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騰衝銀杏村,傳承千年,橫跨四季的「農耕文化」,有何特別?

2021-04-01     閱雲南

原標題:雲南騰衝銀杏村,傳承千年,橫跨四季的「農耕文化」,有何特別?

在雲南,春天的序曲早已經唱響,風和日暖,鳥語花香,千姿百態的色彩重回大地,即使在遠離城市,遠離人煙的騰衝固東江東銀杏村,春味也不曾忘記這裡。

進入春天,這裡春韻漸濃,不論是自家的小院,還是原野,或是一望無際的山林都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春天的銀杏村不似冬天深邃,有了一種生命萌發自帶的磅礴之力,莫名吸引人。

足跡踏遍銀杏村的每一個角落,你都會發現生命的力量,也會發現春天的氣息,風柔日暖,被冬風吹禿的銀杏樹上嫩綠的葉重新躍上樹梢。

村裡村外的小路邊,石堆旁冒出嫩草,原野里,池塘邊野花一片。

銀杏村裡的一切都沒有變,他們依然在年復一年的歲月里迎來春天送走冬天,依然保持著原來的生活節奏,生活方式。

整個銀杏村,唯一不同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古銀杏樹的樹齡逐年遞增,銀杏林的面積越來越大,銀杏樹依然還是村中最獨特的風景線。

時間回溯到百年甚至千年前,春耕才是春天的主角。

因銀杏村先民大部分都由當時隸屬中原地區的地方遷徙而來,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所以銀杏村一直保持著純正的農耕文化。

銀杏村千百年來依然保持著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的規律。

春耕夏種秋收冬藏,這是中國先民總結出來的經驗,並延伸出了專為農事活動做出指南的二十四節氣。

耕種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都離不開一個詞「農耕文化」。

在教育水平低下的古代,人們對農耕活動的規律認知和經驗基本依靠長者的口耳相傳和指導。

直至今天,農耕文化的影響已經不局限於農村地區,而是深植於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中,化為情感共鳴最為深刻的情感——鄉愁。

不論是城市人還是農村人遊走四方,心中有一個共同追尋的目標——故土親人,永遠忘不了的家鄉味。

農耕文化蘊含著人生的大智慧,從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詩句到元人程棨繪有樓璹《耕織圖詩》的摹本,從詩詞歌賦到繪畫都反映了中國古代人受耕織文化的深遠影響。

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詩經》是中國農業文明時代的產物,根據中國最早的詩歌《詩經》不難看出,其中一部分文章描述的就是農耕場景。

農耕文化所表達的是一種國泰民安、生活富足的畫卷,在追求物質上的自食其力和精神上的充實,在文人圈逐漸形成人人推崇的田園隱逸思想。

銀杏村的農耕文化,早已經浸入銀杏村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人的身上。

農耕文化在銀杏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進步,從傳統的男耕女織到新時代的農業、畜牧業、林業、傳統手工業細化全面的發展,農耕文化早已經融合了現代文明。

擁有600多年歷史的銀杏村雖然已經由農業轉向旅遊業,但是村中的人依然依據二十節氣進行農業種植。

銀杏樹是村中最寶貴的財富,但是村中農耕習俗沒有荒廢,大片的農田裡依然種植著適宜的作物。

春天,銀杏村勞動人民的重心在水田和林地間,銀杏村村民在荒蕪的水田或者旱地里勞作,平整田地,加固田埂,除去雜草,利用水牛耕地,為播種做足充分準備,一幅田園農耕圖躍然于田園間。

小面積飽滿的油菜花從田間地頭漫到心底,田野里零星的幾塊小麥田裡麥苗正在搖曳生長,村裡村外的大面積的銀杏樹正在快速發芽展葉。

夏季,銀杏樹的濃蔭製造出夏日浪漫,田間的地頭上的綠意濃郁,農田裡再次忙碌起來,而後一直延續到秋末........

從春耕到秋收,騰衝固東江東銀杏村的農林業種植一直遵循著傳統,現如今的銀杏村,旅遊業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產業,但是從本質上看旅遊資源的核心依然是「農耕文化」。

銀杏村吸引萬千人目光的最重要原因是:它農旅結合的文化。

銀杏風光是銀杏村內最重要的旅遊資源,但是把銀杏風光放在這個低調、寧靜、古樸的村落里它的氣質變得更加出眾,特點更加耀眼。

在銀杏村,村外農田交錯,村內民居林立,銀杏樹點綴其中,早晨炊煙裊裊,中午熱鬧非凡,晚上溫馨靜謐,仿佛一處避世的世外桃源,村裡村外組成一副愜意的山水田園畫卷,而村裡的人家仿佛就是在這裡隱居的「隱士」。

村裡的人們已經領會了「農耕文化」的精髓,他們把每一天都過成了詩。

一年四季不慌不忙,認真過好每一天,每一分鐘,忙時忙裡偷閒,閒時自得其樂,忙閒交替,幸福的味道在整個村裡蔓延,讓每一個走進這裡的人念念不忘。

【編輯】閱雲南 一靜

【備註】轉載請註明,素材由騰衝四季江東景區開發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提供,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N_VjHgBDlXMa8eqed7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