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萬年前,印度與歐亞板塊之間的特提斯洋開始關閉,曾為滄海的青藏地區逐漸隆起為山,亞洲乃至更大範圍的地形地貌、氣候環境和生態系統隨之發生巨變。
藏北尼瑪盆地和倫坡拉盆地的丁青組中下段沉積中保存有豐富的魚類化石,如張氏春霖魚、西藏始攀鱸等。它們代表著在高原隆升之前,生活在低海拔溫暖地區、完全不同於現今高原魚類的晚漸新世區系。
此外,在丁青組地層中,還發現了超過50種與春霖魚、始攀鱸共生的植物化石,是目前已知西藏地區保存最好、多樣性最高的植物化石組合。其中的西藏似沙巴棕、西藏椿榆、倫坡拉欒樹、長梗似浮萍葉等指示,該植物組合生長於海拔相當低的熱帶或亞熱帶森林地區。
目光從漸新世移向中新世——在倫坡拉盆地早中新世地層中,以春霖魚和始攀鱸為代表的熱帶魚類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原始的裂腹魚類大頭近裂腹魚。高原繼續隆升,在上新世達到現代高度和整體規模,具一列咽喉齒的高度特化的裂腹魚隨之出現。
在倫坡拉盆地丁青組早中新世段地層中,人們發現了近無角犀化石。這說明在這一時期,青藏高原地區已經脫離熱帶和亞熱帶環境,轉為與溫帶氣候一致的溫涼環境,並在上新世孕育了寒冷適應性的哺乳動物。
植物方面,早中新世的植被中北溫帶落葉闊葉樹種占優勢地位,針葉樹種居次要地位,草本植物開始進一步發展,同樣反映了氣候背景由熱帶、亞熱帶類型向溫帶類型的轉變。
上述地質證據顯示,漸新世/中新世之交是青藏高原構造演化的關鍵時期。高原中部在早中新世隆升到接近3000米高度,由此產生的降溫效應使該區域的陸地生態系統脫離了熱帶、亞熱帶環境,逐漸轉變為具有溫帶特徵的動植物組合,並且開始出現今天高原生物類型的早期代表,如原始的裂腹魚類。綜合考慮青藏高原的隆升進程和全球氣候變化,可知二者的疊加作用導致了高原內部氣候的階段性變化,進而促成了陸地生態系統由溫暖甚至炎熱向溫涼的轉變。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