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2020年3月下旬,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地鐵貝克街站,乘客寥寥可數。 (匿名受訪者供圖/圖)
「在中文網際網路上,英國成了一個被嘲笑的橋頭堡,上面飄揚著『群體免疫』的大旗,城頭的王子和首相先後中了流彈倒下。從戲劇效果來說,確實精彩。但是倫敦依舊靜悄悄,沒人暴動,人們守秩序地在超市門口彼此隔開兩米排起長隊。」因疫情滯留倫敦的留學生家長老張(化名)在日記中寫到。
「城頭中流彈」的又多了一人。4月4日的爆炸性新聞——這段時間,哪天沒有幾條爆炸性新聞——英國准第一夫人、身懷六甲的凱莉·西蒙茲疑似感染新冠,已臥床幾天,但仍未能得到測試。先前鮑里斯·詹森被批評「優先測試」,大概是為了避嫌,首相的密切接觸者、未婚妻凱莉·西蒙茲竟然遲遲得不到檢測。而之後的爆炸性新聞是,持續發燒10天之後,英國首相鮑里斯·詹森終於入院了,並隨後被送進ICU。
24隻雞腿,平時一頓吃兩隻,現在一頓吃一隻,可以吃24天;雞蛋30隻,一天一隻,可以吃一個月;還有些牛肉、豬肉,切好分裝冷凍,也按天分配……
「這麼算下來,可以接近一個月不用出門採購,希望能躲過爆發期。」生活在英格蘭中部的華人Sarah(化名)對食物消耗有精確計劃。為了減少接觸,她決定「三不」:不去超市、不網購、不叫外賣。
2020年3月12日英國首相鮑里斯·詹森提及「群體免疫」後,各地超市都發生了搶購潮。約克郡的ICU護士道恩·比爾伯勒在醫院值班48小時後去超市採購,面對空空如也的食物貨架大受打擊,含淚錄了一段視頻發布在社交媒體,「像我這樣照顧你們的護士卻買不到吃的」,引起超過1500人轉發。超市開始進行限購,並規定早上開門第一個小時僅限老人和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醫護人員採購。超市同時實施限流,出一個才能進一個,大約要排隊1小時才能進入。
網購也一點不容易。訪問超市Ocado的主頁,迎接你的是一個排號頁面,有中國留學生凌晨5點起床排隊,6小時後仍排在兩萬名開外,估計還要再排8小時才能下單。「簡直就像春運搶火車票一樣!」生活在倫敦的華人設計師Olive感嘆。她在3月23日註冊Ocado,收到郵件通知說新用戶不能送貨了。而Tesco的預約送貨時間段直到4月底都已約滿。
訪問超市Ocado的主頁,迎接你的是一個排號頁面 。 (Olive供圖/圖)
除了大米和方便麵以外,Olive家裡只有夠吃一周的新鮮食物,不過她不是太擔心。她試著打電話給家附近的肉店和果蔬店,驚喜地發現居然能免費送貨上門,她便預訂了每兩周送一箱。肉店的價格比超市要貴差不多一倍,但品質比較好。果蔬店是一個家庭在經營,Olive說,希望通過實際消費,支持這些社區小店活下去。
Olive整理了從1月24日到3月中的英國主流媒體頭條後發現,新冠疫情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媒體都給予醒目版面報道,NHS及時給出衛生和就診指引,專家跟國際同行保持密切交流,帝國理工大學流行病專家尼爾·弗格森團隊早在1月就通過數據建模預測了武漢感染人數……但華人以外的社會一直置若罔聞——放眼世界,反應遲鈍的又豈止是英國。
1月23日武漢封城,敏感的Sarah當即在eBay下單,以人民幣約90元的價格買到200個口罩。次日,多家主流媒體以頭版報道,英國啟動對有中國旅行史及疑似症狀的病例進行測試和隔離,但並未引起社會關注。
