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時挖到「雞蛋」,為何無一人敢動?考古家:真的很頭疼

2020-10-06     老吳說文化

原標題:考古時挖到「雞蛋」,為何無一人敢動?考古家:真的很頭疼

1926年,中國現代考古專家李濟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這是中國學者最早獨立進行的考古研究,也是中國考古文化發展最開始的地方。這項考古研究的完成,塑造了中國考古的學學術體系的雛形,使挖掘工作走上了科學的軌道,並在造就出中國第一批考古專家。而李濟先生也因此成為中國的考古學之父,他的學術思想研究一直影響著後世每一位考古工作者,這才有了名言「就中國考古學而言,我們仍活在李濟時代。」

考古這一詞語在中國早已經有了它的存在,在北宋時期學者呂大臨所著的《考古圖》中詳細的記載了中國古代考古的事跡,但古代的考古和現代有著很明顯的區別。古時所謂的考古不過就是將一些傳世的青銅器進行搜集和整理;而現代工作者所有的不僅僅是保護而已,更是要將文物內所珍藏的每一件歷史事實都揭曉開來,這才是考古的真正意義。考古在我國已經有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也創造出了經驗豐富的考古專家,能夠輕鬆的面對考古工作中的各種突髮狀況和困難,但是有這樣一件文物,不論專家面對幾次,多有經驗都會覺得束手無策。

這件文物就是「雞蛋」。2009年,考古隊在貴州省北部的遵義市內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古遺址,而後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經過幾年的挖掘時間,專家們從墓中清理出了許多的房屋遺址、古墓以及上萬件的陶器、青銅器、和金銀器。這座古遺址的出現很好地呈現出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點和人民生活的狀況,填補了我國對新石器時代的歷史資料,而出土的文物更是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為專家研究新石器時代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為了更好的研究土層之下的歷史遺址,在第一次研究過去6年的時間後,專家再一次來到遺址現場進行了新一輪大規模的挖掘研究。在這一次的考古研究里,專家從地底下清理出了一座距今2000多年的漢代地層,還出土了一批保存完好的漢代瓷器,具統計,從這座古墓中出土的文物高達上千件,完全符合貴族古墓內的陪葬品規格,是屬於漢代高級陵墓。專家在清理這些瓷器時還在瓷器內發現了非常棘手的文物。

打開蓋子,只見瓷器內裝著許多的雞蛋,因為埋藏了2000多年的時間,裡面的蛋黃、蛋清早已經被侵蝕乾淨,整個雞蛋只有一層薄薄的蛋殼,十分的脆弱,稍有不慎很可能就會被破壞。在我國內出土的雞蛋文物並不多見,幾乎每一樣都是極為珍貴的,這些雞蛋的出現引起了專家的重視,但因為國內考古拘束的局限性,專家不敢貿然將文物取出。那要怎麼樣才能在不破壞雞蛋的情況下它們取出呢?

經過現場考古專家的研究商討後,考古隊決定採用石膏包裹的方法來提取雞蛋,他們先買來速凝石膏,然後在雞蛋的外圍包上保鮮膜,最後將石膏澆灌而入,等到石膏凝固之後在一起運回實驗室進行剝離研究。黃天不負有心人,在多個專家的通力合作之下,瓷器中的雞蛋被完整地取出,並送往博物館等待研究。這樣的易碎又在地下埋葬了上千年的文物最為珍貴,但也實在難以保存,就像秦始皇陵墓中出土的跪射俑一般,剛出土時這個文物所呈現出來的並不是現如今的土色,而是呈五顏六色的色彩,但因為氧化的原因,顏色全部褪去變成了現在的土色,這實在是我國考古界一個巨大的損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Ffm_XQBLq-Ct6CZapB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