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的「爽」,能不能賺錢?

2023-12-05     新民周刊

原標題:10分鐘的「爽」,能不能賺錢?

10分鐘的「爽」,能不能賺錢?

微短劇行業真正的贏家只有流量方,絕大多數收入都流向了抖音、快手、微信,留給行業的利潤只有10%左右。

記者|金 姬

2023年下半年以來,有關微短劇的行業門檻低、有機會一夜暴富的新聞不絕於耳。

「其實,市面上的多數小程序短劇(微短劇)都賠錢,有些可能血本無歸。」上海凡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林凱對《新民周刊》表示,目前每個月全網上線大概500餘部微短劇,很多題材是雷同的,真正「跑」出來的爆款可謂鳳毛麟角,能夠收支打平的是少數,而多數是虧損。

誕生才一年多的微短劇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

誰在投拍?

這幾年,短視頻平台養成了用戶碎片化、豎屏的觀看習慣,影視行業因為疫情無法拍攝長劇轉投周期更短的短劇。

業內人士表示,1分鐘1集的小程序短劇,占用的是碎片化時間,並利用這個時間去做消費。抓住了下沉市場的收視需求,本質上是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台所培養的碎片化習慣。短劇業內流行一個說法,前三秒吸引不了用戶,流量就流失了。基本上一集要有一到兩個反轉,前十集要有幾個大的事件。

在林凱看來,目前的短劇市場可以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是橫屏短劇,在愛優騰等長視頻平台上播放,時長一般達到10至20分鐘一集,製作成本和周期都比較長。這也是凡酷之前的主要內容品類。另一類就是目前外界更為熟知的豎屏短劇,也就是業內人士所說的「小程序短劇」。這類劇往往一兩周就完成所有拍攝,一般剪成幾十乃至上百集,每集一兩分鐘,而核心的成本不在內容製作,而是流量投放上。

「這種小程序短劇其實可以理解為視頻化的爽文小說。」上海凡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投融資&海外事業部總監梁洪蘭告訴《新民周刊》,以前網文推廣可能是文字或圖片,嘗試短視頻方式把前幾章節拍出來,用視頻版去促進推廣導流,後來發現這種短小精悍的爽片大家可能更喜歡看,慢慢就衍生出了這種小程序短劇。

導演兼製片人陳亮向《新民周刊》坦言,由於投資規模的限制,導致場景單一,內容更多依賴演員自身的情緒表演,這是目前微短劇製作的痛點之一。後期製作部分差不多在三周左右就會完成,這樣的製作周期也明顯會導致質量的低下。「基本上前期(策劃+製作)階段會在一個月內就完成,所以內容的質量可想而知。」

據悉,微短劇做得最成功的就是西安和鄭州,這裡的拍攝成本比北上廣和橫店都便宜,而且這裡也有很多原來做信息流廣告的公司,拍微短劇可謂「絲滑轉行」。

資深影視劇製片人阿哲向《新民周刊》透露,在西安或鄭州等內陸城市,當地有不少影視劇小公司就是拍信息流廣告的,偶爾也接接婚慶。前兩年生意不好,沒什麼活干,所以就開始拍微短劇。反正團隊成員打卡上班,閒著也是閒著,住宿費和交通費就省了。而豎屏對於取景的要求比橫屏要簡單很多,一個房間的四個角就可以搭四個景來拍,如果都是室內拍攝的現代劇,成本就很低。一個短視頻劇組,人員最精簡的只要三四個人,現在開機的也不過十幾個人。和傳統影視劇相比,微短劇的角色不多(不需要很多演員),一個工作人員往往身兼數職,人力成本也節約了不少。

拍出爆款微短劇《無雙》的豐行工作室就來自西安,比起橫店專業的拍攝團隊,他們自稱是「半隻腳在影視圈的邊緣人」,反而更有優勢。比如,橫店的劇組還是用傳統影視的手法拍短劇,錄音和畫面分開錄,畫質4K,現場還上了大機器拍攝。而豐行工作室的製作團隊最快四天就能拍完100分鐘的劇,為了提高效率,畫面和聲音同時錄,畫質用2K,拍攝機器全部手持,不會用大機器。

拍出爆款微短劇《無雙》的豐行工作室,製作團隊最快四天拍完100分鐘的劇。

相關的衍生商機也如火如荼,比如在微短劇產能占到全國的一半以上的西安,一些人把廢舊的家具城、庫房承包了下來,裝修成拍攝常用的場景,然後出租給劇組。

下場短劇賽道的人也越來越多,資本們磨刀霍霍,前有「愛優騰」等長視頻平台紛紛推出自家的短劇廠牌,「直播電商第一股」遙望科技對外發布劇本徵集令、自製短劇預計在今年的12月上線,國企中廣電力推「河馬劇場」,後有短視頻大廠位元組跳動親自下場「番茄短劇」。各大影視公司、MCN機構、直播平台、短視頻平台等紛紛下場,勢必要在這場廝殺中分得一杯羹。就連百度、小米等公司也有意聯動自家旗下的小說平台,布局短劇賽道。沉寂已久的聚美優品創始人陳歐也宣布正在組建短劇平台,陸續收購劇本以進軍短劇平台。

