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老調重彈,發推稱「我命令偉大的美國公司立即開始尋找在華經營的替代方案,包括從中國遷回美國並在美生產。」美國股市及大宗商品價格應聲大跌。市場上不乏聲音調侃:一頓分析猛如虎,漲跌全看特朗普。
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予以回應:中美經濟「脫鉤」根本就不是緩解中美經貿摩擦的良方,更不是解決美國自身問題的出路。還是那句話,與中國經濟脫鉤就是與機遇脫鉤,與世界脫鉤,與未來脫鉤。
誠如斯言。對於美國經濟而言,粗暴地將在華企業撤出,不僅不現實,更無異於自殺。
中美建交40年來,兩國經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和互惠互利關係。那些在華深耕多年的美國企業,不論是產業鏈,還是市場,都深深依賴中國,怎能說斬斷就斬斷?
退一步講,即便是美國企業撤回本土,當地能接得住嗎?成熟高效的產業工人、靈活的供應鏈網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育出來的,更不是在哪裡都能培育出來的。客觀來說,美國的水、電、氣等能源價格比中國便宜,但就一個人力資源就足以讓美國企業望而卻步。
業內人士表示,一條標準生產線長110米,需要180名操作工人。智慧型手機等複雜產品的生產線需要二三百人,高產量產品需要數十條生產線。倘若沒有一定基礎,幻想短時間內平地起高樓,那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美國工人的工作效率和吃苦耐勞的程度根本沒辦法與中國工人相比。背井離鄉、加班加點,這些我們司空見慣的事情,在美國工人那裡不可想像。
這絕非我們自吹自擂。最近一部歐巴馬夫婦投資拍攝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片子全景記錄了福耀玻璃在美國俄亥俄州開辦工廠的前前後後,「中國式管理」與美國工人之間的衝突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為了讓美國工廠和中國實現同樣的效率,管理者只能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美國工人,卻被認為是「不尊重人」「不遵循安全規範」。用中國派駐經理的話說,美國工人動不動就「尥蹶子」。可見,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作用難以複製和替代。這一點,美國的企業家心裡如明鏡一般。
換一個角度看,中國還有著巨大的消費市場。正如美國全國零售商聯合會所言:離開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不現實的,因為世界上95%的消費者生活在美國之外。中國的製造業優勢無可取代,而市場購買力又是製造業落戶中國的絕配條件。在華美企撤出,無異於將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
要看到,就在特朗普以及某些政客瞎嚷嚷的時候,其他國家正鉚足勁兒來華投資。數據顯示,今年1-5月,德國、韓國、日本、英國對華投資分別增長100.8%、88.1%、18.9%、9.2%,歐盟對華投資增長29.5%。此消彼長之間,受損的還是美國。
即便是拋開這些外部因素,僅從美國經濟本身來看,特朗普的命令也不靠譜。眾所周知,美國製造業外流是符合經濟規律的,畢竟這有利於其降低成本,擴大市場,提高資本的獲利空間。企業以逐利為天性,讓精明的企業家們放著真金白銀不賺,成天追著總統的推特跑,想想都不可能。作為資深商人,特朗普不可能不懂上述的種種,之所以理直氣壯地喊出「召回令」,恐怕只是為了一種政治正確。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