1月31日23點,英國正式脫歐。巧合的是,當天英國首次出現新冠病例,患者是約克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及其家人,《倫敦旗幟晚報》頭版頭條給了脫歐,以二條報道該新聞。脫歐可以說是英國近幾年來最重大的事件,而新冠對於絕大多數英國人來說事不關己,「就像非洲的小朋友一樣,英國人只有看到聖誕捐款廣告才會想起。」Olive說。
2月中英國學校放期中假,也是英國人到歐洲度假滑雪的旅行旺季,一名到新加坡開會、法國滑雪的商務人士回到倫敦附近的布萊頓,引發英國首次本土傳播。但直到2月下旬義大利疫情爆發之前,Olive身邊的同事和英國朋友很少討論起新冠。
茶歇時,Olive的同事們開始說要多洗手。看到有華裔因為戴口罩被毆打的新聞後,Olive的老闆曾經向她和義大利同事了解有沒有受到歧視。一位義大利同事告訴Olive,她出門自覺保持社交距離,看到別人走過來會避開,家裡也屯了食物和日用品,希望公司能儘快開始在家辦公。
即便如此,整個英國社會如夢初醒的日子,已經是3月中了。「群體免疫」論一出,人們瘋狂搶購。「畢竟普通人對(確診)數字沒有切身體會,但超市跟每個人日常生活相關,所以超市缺貨更能引起大規模恐慌。」Olive說。次日,她的公司開始實施在家辦公。
在網絡上,「群體免疫」論引起激烈吐槽,Olive認為是斷章取義,「群體免疫只是學者顧問團體所討論的其中一個概念,不是說政府真的打算讓全英國人通過感染實現群體免疫。」她說,英國政府並沒有「躺平」,政府的每日簡報也不斷強調政策會根據民眾能否自律而修正。基於「行為改變」理論,在整個社會的意識轉變之前,政府不敢太激進,選擇從宣傳洗手開始一點點推進,如果直接封城停工,可能會引起反感甚至是暴動。而且,政府出新規前還要走各種聽證流程,「想快也快不了」。
3月11日,WHO宣布新冠為「大流行病」是政策轉向的契機。「越來越多的英國家庭將失去摯愛親人」,12日鮑里斯·詹森的記者會後,許多媒體以頭版粗黑大字標題引用這句話,昔日擁擠的倫敦地鐵一下子空了。「可能是一種心理戰術,把後果說得嚴重些,才能把英國人嚇住。」Olive猜測。
不停工不停課,只呼籲學校取消海外旅行、70歲以上長者和有基礎病的人在家待著,過於溫和的政策令Sarah深感失望,像她這麼想的不在少數。記者會當天,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主編、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和醫學科學院院士理察·霍頓連發8條推特批評政府的抗疫措施;2天後,近三百名科研人員聯名反對政府措施,呼籲立刻實施社交隔離。
2月下旬的倫敦國王十字車站。 (匿名受訪者供圖/圖)
3月21日空蕩蕩的倫敦國王十字車站。 (匿名受訪者供圖/圖)
隨著中文自媒體對「群體免疫」論的渲染愈演愈烈,英國飛中國的機票價格同步瘋漲。3月15日,老張突然收到兒子學校校長的郵件,之前不讓學生復活節假期回中國的規定取消了,接下來兩周,學生可以自由請假。老張看著留學生群里幾萬甚至是十幾萬的機票無法下手,「現在走的都是土豪啊。」他給全家人訂了4月20日回國的機票。
老張夫婦於1月30日帶著4歲的小女兒飛往倫敦,與讀中學的兒子團聚過春節。由於抵達時間與英國脫歐歷史性時刻重合,老張特意保留了當天的報紙。然而,脫歐的實際進程被疫情按下暫停鍵,老張一家的命運卻被暫時改變——就像那些被困在武漢的外地人一樣,他們開始在倫敦「流浪」的日子。幸運的是,Airbnb房東依然歡迎中國人入住。
