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率不如《狂飆》,對非原著黨不友好,《三體》的改編成功嗎?

2023-01-20     閒人電影

原標題:收視率不如《狂飆》,對非原著黨不友好,《三體》的改編成功嗎?

《三體》是把雙刃劍。

改編好了,大家不會吝惜誇讚,改編壞了,也就別怪觀眾手下不留情,那麼劇版《三體》究竟是好是壞?

劇版前五集基本遵循原著,到了第六集改編力度比較大。

原著中開頭葉文潔的往事被提到了這裡,講述人也變成了史強,具體事件成了口述。

對那段歷史的慘痛與驚悚,導演並沒有直接呈現葉哲泰被小將們批鬥。

而是保留了原著中點題的台詞,「任何飛揚的思想,都會怦然墜地,現實的引力太沉重了」。

再加葉文潔絕望的眼淚和喊叫,運用比興的手法,便足以讓觀眾體會到當年的情形以及對葉文潔的影響。

這種改編極具合理性,既可以滿足原著粉的期待,又照顧到了非原著黨,同時又與前面幾集葉文潔閃回的回憶形成呼應。

讓非原著黨在只能看懂眾多物理學家因物理學不存在了選擇極端做法,以及汪淼對農場主真相的查尋,這兩條刑偵線之外,對葉文潔的故事感興趣。‍‍‍‍

這種之前放出只有原著粉能看懂的引子,但主線以刑偵為主。

後續再通過刑偵線引出《三體》真正的主角葉文潔這條線的文本設計,可見導演跟編劇的用心。

不僅僅只考慮原著粉的感受,也能夠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非原著粉逐漸看懂《三體》,進而讓《三體》接地氣,原著粉看科幻,非原著粉看刑偵,一石二鳥。‍‍‍‍‍‍‍‍

此外,在第六集中還隱藏了三體世界的細節。

如史強辦公室的壁畫是后羿射日,但天空中並不是十個太陽,而是三個,暗指三體世界派艦隊進攻地球的原因,因三日凌空,無法維持恆紀元。

還有一處是沙瑞山解釋宇宙閃爍若是人為該怎麼做。

其實是指代三體人對微觀世界十一維的研究技術,他們對人類所做的所有違背物理學的現象和行為,都是對質子進行二維展開結果。

這種草蛇灰線,也許非原著粉不知其深意,但是對原著粉來說,《三體》有那味兒了。

第六集因為涉及到了葉文潔的背景故事,不論是敘事手法,還是劇情發展都與原著有較大的出入。

第七集中,劇版《三體》又基本回到了前五集的邏輯,遵循小說,台詞、內容不差一分一毫,只是從汪淼一個人進入變成了史強陪同。

這種改編對《三體》的整體觀感影響不大。

史強與之一起玩遊戲,是為了突出三體世界殘酷的生存法則,類似於NPC,完成任務後便退出遊戲,遊戲中依舊是汪淼一個人來逐步認識三體。

遊戲中還出現了史強不停找汪淼,汪淼為救史強不顧一切的橋段。

這樣做可以豐富史強和汪淼這兩個角色的厚度,彌補劉慈欣在小說中沒有具體描寫的他們之間惺惺相惜的英雄情,也與第五集中汪淼的轉變相呼應。

史強將汪淼的手機備註由「汪淼納米慫」改成了「汪淼」。

預示著汪淼可以直面自己內心的恐懼,正視農場主的魔術,成了一個與史強一樣還對科學抱有信心的活著的人。

正因為這種變化才讓汪淼在三體遊戲中充滿勇氣,面對弱肉強食的黑暗法則時可以無所畏懼並保持頭腦清醒,沉著冷靜。‍

這兩處都是導演對《三體》進行的合理化改編。

一改原著中汪淼比較單薄的人物形象,更像一個可以臥底科學邊界,幫助史強挖出幕後的ETO,實施古箏計劃的主角。

而非為劇情服務的工具人,史強也在汪淼的映襯下變得更具人性,有了小說中不具備的可愛與耍寶。‍‍‍‍‍‍‍‍‍‍‍‍‍‍‍‍‍‍‍‍‍‍‍‍‍‍‍‍

除了角色更加立體外,第七集也是檢驗劇版《三體》能否成功的敲門磚。‍‍‍

故事上,劇版沒有胡編亂造,加一些自以為是的臆想,而是跟著原著走,因此劇情不會太突兀,剩下的就是《三體1》中的特效可以不可以還原小說中的恢弘氣勢。‍‍‍‍‍‍‍‍‍

