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超散文丨「阿斗」老鍾

2023-11-20     真言貞語

原標題:牛永超散文丨「阿斗」老鍾

「阿斗」老鍾

文/牛永超

老鍾並不姓鍾,剛進入知天命的年齡,他名字裡帶個「鍾」字,從小就被村人喚作「老鍾」。至於為什麼,我想大概跟他的輩分高又年齡小有關。

我們村只有一個牛姓,有著共同的先祖。老鍾家族的人丁不旺,但輩分很高。按說他比我爺爺還高一輩。不過,小時候我們從來不按輩分叫他,而是直呼其名。

老鍾比我大三歲,我倆曾是小學同學。他自己不愛學習,父母也從不督促他學習,因而小學一到三年級他年年留級。他在三年級留級時,我們就在一個班了。他在我們同學中年齡最大,個頭也是最高的。

我們的語文老師曾被老鍾氣哭過。她是我鄰家的姑姑,剛高中畢業,到學校任代課教師。記得一天下午,老師正在上課,老鍾趴在課桌上呼呼大睡。老師一邊領著大家讀書,一邊走到老鐘的座位旁,用手裡的一根細木棍朝他的桌子上猛敲了一下。

老鍾頓時被驚醒了。他從座位上跳了起來,揉著惺忪的眼睛。當看到老師手裡拿著木棍時,他立刻做出一副自衛狀:雙目圓睜,右拳緊握,衝著老師大吼一聲:「你敢打你爺?!」

老師一下子陷入尷尬之中:老鍾幾乎和她一般高,甚至長得比她還壯。她剛把教鞭舉起來,老鍾一把從她手裡奪過去,折成兩截,扔在地上。於是,班裡其他的調皮男生就跟著起鬨。老師氣得哭著跑出了教室,課堂變得混亂不堪。

後來,老鐘被叫了家長。聽說他母親在校長的辦公室里說了一大堆好話,又跟我們老師賠了禮,這事兒就算過去了。那以後,語文老師再也沒管過他。四年級上了一遍後,學校又讓他留級,老鍾就徹底退學了。

老鐘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妹妹,是家裡的獨子。他母親極其疼愛他,家裡地里的大小活他都很少參與。時間久了,他就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我和他妹妹小景年齡相仿,小時候到他家裡玩,看到小景被他像丫鬟一樣地支使。

老鐘的父親曾是一名空軍地勤戰士。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部隊里鬧運動,他父親因為膽小,不經組織批准就擅自離隊回家了。土地分產到戶後,因為家裡孩子多,兩口子不擅侍弄莊稼,他家的經濟狀況一直較差。政府念及他父親過去的身份,就出資扶持他們,讓他家做起了賣醬油醋的小買賣,這才勉強維持一家人的日常開支。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散裝的醬油醋有需求的人越來越少,老鍾家的生意也做不下去了。老鐘的兩個姐姐出嫁後,時不時地接濟娘家,日子總算過得去。

我上高中時,突然聽家裡人說「老鍾丟了!」他當時已有二十歲,去縣城趕集,兩天了還沒回來。那麼大的人,怎麼能說丟就丟了呢?於是,大家都幫著找。不光在我們當地的電視台登了尋人啟事,方圓一二十里的村莊,凡是鄰著大路的牆上和電線桿上,都貼滿了尋找老鐘的告示。

他父親像瘋了一樣,只要一聽說哪兒有老鐘的消息,就急忙跑去看個究竟,根本無心幹活。他母親更是天天在家以淚洗面,悲悲戚戚。

大約半年以後,老鍾自己回來了。村裡人見到他,幾乎難以辨認。他看上去更像一個流浪漢:渾身的衣服破破爛爛,臉上有不少灰道子;頭髮很長,亂蓬蓬地像稻草一樣;兩隻手黢黑,大腳趾也從鞋子裡鑽了出來。

村民從老鍾斷斷續續的講述中得知,他被人騙到山西的黑煤窯里當了苦力。他每天幹活的時間很長,人家不給工錢,也不給吃飽飯。他一直想逃跑,但被盯得緊。這次多虧一個河南老鄉去拉煤,他躲在煤車裡逃了回來。老鄉到地方以後,他就根據記憶沿路乞討找回了家。自那以後,老鐘的母親感覺兒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對他更是百依百順。

我讀大學時,老鍾成家了。媳婦儘管長得不算漂亮,但人能幹,也有力氣,屬於居家過日子的那種。結婚頭幾年,老鍾很聽媳婦的話,到外面打工養家。兩個孩子相繼出生後,他慢慢就懈怠了,不願再下苦力,天天遊手好閒。他父親因病去世後,家裡背了債務,母親整日催著他出去幹活。他聽了很不耐煩,嫌母親嘮叨,娘倆沒少拌嘴。

儘管老鐘不正干,卻養了一雙好兒女。兩個孩子都對奶奶很孝順,對於父親對待奶奶的態度很不滿。老鐘的兒子讀高三時,一次周末回家,正碰上老鍾和母親吵架,兒子就說了老鍾幾句,氣得老鍾劈手打了他一個耳光。誰知那孩子想不開,竟悄悄地買來安眠藥,試圖一走了之。幸虧被發現得及時,醫生挽救了他的性命。老鍾為此後悔不迭,對待家人的態度也有所改變。

2013年,老鐘的兒子以高出一本線近六十分的成績被大學錄取。兒子考上大學,老鍾自然高興。可看到錄取通知書上的高額學費,他一下子犯了愁:別說是自己沒有,朝親戚們借錢只怕也沒人願意給他。他媳婦哭著找到娘家兄弟,孩子的舅舅聽說後,一個人包攬了全部的費用。這下老鍾如釋重負,又開始了無憂無慮的生活。

我們村被拆遷後,上邊給各家賠了房款和地款。地沒了,人們不能坐吃山空。年輕人上完學都到外面打工了,在家的中年人也想著辦法多掙個錢。唯有老鍾,天天在村裡遊蕩,東家坐坐,西家轉轉,或者圍坐在村口看人打牌,聽人閒噴。村裡的老人看他一天無所事事,都勸他「年紀輕輕的,出去找點兒事干」,可他根本聽不進去。時間一長,也就沒人再勸了。

現在,老鐘的母親和媳婦都拿他沒辦法,乾脆聽之任之。因為小女兒也在上學,他媳婦倒是天天出去打工。有時他跟媳婦要錢買煙,她就對他大聲呵斥,他卻無所謂。實在沒煙抽,他就覥著臉跟人要煙。村裡人看不慣他,不少人私下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

今年暑假回老家,我在街上碰見老鍾,他主動與我打招呼。五十剛出頭的人,看上去像個小老頭。聽母親說,老鍾大概認為我父親對他沒有嫌棄之意,有時就去我家閒聊。聽說他孩子上學是舅舅在供,父親曾規勸他「作為一家之主,要會打算,趁年輕出去多掙個錢。」他聽後「嘿嘿」一笑,說了句「餓不死」,還說別人那樣「活得太累」。

或許,在老鍾看來,自己的活法更輕鬆吧。

(寫於2017年10月18日)

【作者簡介】牛永超,女,河南新鄭人,河南林業職業學院副教授。執教20餘年,主攻經濟管理和市場營銷專業的教育教學研究,偶爾舞文弄墨,在文字中找尋溫暖,在碼字中修身養性,讓心在文字的開合中變得清澈、透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c953e7f57066d74995a2eff59205a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