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姨剛搬家,好多小夥伴都在反映,和阿姨失去了聯繫,不能按時收到每晚的文章,記得要給阿姨星標置頂哦,每晚23:30準時相見~
——我是精彩正文分割線——
真好,又一位女性,決定做回自己,在56歲的年紀。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關注過前幾天一篇高轉文章,講56歲女子「逃離」家庭獨自啟程自駕游的故事。
慕名去看了她抖音上的視頻,總被某些細小瞬間戳到忍不住想哭。
這個叫蘇敏的阿姨身上,映照著無數中國女性的縮影。
很久以前阿姨寫伊能靜時提到過,在中國,女性總是習慣為他人而活。
她們做女兒、做女友、做妻子、做母親……唯獨忘記了做自己。
但同樣是50+女性,伊能靜是那活成「榜樣」的極少數。
無論前塵往事如何,今天的她還能在舞台中央曬雙十一購物車、曬好老公乖小孩的幸福生活,52歲生日時她在「小作文」里寫:
「我還沸騰著,像滾燙的水,愛著生命。
我跟即將18歲的兒子聽流行音樂狂舞,我跟女兒打扮成粉紅公主喝法式下午茶,我和秦先生深夜不睡的聊劇本……
52歲,我還是老女孩,活得比任何時候都精彩,笑的比任何時候都燦爛。」
極致浪漫。
但在追光照不到的角落裡,還藏著沉默的大多數,她們都有一個名字,叫「蘇敏」。
「被忽略的蘇敏的前半生」,你我的母親或許都能找到共鳴:
小時候做長姐,兩個弟弟是家裡的天,看著玩鬧的弟弟從山坡滑落,蘇敏要克制貪玩的衝動,操心弟弟安全與否。
長大了做妻子,打理好丈夫和孩子是美德,幾十年里飯桌上只有丈夫的飲食口味,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家庭」,哪怕自30歲起就沒過過夫妻生活,她也強撐著這段婚姻關係。
好不容易把孩子熬大,孩子的孩子又降臨了,50歲,蘇敏被「外婆」身份絆住。
社會賦予女性的「職責」像座大牢,將蘇敏這樣的女性困於其中。
為這畫地為牢的生活,她折騰了半生,身體機能最好的時光,就這麼花掉。
難能可貴的是,蘇敏沒忘「醒來」的衝動。
把外孫送進幼兒園,她的「出逃」計劃也終於提上日程:
「我不想給大家幹活了。」
這句終於有了反抗意味的話,凝聚了「蘇敏」們整個前半生的忍耐,所以細品之下,阿姨只覺得心酸。
拿著攢下的兩萬塊錢,她買來車載帳篷、戶外電源、鍋碗瓢盆等一系列裝備,準備獨自開啟一場自駕旅行。
她完全明白丈夫此時終於開始的慌亂:
「我要是走了,他得從女兒家搬走,沒人給他做飯了。」
所以那些整日質疑女人依附性的人看懂了嗎?到底是哪個群體不獨立,哪個群體需要婚姻?
恐怕有部分是男人。
猶記得曾看過一個男人分享的視頻,指著在廚房忙活的妻子說:
看到沒,幾萬塊錢娶回來,不光能洗衣做飯還能生孩子,太值了。
惡臭,卻也是殘酷現實。
在「賢妻」的托舉下他們逐漸退化,但角色互換,這個男人眼裡「管吃管住有女僕的酒店」,也正成為「賢妻」們最想逃離的牢籠。
為了阻止蘇敏出走,她丈夫用了很多手段,首先是最常用的打擊法,質疑蘇敏獨自行動的能力,嘲諷她新鮮一時:
「這個錢扔得好可惜,要不了兩天你就不住了。」
言語打擊不行,他就上硬手段。
蘇敏自己買的車裡他裝了ETC卡,眼見挽留不了,他便上手拆卡,連女婿都看不下去,他才作罷。
不過,哪怕對方再怎樣阻攔,這次的蘇敏是徹底決絕了,因為這樣的婚姻生活,屬實沒有享受其中的可能。
除了經濟上「AA制」,這對夫妻在生活上也如處平行世界。
有個細節阿姨記得很深,蘇敏說,只有在晚上,丈夫消遣完關門睡覺的時候,她才擁有沙發電視的使用權。
看完電視睏了回房爬上床——是真的爬,她和丈夫很早就分床睡,住著上下鋪。
感情淡漠,著急起來的爭吵卻很激烈。
有次兩個人都很生氣,她抓起一把凳子,明明可以打到他,但她遲疑了一下,只把凳子摔到旁邊。
丈夫撿起來,狠狠往她背上砸了去。
也先別急著罵他,看到故事的阿姨想,也許甚至要感謝這個差勁的丈夫,才讓為人奉獻半生的蘇敏有了醒悟的可能。
被「婦德」綁架的上一代女性,哪怕能在男人那裡感受到一絲一毫的好,也許她都不會在56歲出走,而會選擇繼續兢兢業業,為又病又老的丈夫、為尚處年幼的外孫,奉獻餘年。
《三十而已》大火的時候,有記者採訪到了大山裡的一位全職媽媽素素。
爽劇里的顧佳在左手事業右手奶娃,全線開掛,現實里的素素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做出了三次選擇:
家裡條件不足以支撐她和弟弟上學,她退學;
初中遇到愛情並意外懷孕,她結婚;
照顧孩子和打工賺錢無法兼顧,她回村。
操勞的日子裡,她在社交平台記錄心情:
「一個人帶孩子久了,孩子認為你是個脾氣暴躁的媽媽,老公認為你就是神經病,更好笑的是,旁人都覺得你在享福。」
英國有位作家蕾切爾在《成為母親》一書中有句話:
「做母親會碰上的一切,都和取捨與選擇有關。」
但千萬年的家庭生活又告訴我們,無論別的角色怎樣取捨,只要你拿到的角色卡是「母親」,你的選擇只能是犧牲。
蘇阿姨也是為了孩子忍過這幾十年,56歲從這角色里抽離,還算來得及。
有聯想到前段時間那位被假靳東欺騙的阿姨。
人到中年,追逐著從未有過的愛情,看似出格,但好歹她還有幻想,也算為自己活過。
就像今天的這位蘇阿姨,有人質疑過她為什麼這麼壓抑不離婚,除了她訴說的財產分割等現實理由,其實阿姨覺得,離不離婚根本也不是最重要的事。
最重要的是,她開始看見自己,也終於放下擔子去找自己。
哪怕一路山路彎彎,歷經風雨,哪怕一個人要花一個小時才搭好一個帳篷、晚上在路旁的車頂上被大卡車吵得無法入睡,也沒關係。
一輛被打理得井井有條的兩廂Polo,足以陪伴她,從鄭州出發,到成都見同學,去雲南看雲海,到海南過年,一路往溫暖的南方開。
如她所言,「阿姨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點在看,敬找回自己的遠方,敬一人上路的自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V2O73UBdHeNs4oxjd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