《三體1》中有三個地方需要大的特效。

三體遊戲,三體世界及質子研究的展現,還有古箏計劃。

根據第七集來看,CG特效整體而言在水準之上,比那些忽悠觀眾的五毛特效強多了。

三體遊戲的全景地圖,紂王宮殿,單擺、脫水等的還原度還算比較高,足以叫人看得下去。‍‍‍‍

只是第七集的內容依舊對非原著黨不太友好,從刑偵突然跳到遊戲,普通觀眾難免會有一時的不適應。

這也是《三體》的收視率沒有《狂飆》高的主因,故事不夠大眾化,有一定的觀劇門檻,《狂飆》則是通俗易懂,不需動腦。

跟《亮劍》和《我的團長我的團》一樣,都是好劇。

但在傳播度上因前者有趣熱鬧,後者需要太多思考而出現差異,這是觀眾看劇目的不同所造成的結果。

大部分人看劇就是為了消遣放鬆,圖一樂子,如果看部劇還要不停的動腦思考,顯然與初衷背道而馳,《三體》便是如此。

若是沒有看過原著,就會有看著不痛快,也不過癮。

甚至不少段落還讓人云里霧裡,摸不著頭腦的現象,一部分觀眾也就被拒之門外。

但《三體》這種循序漸進的劇必須存在,因為國產劇不能都是沒有思考的快餐,如文藝片和商業片相輔相成一般。

第八集解釋了兩個問題,但也有一個擔憂。

問題一是楊蓉飾演的慕星,這是個杜撰的角色到底有何作用?

根據劇情來看,慕星極有可能是原著中對三體無比忠誠,試圖與史強他們同歸於盡來保全ETO和葉文潔的女孩。

在小說中,這個女孩沒有名字。

但她的做法與執劍人用黑暗森林法則打擊三體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都是弱勢方用以命換命的方式威懾強勢方,屬於《三體》中可以深挖的角色,可劉慈欣只是一筆帶過。

在劇中,如果慕星真的是她,那麼觀眾就可以通過她了解ETO對他人的潛移默化。

如何讓一個一心尋求真相的媒體人轉變為對主過於迷信的信徒,源於潘寒對她的引導,讓她的思想慢慢轉變,最終變成主所期望的那樣。

對慕星這個角色的增加,應該是導演為了照顧非原著黨。

他們與慕星一樣,對科學邊界、三體世界了解不深,不能像原著粉那樣對故事有清晰的認知,但有了慕星就有了一個第三者視角,解決觀眾的疑慮。

問題二是為什麼物理學不存在了,許多科學家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他們對物理的研究都基於牛頓、愛因斯坦等人的發現,在一個領域窮盡一生,視物理為終身的夢想,並為之奮鬥。

可突然有一天,他們發現所有物理規律都不適用了。

牛頓、愛因斯坦的定律都是悖論,自己耗費時間精力所做的事都是徒勞,他們的三觀就會崩塌,從而走向極端。

還有物理學不存在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火雞,被另一個高等文明隨意支配。

不管怎麼研究都在掌控之下,所有的一切都是主的安排,心理變化就成了恐慌、虛無、絕望,直至自我毀滅。

擔憂則是劇版《三體》的主線故事過於偏向刑偵,而非原著中的地球往事。

若是後續能調整過來還好,如果還是延續這樣的模式,在主題上就會失色不少,希望《三體》不要犯自以為是的毛病,好好的按原著拍也能賺得盆滿缽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cbab93d36f0f2f71252523783fc59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