得益於10年前留學倫敦的經歷和豐富的帶娃旅行經驗,客居倫敦對於老張夫婦只是故地重遊,而非滯留陌生國度舉目無親。比較頭疼的是,夫妻倆都要遷就國內時間工作、開網絡會議,還要應付精力充沛的小女兒,經過一番磨合,他們找到了在家工作和帶娃的節奏。
或許是受英國人座右銘「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靜,繼續前行)」的影響,或許是因為曾從事正規媒體工作多年,對中文自媒體渲染的恐慌情緒保持冷靜,回國長路漫漫反而有感染風險,老張沒有像一些中國留學生父母一樣,不惜代價也要讓孩子回國。在英中國留學生超過十萬,其中未成年留學生約1.5萬,回國的是少數,但經過媒體聚焦放大,老張反而感覺自己一家成了另類。
在法國進入「戰時狀態」一周後,23日晚,鮑里斯·詹森終於在電視講話中宣布全民禁足:一天只能出門一次,除醫護等必要行業之外全部在家辦公,除超市、藥店、郵局等必要設施以外全部關閉。這次電視講話有2700萬人收看,超過了2012年倫敦奧運閉幕式。
商場關閉前最後一天,花店老闆送了張太太一把向日葵,讓她保重;戴著口罩拉著行李箱獨自從唐人街買菜回來,兩名英國男人主動幫她抬箱子上台階;住所附近的公立幼兒園願意接收持旅遊簽證的女兒入學,後來因為疫情,老張夫婦考慮再三後決定延緩使用這個機會,幼兒園依然給他們發來陪孩子在家活動的指導,甚至提醒他們觀看動物園直播。這些溫暖的細節在老張看來,並非對外國人的特殊優待,但他們也從未感到受歧視。
25日,王儲查爾斯確診;27日,鮑里斯·詹森及衛生大臣馬特·漢考克相繼在社交媒體宣布感染。
26日晚,中國民航局發布通知,國際航班減至每國每周一班。老張家的機票被取消,老張一邊煮粥,一邊手快搶了6月的機票,每人5000多元,次日,6月底倫敦回上海的直飛機票已經飆升到經濟艙兩萬多。
三周之前,Sarah最後一次去超市採購回來的部分食物。 (Sarah供圖/圖)
禁足的周日,Olive在自家花園燒烤。 (Olive供圖/圖)
截止4月4日,倫敦確診10764例,占全英26%。身處英國疫情震中的老張感到倫敦人依然Keep Calm and Carry On。而在確診人數約為倫敦1/10的英格蘭中部城市,Sarah卻為疫情的暗涌而焦心。
Sarah已在英國生活20年,認識當地30多個華人醫護人員,其中有多人疑似感染或確診:一名精神科護士接診的病人兩天後確診,護士回家隔離,發燒兩晚後退燒;一名醫生接診的老年病人確診後去世,他接診時沒戴口罩,隔離期間沒出現症狀,重回崗位工作。令人擔憂的是,這些醫護人員的科室均為「低風險區」,說明醫院的防控存在漏洞,院內感染已經不是個別現象,而目前的確診數字也遠非全部感染人數。
一名要求匿名的實習護士得到Sarah送的幾隻口罩,從3月中起戴口罩上班,但其他同事都沒有戴口罩,上司和一些同事甚至要求她摘下口罩。「你沒有接診疑似或確診病人,在醫院工作場合不准戴口罩,這違背醫院政策。這裡是低風險區,戴口罩會引起疾病傳播和恐慌。」上司對她提出嚴厲批評。然而,醫院已有一名產婦確診且傳染給新生兒,護士所在科室的4名資深醫生因為乾咳、發燒等疑似症狀在家隔離,全醫院病休的醫護人員達到10%,但因為缺乏檢測,他們大多無法得知自己是否已感染新冠,症狀消失後又回去工作。而且,跟隔離14天的國際慣例不同,英國僅隔離7天,除非7天後仍有明顯症狀才會延長隔離。
護士也開始乾咳,在家隔離期間,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她發出辭職信,被上司打電話痛批沒有團隊和職業精神,然而僅僅半天之後,醫院又發公告說醫護可以佩戴自備的口罩。護士遂撤銷辭職申請,4天後,確診感染,「失去嗅覺,上大號都聞不到臭味」。
