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預言的「日本恐怕將不復存在」似乎比預期來得更快更急。
當地時間2月28日,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日本2022年新生兒數量跌破80萬人,為1899年該數據開始統計123年來的首次。據統計,出生數較上年(2021年)減少43169人,連續7年創新低。
與此同時,日本去年的死亡人數幾乎是新生兒人數的兩倍。2022年,日本總死亡人數突破紀錄達到158.2萬人,較上年增長近9%。
死亡數減去出生數的人口自然下降為78.23萬人,減少的人口較上年增加17.29萬人,創歷史最大減幅。根據野村的一份報告顯示,日本已有850萬套空屋無人居住,除非拆除,否則到2038年,日本三分之一的房屋將無人居住。
據日媒報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月28日晚上就此事表態,承認這是「危急情況」。
比預期提前了11年
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顯示,去年,日本新生兒數量僅為79.97萬,較2020年下滑5.1%。這一下滑速度較2020年同期的4.3%也有所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數據還包括了在日本的外籍人口新生兒,如果把這一部分外籍人群剔除,那麼去年在日本出生的新生兒數量僅為77萬左右。
對於日本「高齡少子化」的人口隱憂,日本國立人口和社會保障研究所曾在2017年的一項研究中預測,到2033年,日本一年的新生兒數量才會將降至80萬以下。但現實卻是,日本出生率的下降速度比該機構的預測整整快了11年。
對此,厚生勞動省的解釋是,疫情導致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越來越多的日本適齡青年晚婚晚育,是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這其中涉及不少複雜因素,包括經濟狀況的不穩定,以及年輕人社交的減少等」。
日本綜合研究所(JRI)高級研究員Takumi Fujinami認為,由於疫情的到來,2022年出生人數的下降可能是受到2020年結婚數量下降的影響,因為在許多情況下,第一個孩子是在結婚兩年後出生的。「女性渴望生育的訴求越來越低。除了經濟和就業環境外,性別間的差距,尤其是在撫養孩子方面,給了女性較多壓力。日本社會在這些方面需要改善的還很多。」
日本出生率已連續7年創歷史新低
在快速老齡化的日本社會中,普遍認為結婚率的下降與出生率下降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那麼,日本年輕人是如何看待婚姻、生育等問題的?最近在一項針對年齡在18歲至25歲之間的男性和女性的全國性調查中,共有500人參與此次調查,當被問及婚姻和孩子時,45.7%的人回答「我不想要孩子」。
不到20%成的受訪者回答「金錢問題」是原因,超過40%的受訪者回答「金錢問題除外」。
此外,當被問及金錢以外的原因時,最常見的原因是「我沒有信心撫養孩子」,「我不喜歡孩子」和「我沒有自由」。
至於日本政府在高齡少子化問題上應對的表現,82%的受訪者認為不足。在他們看來,要緩解出生率下降的問題,39%的人希望免除學費,占比最高;33%希望政府提高對育兒家庭的補助;逾20%希望政府能提倡休育兒假,增加日托育兒機構數量並提高其質量。
對於政府在應對人口問題方面的資金來源,「提高企業所得稅稅率」(29.5%)、「減少養老金相關支出」(22.2%)、「減少國際合作相關支出」(21.5%)為排名前三的選項。
日本快速老齡化社會面臨的挑戰無疑進一步加劇。日本是全球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也是全球預期壽命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日本政府數據,2020年,日本每1500人中就有一人年齡在100歲或以上。養老成本的不斷上升正在耗盡該國的國庫,使其成為世界上負債最多的國家之一。
「我們認識到,出生率下降是一個嚴峻的形勢,」日本內閣副秘書長磯崎義彥在周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我的理解是,各種因素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阻礙了個人實現對婚姻、生育和育兒的希望。」
札幌北海道文教大學媒體與傳播學教授渡邊誠則認為「當買車或買房因為經濟問題而變得如此困難時,生孩子就變得非常困難。」
日本「史無前例」的對策
對於日趨嚴峻的人口問題,年初,日本東京都政府率先宣布了一系列應對少子化的新政策,自2023年10月起,東京都政府將為所有居住在東京的家庭中第二個孩子,免除0至2歲的保育費。除了免除二孩保育費,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還公布了另一項重磅措施,2024年1月起,將向居住在東京都的0至18歲未成年人,每人每月發放約5000日元。
目前,日本政府已對3至5歲二孩的保育費給予全額補貼,0至2歲的二孩保育費由政府補貼一半,其餘一半由監護人承擔。第三個孩子開始,保育費全部免除。與此同時,還對新生嬰兒的父母,提供50萬日元(摺合2.6萬人民幣)的生育補貼;對0-3歲兒童,每月提供摺合800元人民幣的育兒津貼;對4-15歲兒童,每月提供摺合550元人民幣的養孩津貼。
摺合下來,日本對15歲以下兒童的單人綜合補貼總額是13.5萬人民幣左右,當然了,這個費用,不包括小學到高中的免費教育,以及像東京都這樣的額外教育補貼。
可是,即使補貼十幾萬,日本的生育率依然常年處於世界末端,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其實很簡單:補貼的十幾萬,不及日本真實養孩成本的十分之一。根據日本一個金融機構的統計和精算:在日本東京都,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養育成本高達150萬-350萬人民幣。其中,食品費和零花錢就要支出80多萬人民幣;全程就讀公立學校,教育支出也要60萬人民幣;如果全程在更昂貴的私立學校就讀,教育支出將飆升至240萬人民幣。
如果再加上為孩子買房和結婚的費用,日本真實養孩成本可能會暴漲至200-500萬人民幣;對比這個數額,13.5萬的養孩補貼,占比只有可憐的3%-7%,九牛一毛而已。因此還算有些補貼的日本,都不願意生孩子,那麼連補貼都沒有的地方,生育率跌到比日本還低,似乎也不用太奇怪:
韓國總統尹錫悅將韓國出生率為0.81的低生育率和人口結構前景稱為「國家的災難」。
說來當然不僅是日韓,感覺如今東亞的年輕人們都差不多一樣的心態了。
以上です
資料來源:網絡綜合整理
如果喜歡我們的作品,請持續關注日本物語,並動動您的小手給我們加星標,以及文章右下角的「在看」!
以下是星標的添加方法,在這裡要感謝各位讀者,我們需要大家的支持,你們的支持是我們一所懸命的動力!
別忘了點「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