龍王,你就能吃我師父唐僧了?

你舅舅見了我,都得給我三分薄面呢,看我怎麼收拾你!

七、

由此,孫悟空對菩提祖師的不留戀,恰恰是他自保的手段。畢竟人家祖師都發過話了,不讓他再來找自己,孫悟空何必找那不自在呢?

這也是為什麼,他聽了菩提祖師趕他走的話後,小聲說了一句:

「決不敢提起師父一字,只說是我自家會的便罷。」

後來在平頂山一難,面對九尾狐時,孫悟空自己都說:

「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止拜了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兩界山師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

你看,這裡他就把菩提祖師給剔除了,或許,互不聯繫就是最好的報答。

除了菩提祖師,孫悟空還有一個師父是唐僧,西行路上也待在一起十多年時間。可是,為什麼每次被唐僧趕走後,孫悟空卻十分不舍,又多次想法返回呢?

唐僧確實教不了孫悟空什麼本領,不僅沒啥降妖除魔的本領,後期在佛經上的造詣也遠不如孫悟空,為什麼還能當師父呢?

說白了,就是因為他是觀音菩薩選定的取經人,而只有取經人可以救孫悟空。他能成為孫悟空的師父,完全是因為身份的不同,誰讓他是金蟬子轉世呢。

況且,孫悟空給唐僧當徒弟,本就是他對觀音菩薩的承諾:

「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東土大唐國尋一個取經的人來,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個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門,再修正果,如何?」

八、

因為有了這份承諾在裡面,也導致孫悟空三次離開唐僧,又三次回到其身邊。

第一次孫悟空離開唐僧,是因為遇到了六賊,因為沒有手軟,將其全部打死,讓唐僧發了火:

「今既入了沙門,若是還象當時行兇,一味傷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惡,忒惡!」

實際上,唐僧本意是教訓一下孫悟空,並沒有想趕他走。但是孫悟空受不了這氣,氣呼呼的走了,只不過走到半路,覺得自己好像做的不對,才去東海龍宮找龍王開解。

但是,經過東海龍王這麼一分析,他覺得自己還是有這份責任在裡面,還得保唐僧取經。這也是孫悟空為了唐僧,做的第一次改變,甚至於聽到唐僧說:

「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

他真就為了能念經,會行禮,去戴那個裝著緊箍兒的帽子……

孫悟空第二次離開唐僧,就完全怪自己不給師父面子了,其實唐僧面對白骨精的時候,雖然表現的比較熱情,但是並沒有忘記孫悟空的囑託,並不敢吃她的飯:

「我有徒弟摘果子去了,就來,我不敢吃。」

結果孫悟空回來,二話不說先把女子一棍子給打死了,回頭還諷刺唐僧:

「師父,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

若你是唐僧,面對徒弟這麼沒大沒小的諷刺自己,你會不生氣嗎?

九、

正有尿沒處撒呢,豬八戒就遞上尿壺了,說什麼這是猴哥的障眼法。就算唐僧明知豬八戒說的是假的,也會信以為真,不然,怎麼念緊箍咒兒治治這個沒大沒小的徒弟?

結果,孫悟空不去證明自己打死的是妖怪,要跟唐僧談感情:

「若不與你同上西天,顯得我知恩不報非君子,萬古千秋作罵名。」

唐僧出氣了,也就罷了,沒曾想,第二次,孫悟空又不顧自己反對,再次打死了白骨精。可是,這一次,孫悟空又不去證明自己打死的是妖怪,反而要挾唐僧:

「師父果若不要我,把那個《松箍兒咒》念一念,退下這個箍子,交付與你,套在別人頭上……」

這就是在難為唐僧了,唐僧也有氣沒處撒,也只能再次作罷!

可是,等孫悟空第三次又不聽自己的話將白骨精打死,他就真發飆了。唐僧也知道自己肉眼凡胎,但是若決策權掌握在孫悟空手上,那自己離挨騙就不遠了。

今天孫悟空可以繞過師父,直接打妖怪,明天他就會真打死凡人,冒充妖怪來忽悠師父,後天,他可能就敢打師父,反過來說師父是妖怪。

這才是唐僧糾結的點!

唐僧一向慈悲為懷,他覺得解決的方案有很多,不一定非得打死她,趕她走也是一條方案啊。孫悟空最該做的是提出幾條方案,來讓唐僧選,而不是自己先乾了,回頭讓唐僧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

十、

即使這樣,孫悟空也不解釋自己打死的確實是妖怪,還諷刺唐僧呢:

「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無人。」

換任何一個人,話趕話,到這裡時,也得說一句:

「這潑猴越發無禮!看起來,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凈就不是人?」

雖然孫悟空被趕走了,但他的心裡還是一直裝著唐僧的,面對豬八戒找上門來,他直言:

「我老孫身回水簾洞,心逐取經僧。那師父步步有難,處處該災,你趁早兒告誦我,免打!」

這說明,自己的責任還在那裡,相對於菩提祖師來講,自己是弱勢一方。可是,跟唐僧比起來,自己又成了強勢的一方,需要保護師父。

在離開花果山的時候,擔心唐僧嫌棄自己身上有妖精味,孫悟空還特意跳到東海里洗了個澡,才去救師父。

整個取經路上,每次遇到磨難,孫悟空都在心裡罵唐僧笨蛋。可是,每一次又都竭盡全力去救他,就是因為自己對觀音菩薩有承諾,身上有責任,不保他,將會被世人所不容:

「我保唐僧的這樁事,天上地下,都曉得孫悟空是唐僧的徒弟。」

等第三次被唐僧趕走後,孫悟空徹底絕望了,自己答應觀音菩薩的事,看來是沒戲了,委屈的大哭不止:

「行者望見菩薩,倒身下拜,止不住淚如泉湧,放聲大哭。」

也正是經歷了真假美猴王,唐僧的心病才除掉,才真正開始接受孫悟空,甚至倆人還經常在一起談論佛法。

以上便是孫悟空對菩提祖師不敢有感情,對唐僧卻戀戀不捨的原因所在,責任不同,結果就不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da41064e3792fef96565e443bd225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