即使在直接接觸新冠病人的科室,防護設備也非常緊缺。上述護士所在醫院的庫存僅能支持一周,部分醫院的醫護人員甚至要使用浴帽、塑料擋板等自製設備。「一位醫生跟我通話,都哭出來了,說大家在病毒面前,近乎裸奔。」Sarah感到很心痛。
《衛報》發表了急診科醫生Catherine Hsu的文章。在倫敦市中心一家醫院工作的Catherine寫道:現在醫院只接收和檢測出現明顯症狀的人,可以想見確診數字遠遠低於實際。同時,政府提供的防護設備越來越差,開始佩戴FFP3s去接診疑似患者,後來整個科室改成只接收確診新冠病人,3月下旬起,她只能佩戴最簡單的外科口罩和紙巾一樣薄的塑料擋板去跟確診病人接觸。
從媒體和社交媒體的照片來看,除了缺乏合適的口罩和護目鏡,醫護人員也很難得穿上全身包裹嚴實的防護服,往往只在制服外套著一件透明薄膜圍裙,脖子和胳膊皮膚大面積裸露在外。倫敦救護車服務的一名護理人員向BBC抱怨,他們得到的防護裝備更適合用來製作三明治,「這是你能想像到最薄的東西」,而且風一吹,「圍裙」底部就會翻上來遮住他的臉。
草根醫護組織「醫生協會」主席Rinesh Parmar告訴BBC,由於不少裝備沒達到WHO標準,甚至被迫湊合使用非醫用材料,有醫護說他們自覺像待宰的羔羊和炮灰。北倫敦皇家自由醫院的醫護不得不在腿上綁上用來處理醫療垃圾的袋子,而北米德爾塞克斯醫院的醫護把塑料擋板裝在頭上。這並不是個別情況。Parmar說,這樣下去可能有些醫護不得不在安全和工作之間抉擇,甚至是辭職以自保及保護家人(大部分醫護人員仍然住在家裡,每天搭乘公共運輸上下班);代表40萬護士的皇家護理學院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4月4日,倫敦護理人員Tracy Brennan在《衛報》實名發表她的辭職信,辭職原因是醫院禁止她戴口罩,而她女兒已出現新冠症狀。
NHS的相關負責人Jason Leitch堅稱有足夠的防護裝備,只是物流有困難,政府已動用軍隊幫助運送裝備。4月2日,鮑里斯·詹森表示在過去兩周已發放3.97億件防護裝備給全國醫療機構,但多家醫院表示沒有收到。4月5日BBC報道,英格蘭中部一間醫院的ICU醫生被迫頭戴垃圾袋近距離接觸病人。
卡迪夫的醫護人員Nimish Shah在臉書發布中英醫生的防護裝備對比。 (駱儀供圖/圖)
防護設備和檢測的雙重缺乏帶來惡性循環,4月5日,漢考克公布,全英國有5.7%醫護人員因為新冠病休或隔離,而英國皇家醫師學會主席Andrew Goddard教授認為該數字被大大低估,倫敦中心區有30%醫護不能工作。缺乏檢測的更嚴重問題是可能導致院內交叉感染和聚集性疫情。
London trust的一位護士收到同事求助,說他一度高燒40.3℃,從未低於38.6℃,能不能來急診科,但NHS熱線111建議她不要接收,這名同事只能每隔4小時服用撲熱息痛。3月28日,英國出現首例醫生感染殉職,截止4月5日,已有7位醫護因新冠去世,包括一位志願返崗的退休醫生。
英國目前的病死率超過10%,一度僅次於聖馬利諾和義大利,可以想見,仍有大量病例未被統計。檢測能力成為瓶頸。4月初,不論是左派還是右派媒體,就連那些原本對鮑里斯·詹森比較溫和的媒體都在質問政府為何檢測力度如此之弱。4月1日,英國首次實現日測1萬次,累計檢測15萬次。截至4月2日,50萬名前線NHS工作人員中只有2800名接受了檢測。相比之下,德國已做了90萬次檢測,最近一周檢測量達50萬。英國不僅試劑盒和試劑緊缺,能做核酸測試的實驗室數量也有限。按人口比例,德國的測試實驗室是英國3倍,韓國比英國多2/3。
