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16年後,《甄嬛傳》還能再狂賺1個億?網友:質量是王道

2022-04-27     美人豐盛

原標題:播出16年後,《甄嬛傳》還能再狂賺1個億?網友:質量是王道

「《甄嬛傳》與播出平台的版權合約從2011年開始、2017年到期,在2018年-2027年又與播出平台簽訂了十年合約,另外還有電視台及其他平台上的收益,平均每年仍能帶來一千多萬的收益。」

聽到《甄嬛傳》的出品方之一「花兒影視」敦勇如是說,網友炸了!

據說當年版權方已經賺了6億……

而敦勇這麼一算帳,也就是說,到2027年,《甄嬛傳》播出的第16年(2011年播出),版權方還能再狂賺一個多億?(2018-2027年的10年間,平均每年1000萬)

6萬人點贊說:「《甄嬛傳》真是保了平台一生的榮華富貴啊!」3.8萬人點贊說:「所以勸各大影視製作方,質量才是王道。」

估計現在各版權方、出品方都在看著「花兒影視」流口水——

人家雖然是「精品小作坊」,但賺起錢來「套路」真深啊!

回顧《甄嬛傳》的發行:樂視網2000萬買下,其它平台嫌貴不願播

2006年的一天,鄭曉龍的妻子王小平迷上了一本網絡小說《甄嬛傳》,因為太過驚艷,她推薦給了丈夫,讓她改編成劇。

「我不拍宮斗劇!」鄭曉龍拒絕多次無果後,不得不接受王小平的安利,開始閱讀小說。

幾個月後,鄭曉龍就把作者流瀲紫約了出來,和時任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發行部主任曹平一起,購買了《甄嬛傳》的小說版權和改編權。

由曹平擔任總製片人、鄭曉龍擔任導演、王小平和流瀲紫共同做編劇,並引入包括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有限公司、東陽市花兒影視有限公司在內4家公司的8000萬投資,於2010年正式開拍。

2011年11月17日,《甄嬛傳》正式上映,第一輪播出的是安徽衛視、東方衛視,他們各花了7000萬人民幣買出了首輪播出權。

接著是樂視網,他們用2000萬買到了《甄嬛傳》視頻網站獨播權,和5年版權。

這三個平台的眼光,讓他們大賺特賺——

2012年5月,《甄嬛傳》播出半年,《東方早報》發布了一篇文章《甄嬛傳大火,他們都賺到了》。

文中提到,原本樂視網是打算和多家視頻網站分銷的,但是很多視頻網站都嫌價格太貴,拒絕了他。所以樂視「被迫」大劇獨播,只分了兩家網站。

結果,僅僅半年,《甄嬛傳》就給樂視網帶來20億流量和5000萬利潤。

版權方賺得就更多,2011年《甄嬛傳》的電視台和網絡版權費尚不足100萬每集,加上8000萬的投資……據說賺到了投資額7.5倍。

次年,花兒影視和樂視簽下了「對賭協議」,並被全資收購。

雖然,最後樂視這個玩虛的資本並未給花兒影視帶來騰飛,但當年讓樂視看上「花兒」的頭部劇《甄嬛傳》,卻一直在給「花兒」招財。

「花兒」的「神仙套路」:在資本和行業市場裡都「巨堅定」

中國第一部電視劇叫《一口菜餅子》,出品於1958年,它是在中央電視台的演播室內直播的。

此後,電視劇出品開始如火如荼,到了2010年,已經出現了以電視劇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

拿排名靠前的華策影視和檸檬影業來說:華策影視年出品精品影視劇超1000集,影視劇產量全球第一。

而自稱是「網際網路頭部國劇廠牌」檸萌影業,出品過《小別離》《擇天記》《三十而已》《小敏家》等多部耳熟能詳的爆款國民大劇,3年半快入54億元。

和他們比起來,「花兒影視」算是「精品小作坊」。

作坊雖小,但……這不影響人家有志氣。

2010年-2011年拍攝《甄嬛傳》期間,電視劇的市場行價平均漲了6倍,但敦勇沒對樂視反悔,繼續原價售出,一直堅持到《甄嬛傳》成為樂視的「頭部內容」。

再回頭看「花兒」出品的電視劇,基本全部是「高質量王道劇」:《金婚》《幸福像花兒一樣》《紅高粱》《產科醫生》《羋月傳》,差不多每部劇都是劇王。

能做「劇王」的,版權都不便宜、演員肯定也都是大牌。但花兒堅持高成本做「同時段頂級劇」。

並且,他和正午陽光一樣的想法,堅決不把「大頭兒」的製作費用給演員做「天價片酬」。

有意思的是,並不會有演員拒演,反而會有人因為「花兒」的製作好,在自己的市場價上打個折。

而且,花兒對作家、編劇的版權費是捨得給的:就不說「諾獎獲得者」莫言了(《紅高粱》)或流瀲紫了(《甄嬛傳》),《金婚》《產科醫生》的版權費,也都是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

敦勇選劇,也很重視作者的價值觀、看人性光芒:

「首先看有沒有好的價值觀,價值觀偏離軌道的我們在前期就會篩出去;第二就是看有沒有好的人物和故事。影視作品做久了你會發現,作品最後往往留下的是人本身。甄嬛、九兒、羋月,不都是如此嗎?」

那會兒天價片酬鬧得很兇,但敦勇卻對演員也樂觀:

「行業沒有人們想像得糟糕,只是我們都希望忠於創作的人,多一些,再多一些。」

如果說於正被同行視為「投機者」,那敦勇基本被同行視為「手藝人」。

像敦勇這樣的人能「中獎」《甄嬛傳》這麼一個「現象級長尾盈利劇」,並不是偶然。#甄嬛傳每年播出收益仍有上千萬#

所以說,誠信是企業的基石,別不信

《甄嬛傳》告訴平台的「選劇王道」

雖然這麼多年,不知道多少觀眾被魔性地「甄化了」;

雖然編劇方、版權方、出品方沒少在「甄嬛迷」們身上「撈錢」……甚至時隔11年的今天還在「撈」。

但有一說一,觀眾們還是希望能多看到像《甄嬛傳》這樣的「高質量王道劇」!

畢竟電視劇雖然是「工業化產物」,但其核心卻是人們的「美好生活」所需的「精神內核」,精神層面的東西,糊弄不得。

而要想在一堆堆的「工業化產物」找到「藝術品,那就真的需要行業里有一些像「花兒影視」和「正午陽光」這樣,會選劇、會好好拍劇的「手藝人」。

首先,它不要只有「話題性」、不要只有「好數據」,也不要太多仿品、速成品。

只要什麼類型火了,就開始用「人工轉基因」生產各種「仿品」「速成品」,這種套路太愚蠢了!

《甄嬛傳》大賣以後,仿品數不勝數,但都是東施效顰,自然也不可能成為經典。

其次,出品方要有底線、有原則、有價值觀,在真正的「長尾盈利劇」到來前做好準備。

敦勇的底線,應該是個「標準線」。買劇的改編方或版權方,不能都把自己當「製片人」,只想著「大火」「大爆」。

一個網站也要有內容管理中心和廣告中心呢:有人負責內容,有人負責效益。

追求「效益」「投資回報率」的,就應該是總經理和投資方而已,編劇、導演甚至版權方,一定要以「質量為王」、「忠於創作」。

用自己的藝術欣賞能力幫觀眾選好作品、改編好作品,守得住底線,耐得住寂寞,對得起觀眾和行業,才是「王道」。

只有這樣,你才有機會像敦勇一樣,找到《甄嬛傳》這樣的「滄海遺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d3a17c94ead8c96924d6005ba7e2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