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的錢袋子,裝著中國城市經濟沉浮

2023-07-11     正解局

原標題:共和國的錢袋子,裝著中國城市經濟沉浮

#城市觀察#

#產業觀察#

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正解局出品

錢是辦事的基礎,沒錢,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對政府來說,也是一樣。

1993年,當時中央財政占全國財政比重一度下降到22%,國庫告急!

中央財政收入比重趨勢圖

在當年的全國財政會議上,有領導就警告:照這個趨勢下去,2000年中央財政就要垮台!

於是,分稅制改革啟動。

朱同志親率一個「談判團」先後到13個省,和各個地方談錢。

但現實情況是,分稅制改革涉及地方利益,阻力很大。

剛開始進行得都很順利,但到了廣東,卻遇到了「硬茬」。

在包干制下過得很舒服的廣東省明確表示不同意。

最後還是朱同志主談,並答應廣東以1993年為基年的要求,才談下來。

不是廣東人心中沒有大局觀,實在是因為當時的廣東身負重擔,最重要的是,廣東當時也是想儘量爭取一些對地方發展有利的政策。

畢竟,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對一個城市命運的影響深遠。

分稅改革和稅制改革的邏輯

財政,是一個國家,也是一個區域經濟的縮影。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40多年前改革開放和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中國地方財政已發生過多次洗牌。

每一次洗牌的背後,都是各個城市一次命運的沉浮。

這兩年,地方財政收入方面,上海一直排在廣東之後。

2022年,上海地方財政收入7608.19億元,廣東則為13279.73億元。

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情況

單看這一年的數據,上海的地方財政收入還不到廣東的60%。

但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尤其是1959-1991年這三十多年間,上海的地方財政收入可是無人能及的。

最有標誌性的年份,就數1960年了,那一年上海財政收入達121.1億元,而那一年,全國財政收入才572.29億元,廣東是19.51億元,只達到上海的零頭。

上海不僅是廣東的6倍,更是憑一己之力,占到了全國的1/5還多。

上海在財政收入方面的領先並不是偶然。

上海除了有政策基礎——1958年,原來屬於中央各部管理的企業陸續下放給了上海,還有工業基礎——上海不僅是當時遠東的第一大城市,工業基礎也極為厚實。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那時候,美蘇的科技正爭得面紅耳赤,而中國又面臨著經濟上被封鎖、外交上不被承認、軍事上受到核訛詐的尷尬局面。

上海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克服了種種困難,實現了不少突破 。

最值得驕傲的突破,就是工業方面取得的成績:

重工業方面,建設了上海第五鋼鐵廠、上海重型機器廠等一批骨幹企業;

輕工業領域,湧現出上海牌手錶、海鷗照相機、紅燈收音機等翹楚品牌。

而更讓上海有底氣的,是從1966年開始,上海就成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重鎮,當時研製出的每秒10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與日本同步,比美國僅僅晚5年。

對的方向加上踏實努力,使上海在1978年,除了在財政收入上占到全國總收入的1/8,工業產值更是占到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6。

1978年各省財政收入情況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又有了「新目標」,先後設立了汽車製造、通信設備製造、電站設備製造、鋼鐵、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家用電器六大支柱產業。

目標有了,錢去哪兒整?

如果可以通過開放和學習,既能學到東西,又能拿到錢,為什麼要說不呢?

於是,上海又與外資發生了新故事——積極引導外資。

那幾年,外資投向六大產業項目占比最高的時候,曾一度超過60%。

外資的流入,很快就促進了這幾大支柱產業順利開花結果。

於是就有了從「改革」到「開放」的那三十年,只要是中國工業需要帶頭人的時候,就有上海的身影。

廣東進入中國經濟強省的視野,是因為開放。

那是1957年4月,那一年的廣交會,讓廣州正式走入了商貿時代。

那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大量建設物資都得從國外進口,但外匯卻很難搞到。

當時,外貿部也是急得團團轉。

1956年,時任外貿部駐廣州特派員的嚴亦峻看到廣東外貿系統先後成功舉行幾次小型物資出口交流會,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小型交流會辦得不錯,為啥咱不辦個更大的?

於是,他趕緊給中央外貿部發了個電報,主張辦一個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沒想到,很快就得到了周總理的批准。

隨後,嚴亦峻又建議外貿部每年在廣州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從此,廣交會就一直站在風雲際會的舞台。

廣交會

廣交會只是廣東外貿出口的一個縮影。

後來經過三十多年的厚積薄發,從1991年開始,廣東連續32年占據全國財政收入的榜首。

也就是說,從1991年開始,廣東在財政收入上已超過上海,位居第一併保持至今。

而如果從經濟總量來說,廣東成為老大的時間,還要更早兩年——1989年,深圳、珠海最早向農民工打開大門,「百萬勞工下廣東」轟動全國。

也是這一年,廣東以1381億元的經濟總量,首次站上了經濟榜單的首位。

廣東能在1980年代末快速興起,並保持30多年「霸主」地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廣東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從香港引進大量外資,發展出口貿易。