事實上,小程序短劇賽道已經有好幾批人「入場」。第一批就是上文提到的做網文或信息流投流的人;第二批是影視公司、廣告公司、遊戲公司;現在外圍的資本,原來並不是影視行業的投資方,包括一些國企、大的基金都在入場。

誰在賺錢?

微短劇產業鏈已逐步走向成熟,通常可以劃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大部分。上游是微短劇的內容生產,主要由版權方、出品方和承製方參與,進行版權購買、IP孵化、劇本編寫、組建團隊和成片拍攝等工作。中游則是微短劇的內容分發,主要由平台方和分銷方參與,進行平台搭載、短劇分銷等。下游通常是微短劇的生態支持,主要由媒體方、代理方等參與,進行流量投放。

但這一產業鏈的誕生,得益於2021年6月,微信生態開放了短劇投流。一年後的2022年6月,抖音開放了外鏈,打通了自己與微信的連接,也就打通了小程序短劇的付費環節。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是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進入微短劇市場的。

據微信在10月13日發布的《微短劇小程序廣告激勵政策》,微信平台會首先收取20%的技術服務費,但目前僅收取10%,其中5%會返利給企業作為廣告金。剩餘的部分,才由短劇的出品、製作和分銷這三方按自定的比例進行分成。

阿哲今年上半年為一家遊戲公司拍了10部微短劇,到現在一部都沒上線。「投資方想要自建平台,這些劇都攢著,以後一起上線。」在他看來,微短劇與其說是影視作品,不如看作電商產品,內容只是一方面,如何推廣和投流才是關鍵。

所謂投流,即付費購買流量,也可以簡單理解為花錢打廣告。以抖音為例,當一條短視頻內容發布之後,理論上便進入了算法系統的投遞之中,但整個算法池裡的視頻數量巨大,網友的關注點又千差萬別,單純地依靠算法並不能保證這條視頻的最大化傳播。這時候,平台方的流量推送便獲得了操作空間,經過推流的內容可以在自動的算法之外到達更多用戶終端。推流的流量當然不是免費的,投流便由此成為了一門生意。

當你看到某部符合你胃口的微短劇時,其實是平台通過大數據精準投喂給你的,當你看了免費幾集以後想要解鎖後面的劇情,就要付費,而這筆錢就成了微短劇的收入,大多進了平台的腰包,也就是微短劇的「買路錢」。

短劇背後的營收邏輯是:小成本投入快速成片投流推廣觀眾引流付費買單。短劇的投流推廣是最耗費資金環節,是否持續投入資金,主要是根據其ROI(投資回報率)決定的,當一部短劇的ROI大於等於1.2(投100收回120)時便能實現盈利。短劇投放市場後,用戶通過兩微(微信、微博)一抖(抖音)一快(快手)等平台的信息流廣告,點擊跳轉到某個微信或抖音等小程序觀看劇集,前十集左右免費,之後每集在1至3元不等,其盈利模式不同於長視頻的買斷/分帳、短視頻的廣告,目前主流是靠用戶付費充值。

一個短劇的操作過程非常快,淘汰率非常慘烈,按照業內「黃金3小時」的說法,前期推流投入一定要大,一定要快,一定要狠,能不能火就看前幾個小時的充值情況。公司一旦判斷ROI情況良好,前期的充值收入,會馬上再投入買流。如果ROI情況不行,就及時止損。微短劇行業常說「賺十塊投九塊」,頭部毛利率甚至不到10%,也就是說1000萬元充值的背後,投流費用可能要在900萬元以上。

以今年爆火的《無雙》為例,從8月25日起在微信小程序上線,播出8天後投放收入超1億元,從此「8天收入過億」就成為流傳短劇圈的「暴富神話」。事實上,所謂的破億,指的是整體收入,其中流量成本就超過九成,真正到手的利潤僅幾百萬元。而這幾百萬元還要分給製片、編劇、後期等工作人員。出品方豐行工作室迄今為止已經推出14部爆款短劇,但公司在短劇上的整體收入不到千萬元。

在微短劇市場,製作方一般是按照充值量來提成,一般是3%—5%的比例;分銷方從投放中獲取的利潤是流水的10%—15%左右;出品方收入是兩個方面,一是用戶直接付費部分,二是分銷方給到的10%—15%的流水分成。

幾乎所有微短劇都會在有限的成本中將80%—90%的比例都用於投流。根據位元組跳動披露的數據,微短劇行業2023年全年的充值流水達到了183億元左右。

不難看出,微短劇行業真正的贏家只有流量方,絕大多數收入都流向了抖音、快手、微信,留給行業的利潤只有10%左右。

而製作方普遍需要貼錢拍攝,假設拍了十部,賠了九部,但如果一部能跑出來,這個利潤就可以貼補其他虧損的劇。當然,所有投資方都是這麼想的,隨著監管愈來愈嚴厲,進場的人愈來愈大,微短劇市場競爭日益慘烈。

藍海何處?