還未退燒的鮑里斯·詹森發布視頻,帶著略顯疲憊的表情說,「大量測試是我們解鎖冠狀病毒難題的關鍵」。衛生大臣漢考克也抱著病體回應,4月底要實現日測10萬次,另外上周已訂購350萬個抗體試劑,主要用於測試醫護人員是否能安全回到崗位。
每隔幾天拖著行李箱去超市為全家人採購糧食的老張發現,商場的大廣告牌已換成「感謝NHS」大字,底色是代表NHS的藍色。鮑里斯·詹森在隔離前最後一次亮相,是在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前為NHS鼓掌致謝。類似於中國封城時張文宏提出的「宅在家就是為社會做貢獻」,鮑里斯·詹森發布的推特都打上「待在家裡,保護NHS,拯救生命」標籤,激起英國人民的使命感,與美國政府提出的口號相比,多了一句「保護NHS」。
NHS被視為英國「國寶」,提供全民免費醫療,留學生也能享受。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核心部分,在英女王出場、升國旗之際,1200名醫生護士推著300多張病床走上運動場,擺出流光溢彩的「NHS」字樣,這是外國人很難理解的一段,卻也是深深令英國人感動和驕傲的一段。
然而,成立於1948年的NHS垂垂老矣。「NHS少床,少醫護人員,工資低什麼的這些問題很多年了。我每次去急診都要等起碼4小時,有一次割斷手指筋,預約等了3天,又在醫院等了整整一天才做上手術。」Olive說。2018年,英國出現多場「拯救NHS」遊行,甚至驚動到美國總統特朗普,發推斷言NHS「即將破產」。
《紐約時報》報道,NHS面臨預算壓力多年,在疫情前已經有約10萬個崗位空缺。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英國削減了約16萬張病床,人均病床數在歐洲排倒數第二;ICU床位人均數量不到德國的1/4,也遠遠低於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常年占用率超過90%。目前英國約有8200台呼吸機,緊急訂購了3800台,但在最壞情況下,還需要再增加2萬台呼吸機。
缺錢、缺人、缺床位、缺設備,被疫情圍困的NHS舉步惟艱,英國人要拯救NHS,也是自救。1.1萬退休醫護決定重返NHS,2.5萬名應屆醫學生將投入戰役;50萬人報名幫助居家老人購買食物、藥物和運送病人;勞斯萊斯、戴森等企業應政府請求緊急製造呼吸機;軍方把ExCel展覽中心改建成臨時醫院——南丁格爾醫院;威廉王子欲重返直升機救援崗位……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4月5日晚向全英國民眾發表電視講話。 (駱儀供圖/圖)
4月5日晚,93歲高齡的英女王發表罕見電視演講號召國人團結、自律、堅強,「儘管我們可能還要忍受更多的苦難,但是美好的日子必將到來:我們將和朋友重逢,和家人團聚,我們後會有期。」《後會有期》是「二戰」期間英國廣為傳唱的一首歌曲,撫慰眾多因戰亂被迫分離的家人和愛人。
Keep Calm and Carry On,這場英國社會上下總動員的「敦刻爾克撤退」,何時能迎來勝利的曙光?
訂閱南方周末會員,支持原創優質內容。成為南周會員,尊享七大權益,在一起,讀懂中國。
駱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