深圳就是改革開放最有說服力的一個縮影。

深圳在三四十年的時間裡從一個沿海小鎮崛起為人口近1800萬,經濟總量僅次於上海、北京的大都市。

2003年,廣東的GDP更是超越了香港,僅僅在4年之後,又把我國台灣省拋在了身後。

這也意味著,對於廣東來說,「對手」早已經不在我國大陸地區了。

但廣東也並非沒有過「煩惱」,在2008年金融危機不久,廣東曾同時出現過「企業倒閉潮」和「民工返鄉潮」。

然而,廣東省堅持「落後生產力」不能救,而是要把結構調整好。

之後的幾年,廣東的GDP和「老二」江蘇的差距一直在縮小,到2014年,兩省GDP只差2696億。

廣東1978年、1999年、2017年三次產業結構圖對比

當時,曾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聲音」大膽預測,江蘇應該會在2017年超過廣東。

然而,到了2016年底,被看好的江蘇不但沒有反超廣東,反而終止了過去8年兩者差距縮小的趨勢,兩地差距又重新被拉大了。

到了2019年底,雙方GDP差距又拉大到8000多億,並且,廣東的增長率明顯比江蘇快得不是一點半點兒。

而從此,在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里,廣東已經無人能敵了。

是什麼讓廣東這麼「霸氣」?

有人說是「廣東模式」。

「廣東模式」逐步形成了一套複雜的專業分工協作體系,使得廣東早就具備了「預適應」能力,一旦開放就能極好地適應外向型經濟。

疫情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疫情肆虐的2021年,廣東的外貿依存度仍高達66.5%,幾乎是全國平均的兩倍。

2022年,廣東財政收入以13279.7億元的成績,更是將第二名江蘇的9258.9億元,甩出好幾條街。

而與從前不一樣的是,如今,國家又推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就是瞄準美國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希望打造世界第四大灣區。

灣區除了香港、澳門,其他核心是廣東的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

廣東又成了國家戰略的重要執行者和受益者。

這些年,東北無論在經濟上,還是財政收入,營商環境等等,都深受詬病。

東北讓全國上上下下,操碎了心。

事實上,幾十年前,特別是在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東北曾擔負新中國工業搖籃的重任。

東北曾經是新中國的工業搖籃

特別新中國成立之初,那時候,論煉鐵能力,東北占全國的71%;

論煉鋼能力,東北占全國的91%;

論軋鋼能力,東北占全國的50%;

論發電設備容量,東北占全國的30%……

那個時代的東北,風光無限,經濟發展領先全國,財政收入排名靠前。

1959年,遼寧財政收入排名躍居前二,僅次於上海,保持前三水平直到1991 年;1971年,黑龍江財政收入躍居第四,一直保持前五至1979年。

然而,隨著中國的工業布局更加合理化和市場化競爭,東北大量國企倒閉,大批工人下崗,長三角、珠三角的民營企業崛起,東北工業一家獨大的情況發生了重大改變。

到了20世紀90年代,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逐漸落後於東部沿海地區。

甚至在1980年,黑龍江財政收入從第五跌出前十,此後再未躋身前十。

而遼寧財政收入在1992年跌出前三,2000年跌出前五,2015年跌出前十,2022年排名繼續下滑至全國第18位。

東北也在不斷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最近,這個昔日的工業搖籃又有了重大變化。

前段時間,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東北三省的GDP增速,集體跑贏全國平均水平。

吉林更是以8.2%的增速排在全國第一。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這次的集體增長,可不是吃老本,也沒有靠能源之類的傳統產業。

這次集體增長,靠的是先進位造業。

比如,此次遼寧增長最快的是裝備製造業,包含汽車、航空航天、船舶製造等等,同比增長了21.8%。

吉林的工業增長中貢獻最大的也是汽車製造業,同比增長7.8%。

黑龍江的裝備製造業也是最大的貢獻者之一。

省會哈爾濱,第一季度在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方面,增長了43.6%。

除此之外,東北還面臨一個地緣格局下的新外貿機遇。

最近兩年,咱們對歐盟和美國出口的壓力不小,但對俄羅斯和東協的出口,卻增長得很快。

按照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吉林和俄羅斯的貿易額差不多是翻了一倍,黑龍江增長了1/4,遼寧漲了3/5。

更值得期待的是,東北對俄羅斯的外貿增長,很可能只是個開始,更大的增長還在後面......

而一旦淘汰落後工業產能,找到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動力,東北就還是那個養活共和國不可或缺的「長子」。

中德瀋陽裝備製造產業園 圖片來源:新華網

2023年一季度東北經濟的回暖,2022年山西、內蒙藉助國際大宗資源價格暴漲,山東經濟增量超過浙江……

中國區域格局以及地方財政貢獻已然發生了重大變化。

但數據並非一切,數字的背後還有著更為複雜的「套路」。

如果單從GDP和地方財政貢獻率看,很容易產生誤導。

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我們每個城市的資源大都由中央政府調配。

尤其是稅收方面,更是有著特殊政策。

而對國家的貢獻率,也不是僅僅體現在地方財政收入上。

畢竟,這個幅員遼闊的大國,不同地區之間是有分工的。

比如江南保障了國家財政安全,東北保障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山陝保障了國家的能源安全,疆藏則負責國防安全……

這盤棋分工各有不同,但沒有誰真正地掉隊,也沒有誰願意掉隊。

那些所謂「被養活」的省份,也都在以另一種方式反哺國家。

而所有種種,都是為了財政體制改革決定里,那個很重要的提法:

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bfdf066b09282099addf5df474650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