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科普 | 「馭風之術」真的存在?冬奧會運動員用上了航天科技「風洞技術」

2022-04-29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藏文科普 | 「馭風之術」真的存在?冬奧會運動員用上了航天科技「風洞技術」

作者:周岫彬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在東京奧運會上,中國游泳、賽艇軍團取得了優異成績。其中,航天風洞技術功不可沒。今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中很多冰雪競賽項目受空氣影響顯著,航天科技再次助力中國冬奧健兒取得佳績。

在風洞實驗室內,隨著風洞中風力越來越大,測試者壓低了姿態,頭頂上為了顯示風速而安置的標誌物——彩色線束隨著強風飄舞起來

重新認識「來無影去無蹤」的風

在介紹航天風洞技術之前,我們要先來認識一下風阻。在很多運動競賽項目中,運動員都要與風的阻力即風阻作鬥爭,如短跑、自行車、速度滑冰、高山滑雪等,均需要克服風阻,提升速度。

風是流動的空氣,空氣阻力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壓差阻力,壓差阻力又可分為形狀阻力、干擾阻力和誘導阻力。一般來說,物體高速運動時,形狀阻力是最主要的空氣阻力來源。這也是神舟號系列飛船從太空高速返回地面時,要通過氣動外形(在氣體介質中運動的物體為減少運動阻力,而採用的適合在該介質中運動的外形)減速的原因。

二是摩擦阻力,即空氣划過物體會產生摩擦力。通過優化物體材料及表面粗糙度可有效減小摩擦阻力。

物體與空氣相對運動速度越高、迎風面面積越大、空氣密度越大,風阻越大。衡量風阻大小的空氣動力學參數稱為風阻係數。風阻係數減小10%,某些運動員的成績能提升1%或更多,這對實力接近的運動員來說可是數量級的提升。

風洞:讓冬奧健兒 更好地「飛翔」

傳統的運動員訓練要在真實環境中進行,耗費時間長、體驗動作時間短,不易得到教練員實時互動指導和糾正姿勢與動作,且容易出現運動損傷。以跳台滑雪為例,運動員完成一趟訓練流程需十多分鐘,如遇惡劣天氣,則要在寒冷的高台上長時間等待或取消訓練。即便是正常天氣,一天也只能跳十幾次,每次飛行時間不足10秒,訓練效率不高。

滑雪運動員在風洞中試驗的場景(供圖/ 周岫彬)

在這種情況下,風洞就可以大展拳腳了!根據運動相對性原理,可用風洞裡的風速模擬運動速度,模擬出賽場、賽時風場環境,讓運動員在逼近真實的風場裡訓練。通過數字建模,量化運動員的動作形態,確定最佳動力學姿勢,還可測試運動服裝、設備器材的風阻特性,改進裝備設計。

風洞實驗室能調節風速、風向、風面、溫度、濕度等參數,模擬變化的風場特性,測量風場作用於運動員不同身體姿態的阻力、升力、側向力。教練員還可進行「零距離」指導,利用精準定位對問題「摳細節」,讓運動員全天候、反覆練習並優化姿態與動作,提高科學訓練水平。

如今,中國已經建成的體育綜合訓練風洞,是一座開口回流式(帶駐室)風洞,最大風速可達到42米/秒,相當於14級強颱風的水平,涵蓋了冰雪運動所涉及的風速範圍,可滿足滑雪、滑冰、雪橇等大部分冰雪項目的模擬需求。

航天科技與人們的生活、運動聯繫日益密切,它不僅是富國強軍的重器,也是幫助奧運健兒為國爭光的「神器」,更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利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b7e86c1f55b265b9da350a64f7d47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