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問題,真得是萬病之源嗎?消化科醫生終於說出了真相

2024-10-19     醫學原創故事會

你了解自己的腸道嗎?腸道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它不僅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腸道又分為小腸和小腸,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及迴腸,它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大腸則包括結腸和直腸,它的主要作用是進一步分解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最後經肛門排出體外。

腸道的功能看似簡單,但如果我們用數據來詮釋,你就能發現,原來,我們的腸道竟是如此不簡單。

腸道里分布著8-10億個神經元,相當於整個脊髓內所含的神經元總數,所以腸道又被稱為人體第二個大腦,也稱腹腦。

腸道是最重要的食物加工場所,食物當中97.5%的營養物質是由腸道吸收的。

腸道平均要處理65噸食物,相當於12頭大象的重量,與此同時,腸道還要處理大量的代謝廢物,80%以上的毒素,由腸道排出體外。

腸道很長,表面積也最大,這裡不僅有細菌,還聚集了豐富的免疫細胞,人體70%-80%的免疫細胞都聚集在腸道內,它們負責抵禦外來的致病微生物。

對健康而言,腸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數人對於腸道健康的認識都是,如果腸道不好,就會出現便秘或腹瀉,但是隨著嚴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腸道健康一旦出現異常,不僅會引起腸道疾病,還會引起腸道以外的全身性疾病,像肥胖、2型糖尿病、肝病、動脈硬化等,都與腸道疾病有關。

正因如此,在醫學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萬病之源,始於腸道。

腸道問題,歸根結底是腸道菌群失衡

早在2400年前,西方醫學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就曾指出,所有疾病都從腸道開始,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這背後真正的原因,其實是腸道菌群失衡。

我們的腸道與其他器官不同,這裡棲息著成千上萬的細菌,菌群在此建立了微生態王國,菌群的平衡會讓腸道內環境更加穩定,但是一旦菌群失衡呢,看不見的另一個世界裡,不同的細菌與細菌之間進行著激烈的鬥爭,有害菌的勢力不斷壯大,益生菌節節潰敗,已經無力在控制整個王國,當有害菌成為王國新主宰的時候,內環境會逐漸變得千瘡百孔,無論是營養吸收的能力、處理代謝廢物的能力還是免疫能力,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腸道這個時候,已經出現了大問題。

像大家所熟知的腸易激綜合徵、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腸癌等等,其實都與腸道菌群的失衡,腸道內環境的改變有關。

腸道菌群失衡與肥胖

科學家最開始研究菌群和肥胖之間的關係,是從小鼠身上開始的,早在2013年,世界著名腸道菌群研究專家、美國科學院、醫學院雙料院士、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傑弗里·戈登(Jeffrey I. Gordon)教授課題組就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雙胞胎姊妹一胖一瘦,將她們各自的腸道菌群分別移植給大小和體重相同的小白鼠,同時給小白鼠喂同樣的食物(低脂肪、高膳食纖維),結果接受胖丫頭腸道菌群的小白鼠變成了胖老鼠,而接受瘦丫頭腸道菌群的小白鼠還是原來的樣子,由此推斷,腸道菌群影響了胖瘦。」

腸道菌群構成了腸黏膜的生物防禦屏障,如果腸道菌群失衡,就意味著生物防禦屏障已經遭到了破壞,一旦屏障出現漏洞,就會導致腸黏膜通透性增加,很多人把這種情況視作「腸漏」,「腸漏」讓一些有毒的分子可以穿過腸黏膜屏障跑到血液里,進而引起脂多糖增多,脂多糖是一種內毒素,很容易誘發亞臨床炎症。亞臨床炎症的持續存在,就會導致能量代謝異常,這是形成肥胖的重要機制。

腸道菌群的失衡會導致腸道內的短鏈脂肪酸減少,短鏈脂肪酸對於人體而言至關重要,短鏈脂肪酸主要來源於結腸中厭氧細菌對腸道內纖維和不可消化糖的發酵,短鏈脂肪酸參與調節食慾與能量穩態,短鏈脂肪酸產生的越多,越有助於改善和預防肥胖,短鏈脂肪酸產生的越少,越容易出現肥胖。

對於肥胖者而言,特別容易出現胰島素抵抗,出現糖尿病的風險也更高。

腸道菌群失衡與肝病

說到肝臟,很多人會首先想到,肝臟主要是用來解酒的,雖然肝臟能解酒,但是肝臟卻不是為解酒而生的器官,大多數時候肝臟發揮的是解毒功能。

那麼,腸道與肝臟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繫呢?腸道是人體最長的消化管,營養物質的吸收幾乎都是在腸道里進行的,肝臟分泌的膽汁流入腸道,為消化和吸收脂肪提供幫助,為了報答肝臟的恩賜,腸道將大量的營養提供給肝臟,從解剖來看,肝臟從腸道通過門靜脈獲得70%的血液供應,正是豐富的血供,讓腸道吸收的營養物質得以源源不斷地運輸到肝臟。

一旦腸道菌群失衡,很容易導致小腸細菌過度生長,過度生長的細菌會產生大量的有毒物質,我們把這些有毒物質稱為內毒素,內毒素能夠突破小腸黏膜的防線,當然也可以通過腸道血管抵達肝臟,並在肝臟里激活肝臟庫普弗細胞,進一步釋放TNF-α(腫瘤壞死因子)等炎症因子,這些炎症因子能夠引起肝臟纖維化及脂質過氧化,從而導致脂肪肝的發生。

也有很多人會說,不就是點脂肪肝嗎,有什麼大問題?

對,短時間內脂肪肝也許不會有太大的危害,可如果腸道菌群失衡得不到改善,腸道的內環境長期紊亂,源源不斷的毒素被運送到肝臟,即便肝臟的再生能力很強,但面對源源不斷的毒素,它也會不堪重負、疲憊不堪,時間長了,還會進一步發展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腸道菌群失衡與動脈硬化

如果腸道菌群平衡,腸道里產生的有益物質更多,不僅有利於腸道健康,也有利於肝臟的健康,可是腸道菌群失衡之後,腸道就像一個生病的老人一樣,不僅腸道功能會明顯下降,腸道產生的毒素也會更多。

在腸道產生的毒素里,有兩種物質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就是吲哚和苯酚,有研究發現,吲哚和苯酚對血管的影響與尼古丁的危害無異。

尼古丁是香煙燃燒的時候釋放的一種有害物質,尼古丁不僅讓人上癮,還是誘發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所以長期吸煙者,更易出現心腦血管疾病。

當腸道產生大量的吲哚和苯酚後,這些有毒物質被腸道吸收進入血管,有毒物質像尼古丁一樣不斷刺激血管,損傷血管,時間長了,就會誘發動脈硬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d20e0353493df3279c25c7b8c2476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