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擲彈筒放大腿發射,美國大兵曾被打骨折,《雷霆戰將》實現了

2020-11-20   雷姐的機械空間

原標題:手握擲彈筒放大腿發射,美國大兵曾被打骨折,《雷霆戰將》實現了

最近,新拍的抗日題材電視劇被稱為《亮劍3》的《雷霆戰將》遭到觀眾和網友的質疑,人民日報和中紀委網站點名批評之後,該劇已經下架,但是小編看過幾集之後,在軍事知識的把握上,確實欠妥。不是觀眾挑刺,確實有些軍事的常識需要改進。一部好的軍事歷史題材電視劇,不光演員場景到位,軍事道具以及使用也要保持專注。

但凡《雷霆戰將》中的軍事顧問帶點知識做片子,估計也不會讓「日本兵」們直接手握擲彈筒放在大腿上發射,然而在電視劇出現了這一幕。更令人吃驚的是還採用了站姿,這簡直就是它本身是部神劇的鐵證!連美國大兵們採用跪姿發射都把大腿干骨折,難不成這幫日本兵擦了神油,或是出於「避戰保命」的考慮才商量好把擲彈筒架在大腿上站著打?關於這一情節到底站不站得住腳,稍微多看點書多看點資料就能明了。所以說在刷到這部電視劇時,還是請關電視保智商吧,下面就說說這個擲彈筒。

對於抗戰老兵來說,日軍最具特色的武器無非是擲彈筒,常常有老兵描述:「隨著鬼子機槍聲一響,擲彈筒榴彈就砸在附近」。全重2.8公斤不到,最大射程也只有690米,使用距離不出500米,就連彈藥也可以直接使用步兵的手榴彈——目前來看都極為輕便的89式擲彈筒能配備在小隊一級,常能予以當時的中國軍隊以重大殺傷,堪稱日軍在小隊一級的最強火器。

矮小的日軍士兵常常一人就能玩得轉89式擲彈筒,因為它的重量比一支38式步槍要輕便多了,全長更是只有41.3厘米。發射專用的榴彈時,最大殺傷半徑卻達到了8米之遙,這能保證對任何一個機槍陣地以全方面的殺傷!在戰鬥中,89式擲彈筒常常伴隨機槍組行動,射擊前準備動作時間極短,這也就出現了「機槍聲一響,擲彈筒榴彈就砸在附近」的場面。

在下放到步兵班進攻時,射手手執擲彈筒筒身、目測作概略瞄準便能發射;在陣地戰時,還可以搭配相應的炮架和瞄準設備,這能顯著提高其精度。在抗戰早期,日軍的擲彈筒常被用作打擊中國軍隊火力點的有效手段。在300米範圍內,1937年時經過了長期備戰訓練的日軍擲彈筒射手甚至能使命中率達到85%以上。

在戰爭初期日軍一個總人數為50-70人的小隊里,往往配備兩個擲彈筒小組。一個擲彈筒小組2人,配備1具89式擲彈筒和1支38式步槍。射手攜帶擲彈筒和1個8發裝彈藥袋,副射手攜帶1支38式步槍和1個8發彈藥袋。編制內人數相當於半個連的小隊區區裝備2具擲彈筒,而在神劇中赫然出現的4具擲彈筒同時集中使用,光是在編制上看就站不住腳!

89式擲彈筒往往只能作為小隊配屬的機動進攻曲射武器使用,因為其即便是發射特製榴彈時射程也不過690米,根本無法作為在後方進行曲射支援的武器使用,否則極有可能把榴彈砸到自己人頭上;沒有了曲射火器的支援,小隊的進攻戰術也就施展不開。更何況4具擲彈筒集中在一起使用,也就意味著集中了2個小隊的曲射武器——如果故事發生在抗戰後期(一個小隊只能配1具擲彈筒),更是意味著要集中4個小隊的曲射武器,這更是顯得極其荒謬。要是真要集中起來作一個簡陋的「炮群」,估計小隊長們要提著手槍「下克上」了!

這款擲彈筒自誕生以來便一直被日軍用至二戰結束。無論是在淞滬會戰的戰場上,還是在東南亞的叢林戰場上炸得盟軍都是咬牙切齒:淞滬會戰戰場上,中央軍14師42旅一共配屬36挺重機槍光是被擲彈筒就打掉了32挺;叢林戰場中哪怕美軍擁有全方面的優勢,在步兵班直射火力上也占優,只不過日軍依託地形、植被和掩蔽工事機動,藉助輕便卻威力大的89式擲彈筒,日軍也把美軍的機槍小組炸得無可奈何。

當然戰爭的走向不可逆轉,隨著日軍開始潰退,這些擲彈筒也開始被美軍繳獲。高大的美軍士兵很快「掌握」了這些擲彈筒的使用方法:用手和經驗來調節發射角、用筒身後的活動螺栓調節榴彈的裝入角,再拉動手柄發射!這樣的武器也被送回後方,從未見過實物的專家們給它起了個專有名詞叫「Knee mortar」(膝蓋迫擊炮)!

為啥?正是因為它的座鈑帶著一定的弧度。這一弧度在設計之初是為了便於射手抵地發射,面前有個小土坎就能很穩固地射擊,但在美國大兵們看來恰巧適合人類大腿的自然弧度,也就被誤認為是可以放在腿上發射的大殺器。或許抱有玩玩的心態,美國大兵們開始玩上了89式擲彈筒,結果造成一堆非戰鬥減員——大腿被擲彈筒的後坐力直接撞折!這一系列烏龍的發生,讓美軍不得不頒布公告:一概不允許將繳獲的擲彈筒放在大腿上發射!

當然在《雷霆戰將》中出現這一幕不奇怪,道具不會對人的大腿產生傷害,不過真實的武器使用方式確實不是這樣的。在以後的軍事類影視劇製作中,在保持題材的優質,演員和場景到位的話,是不是也要在軍事知識的把握以及鏡頭的展示更加到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