萬萬沒想到,橫空出世的微短劇,不僅征服了中國網友,也在海外市場大放異彩。

只要有錢賺,國人老外都會上。

2022年8月,中文在線旗下子公司Crazy Maple Studio(楓葉互動)面向海外推出短劇平台ReelShort,上線半年多逐步打開聲量、也跑通了商業模式;今年開始,國內的網文平台密集出手,相繼在海外推出豎屏短劇App,包括點眾科技的DramaBox、新閱時代的GoodShort、安悅網絡的Flex TV、九州平台的99TV,以及一些遊戲廠商也在籌備中。

以ReelShort為例,自今年7月以來,ReelShort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應用商店排名也一路狂飆。截至11月,ReelShort成功躋身美國、英國、加拿大的App Store(蘋果應用商店)總榜前三,成為風頭一時蓋過TikTok的黑馬應用。

ReelShort的海外掘金能力也令人驚訝,今年雙十當天,其在扣除支付應用商店費用後的凈收入為45.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28萬元,截至11月17日累計凈收入已超過22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6億元。這甚至讓A股都為之一振,催生出一組飄紅的「短劇概念股」,中文在線、掌閱科技、上海電影、遙望科技等近10隻股票迎來漲停。

主攻北美市場的ReelShort,從推出到現在一年多,平台上的歐美短劇超過15部,題材類型包括先婚後愛、甜蜜復仇、與老闆約會三大類;當前也在嘗試復仇虐戀、黑幫等新題材。

萬萬沒想到,橫空出世的微短劇,不僅征服了中國網友,也在海外市場大放異彩。

凡酷也推了幾部針對歐美市場的短劇,目前海外單部劇集的製作費用大概在15萬—20萬美元。

但和國內市場不同,國外沒有小程序生態,用戶必須下載某個App才能看劇,而付費起來也不如國內那麼方便,這就讓國外市場的微短劇發展起來不如國內那麼迅速。

據阿哲透露,有些投資方為了節約成本,會在國內請金髮碧眼的老外拍攝,然後投放國外市場。「劇組不受到國外演員工會的制約,你選角也不用考慮少數裔,怎麼好看怎麼來。」這也是微短劇在海外也同樣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目前短劇在海外的主要消費地區,一個是歐美澳,另一個是東南亞。抖音海外版TikTok發布的《TikTok短劇出海營銷策略》報告中也提到,短劇整體市場選擇Top5中,美國是短劇出海的首選地區,在東南亞市場,泰國是投放最集中的地區。

出海地區的分化正對應著短劇出海的邏輯:歐美地區製作成本高,但付費能力強,對於好內容有著更強的付費意願;東南亞市場雖說付費意願不及歐美,但製作成本更低。

監管風暴

林凱表示,和上愛優騰平台的橫屏短劇不同,小程序短劇是平台自審的,不需要拿證,這也讓一些短劇為了博出位而「打擦邊球」。

11月5日,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了《廣電總局多措並舉 持續開展網絡微短劇治理工作》公告,宣告將對網絡微短劇進行治理。

公告一經發布,微信、抖音、快手立刻行動,陸續下架違規短劇。如咪蒙團隊製作的《黑蓮花上位手冊》因涉嫌極端復仇、《李特助如此多嬌》因涉嫌色情低俗擦邊,已經下架禁止代投。

其實,廣電總局早在2022年11月下旬起就開展了網絡微短劇專項整治工作,下架了2.5萬多部、共計136萬集短劇,下架含有違規內容的「小程序」2420個。2023年3月至今,又清理低俗有害網絡微短劇35萬餘集(條),分級處置相關「小程序」429個、帳號2988個。

與此同時,有律師提醒說,微短劇投資在籌備階段要防止其成為金融犯罪的手段,一些人通過非法集資等手段募集資金,再利用微短劇短期回籠資金的特點迅速獲利,可能會構成刑法上的犯罪。

《新民周刊》採訪的眾多業內人士一致表示,有關部門加強微短劇的監管,有利於這一市場的健康長遠發展。畢竟,之前自媒體打造的微短劇行業神話,更像是爽劇的劇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b1182046c8903f48bab74881793f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