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一18歲少年長期出現手抖、僵硬等症狀,前段時間更是出現嚴重的大抽搐。一直以為是得了腦腫瘤,實則是一條8.5厘米的寄生蟲在大腦里遊走。而這條蟲子可能是他「喝」進去的。近日,廣州醫院為他「抓蟲」,助他度過生命危險。
醫生揪出腦病少年不良習慣
王誠(化名)就讀於廣西某職高。今年1月,他突然在課堂上失去控制,身體痙攣,跌倒在地,並伴有口吐白沫,約一分鐘才恢復平靜。「當時臉和身上都碰傷了。」王誠回憶道。
儘管這是王誠第一次出現「羊癲瘋」發作,但早在2020年,他就注意到右手出現輕微顫抖,手指也變得僵硬,握筆寫字受到了影響。在當地醫院,醫生懷疑王誠的大腦可能長了腫瘤。然而,由於潛在的手術風險太高,可能導致癱瘓,因此王誠沒有手術。
今年3月,王誠又經歷了一次類似的「羊癲瘋」發作。為尋求進一步診療,他來到廣東三九腦科醫院。
該院副院長林濤接診後,發現患者的頭部CT檢查結果有鈣化點,MRI影像檢查顯示為典型的腦白質變性、水腫及腦萎縮,MRI增強可見「隧道征」和「串珠征」。
詢問患者的生活習慣時,林濤了解到患者有飲用生水的習慣,不僅在打籃球後直接喝自來水,小時候也常喝生井水。進一步檢查顯示患者裂頭蚴IgG抗體陽性。這讓林濤高度懷疑是裂頭蚴感染。
手術「抓捕」一條寄生蟲
該院神經外二科副主任劉妲及張旭標副主任醫師反覆對比患者在4月及5月的影像資料,分析蟲體的運動軌跡,最終確定蟲體位於左側枕葉非功能區。
5月15日,神經外二科團隊為患者實施裂頭蚴抓取術及肉芽腫切除術。「術中採取導航引導,在『蟲窩』(肉芽腫)中發現一條白色麵條狀的活蟲在蠕動,順利『抓捕』到一條長約8.5cm的裂頭蚴。」張旭標介紹道。
林濤介紹,腦裂頭蚴病是由曼氏迭宮絛蟲的幼蟲寄生於腦部引起的疾病,在我國南方多見。裂頭蚴的感染常與衛生或飲食習慣有關,一是在皮膚或黏膜貼敷生蛙或蛇皮肉;二是食入含裂頭蚴的生蛙、生蛇等;三是飲用被原尾蚴感染的生水。
「可能是患者長期飲用生水所致。」劉妲解析,寄生蟲及蟲卵進入人體後,可以通過血液到達大腦,在腦組織內遊走並長期存活,常導致癲癇發作等臨床症狀。「明確蟲體位置及運動軌跡,及時『捉蟲』十分必要。」
張旭標醫生從患者顱內「捕獲」一條8.5厘米的裂頭蚴。
這3種常見食物不要生吃
1.淡水魚蝦
魚肉去骨,切成薄片,蘸芥末生吃,味道鮮美,然而,這道美食卻很可能攜帶一種叫做 肝吸蟲的寄生蟲。
肝吸蟲主要寄生在淡水魚蝦中,如果食用了未經過充分烹飪的淡水魚蝦,就可能導致肝吸蟲感染。
肝吸蟲主要寄生於人體肝膽管內,會損壞人體肝臟,患者會經常感到肝部疼痛、腹脹,並伴有腹部不適,檢查時可查出肝功能異常。
而且,用酒腌制,蘸芥末、醋或醬油,都不能殺死寄生蟲,把河鮮、海鮮完全做熟,才是殺死寄生蟲最有效的方法。
2.牛肉、雞蛋
有些人喜歡吃生牛肉蘸生雞蛋,認為這樣口感更鮮美。
然而,無論食用生牛肉還是生雞蛋,都可能感染一種叫做 弓形蟲的寄生蟲。
弓形蟲侵入人體後,經局部淋巴結或直接進入血液循環。患者可能會出現淋巴結腫痛,常見於頜下、頸後淋巴結。
如果弓形蟲侵入人腦,可能引起腦炎、腦膜炎、癲癇、精神異常等。而弓形蟲眼病也較常見,會有視力突然下降等表現。
此外,如果孕婦感染了弓形蟲,或影響胎兒的發育,可能引起流產、早產、致畸甚至是死胎。
3.馬蹄
馬蹄,又稱荸薺,它清甜可口,很多廣東人從小吃到大,甚至有人當水果來吃。不過,馬蹄不宜生吃,因為生馬蹄上可能存在 布氏薑片吸蟲的卵或幼蟲。
薑片蟲是水裡的一種常見的寄生蟲。人如果誤食薑片蟲,會寄生在十二指腸內,導致薑片蟲病,可造成腸道潰瘍、腹瀉或面部浮腫等。
所以,建議大家在吃馬蹄之前,一定要將其洗凈並削皮,確保徹底煮熟後再食用。
除了荸薺,生吃蓮藕、茭白、水芹、菱角等也可能感染寄生蟲。
來源:新快報記者 李斯璐 通訊員 張小美、健康中國
編輯:陳玉婷
校對:王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