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教授:研發「特種紙」,打破美國技術封鎖,已應用於航空航天

2019-08-26     龔老師說教育

紙的發明,改變了人們在羊皮、竹簡上書寫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知識的傳播和普及。

在陝西科技大學,有這樣一位教授,她造出了一種罕見的"特種紙",其中有一種應用在我國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重大工程領域的"特種紙",比普通鋼的強度還要大

它的成功研製,扭轉了我國在這類材料上長期受制於人的局面。她就是陝西科技大學張美雲教授。

張美雲教授

1957年9月出生於陝西延安,現為陝西科技大學製漿造紙工程學科帶頭人、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造紙蔡倫科技獎"獲得者、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

不惑之年 考取博士,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是張美雲教授從小的夢想。

1982年她以優異的成績從西北輕工業學院(現陝西科技大學)本科畢業,學院領導特意選拔她留校任教。

當時,她完全可以分配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者到國家機關的重要崗位從政。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許多留校的教師不甘學校的清貧和寂寞,紛紛出國或下海。

2015年5月15日,因為一場高校領導幹部任期制試點改革,擔任了13年陝西科技大學副校長的張美雲,身份一夜之間回到一名普通教師。

組織上想安排她去一所高校任校長,她不想丟掉專業,婉拒了。而數次以百萬年薪、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優厚條件邀請她加入的某''985''高校,這時再次伸出橄欖枝。

面對這種情況,張美雲教授沒有動心,先後兩次放棄出國的機會,多次放棄經濟收入更高的崗位,紮根教學第一線,一干就是近四十年。

作為一名大學的專業教師,張美雲教授深知,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才能站穩腳跟,滿足學生的求學渴望。

儘管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張美雲教授也從未放棄過學習。為提高外語水平,她常年堅持自學並進行強化訓練,通過了出國人員WSK考試。

雖然1999年已成為教授,但當時已是不惑之年的她又毅然考取了博士研究生

打破國際壟斷,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張美雲教授一直從事製漿造紙專業教學和科研工作,致力於高性能纖維紙基功能材料的研究與開發。

高性能纖維紙基功能材料是以芳綸纖維、碳纖維等為原料,經現代造紙技術製備的具有特定性能和用途、高附加值的功能材料,是多學科交叉的高新技術產品,在軌道交通、航空航天、電氣絕緣等領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然而,高性能纖維紙基功能材料製造理論和技術是國際公認的難題,其製備技術一直受到已開發國家嚴密封鎖,在國外生產高性能紙基材料的公司中,美國杜邦公司實力最強,且長期壟斷全球市場,導致我國相關高端產品一直依賴進口。

經過長期艱苦探索和不懈努力,張美雲團隊終於破解了高性能纖維紙基功能材料製備的關鍵技術。這種特種紙比普通鋼的強度還要大,具有重量輕、強度高、絕緣性好和耐高溫等特點。它的研製成功,攻克了世界性難題,打破了國際壟斷。

目前,張美雲團隊開發出系列產品取代進口,實現了為國家重大工程提供基礎材料保障的目標,收到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以她為第一完成人的項目——高性能纖維紙基功能材料製備共性關鍵技術與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造紙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作為恢復高考制度後的首批製漿造紙工程專業的大學生,

張美雲教授聲稱是改革開放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我慶幸自己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為能親身參與其中感到自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自己現在的成就。

這40年,是我人生最重要的40年。我經歷了整個中國從吃不飽穿不暖,迅速變成一個富饒社會的過程;見證了物資從短缺走向充裕,人民生活水平從貧窮走向小康。

同時,我也親身經歷和見證了中國造紙工業、中國高等教育事業40年來的大變革、大發展。

從上大學接觸造紙專業開始,到研製出應用於軌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的高性能特種紙,張美雲教授在平凡的教學科研崗位上,為我國特種紙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是「龔老師說教育」,專注教育,分享教育故事,歡迎關注!

圖文來源網際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NvY0WwBJleJMoPMOgl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