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功臣,殺文官,殺武將,在朱元璋的統治下只有當貧農最安全

2019-10-31     國史拾遺

屠殺功臣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兒。

(樊噲是什麼人?劉邦的連襟,死黨和絕對心腹,然而劉邦臨死前照樣不分青紅皂白想殺他)

劉邦臨死前連樊噲都想殺,要不是蕭何戰戰兢兢估計這小命也得玩完,那幾個悲催的異姓王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沒一個有好下場。李世民倒是沒怎麼殺人,但他也陰狠的警告過尉遲敬德,寡人難道不能殺功臣?這位爺也說到做到,晚年殺了張亮和侯君集。

(開國功臣們最理想的結局:杯酒釋兵權,功成名就享清福,皆大歡喜)

對於開國皇帝們來說,這些功臣都是和自己一起從卑微時期相扶持,一路從屍山血海里殺出來的,開創王朝後當然要同享富貴。但有些功臣自認是皇帝熟人,頗有些橫行不法,無視皇帝,更關鍵的是他們大多位高權重,手掌重兵,自己在時還壓制的住,要是年輕沒經驗的兒子登基,這些功勳老將服不服?所以對君主來說,那些謙遜、急流勇退的大臣還可以愉快的做朋友,那些為人高調甚至囂張的功臣,那不好意思,留不得!

(提起朱元璋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殺人殺得多)

所以殺功臣,可以理解,但殺成朱元璋這樣的,實在不多,畢竟開國人心未定,皇帝們除了殺幾個跳得歡的,其他時間都講究與民休養生息,無為而治,但朱元璋可就不同了,這位爺不但殺功臣,官員、將領甚至百姓,他都殺。

這就很奇怪了,殺功臣還能理解,殺官員或殺將領是何解?

(在朱元璋看來,剪除功臣就相當於「除荊棘」,在他的心中對功臣們十分忌憚)

朱元璋是個很特殊的人,他從至卑至賤的貧民變成了至尊至貴的皇帝,其心態就必定與其他開國君主不同,他對皇權、尊嚴的執著是其他人所無法理解的。多年的征戰又鍛造了他鋼鐵一般的意志,所以這位爺能殺人,敢殺人,還可以用一些小藉口(在我們看來是小藉口,但在朱元璋看來就是死罪)殺人,殺多少都在所不惜。正因為如此他也在害怕,害怕失去這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天下,所以任何對他的冒犯都能解讀為對皇帝的背叛,對帝國基業的動搖,於是朱元璋又會舉起屠刀,清除所有潛在的威脅。

洪武一朝發生過多次屠殺,初步統計死難者人數在十餘萬人以上!除了那些實在罪有應得之人,更多的都是被牽連的無辜者。

為什麼朱元璋要殺這麼多人,他又是以什麼藉口殺人呢?咱們來挨個看看。

胡惟庸案——廢相,殺功臣

(三省六部制,朱元璋在廢黜了丞相後同樣廢止了中書省,政務分歸六部)

胡惟庸案是「洪武四大案」之首,可以說這個案件徹底拉開了朱元璋大屠殺的序幕,此事影響深遠:首先是胡惟庸以一己之力宣告了宰相制度的終結,殺死胡惟庸後,朱元璋乘機裁撤了宰相一職,廢黜了中書省,政務分歸六部處理,有著千年歷史的宰相一職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皇權專製得到了空前加強,從此以後皇帝真正「大權獨攬」;其次就是這也開了屠殺功臣的濫觴,如果說胡惟庸案之前只是少數功臣「作死」導致身死家滅,在胡惟庸案之後老朱徹底解開了封印,開展了一場場屠殺,其屠殺人數之多,範圍株連之廣堪稱歷朝之最。

那麼胡惟庸案是個什麼情況呢?

(李善長,淮西集團之首,在大明開國後擔任丞相,大權在握)

其實還得從朱元璋手下的功臣派系開始說起,作為安徽人,大明的開國勛貴們幾乎全都來自淮西,文以李善長為首,武以徐達為首,這些人在大明開國後把持朝政,占據朝堂高位,在軍政界都極有影響力。洪武六年淮西集團的李善長推薦同鄉兼親家的胡惟庸擔任右丞相,洪武十年,胡惟庸升為左丞相,這位老哥政務能力不咋地,但培養心腹,打擊異己的能力倒是一流。作為淮西集團新的首腦,朝廷尊貴的丞相,許多官員也願意投奔胡惟庸門下以換取高官厚祿。

一時之間朝野上下都是胡惟庸的爪牙,而隨著權力的不斷上升,胡惟庸「作死」的一面開始展現出來,這哥們獨攬大權(右丞相汪廣洋是個名副其實的好好先生,被胡惟庸當麵糰揉捏都不敢吭聲),內外諸司所上奏章這貨先行取閱,只要對自己不利的就隱匿不報。作為丞相有提拔處罰之權,所以胡惟庸也藉此貪贓枉法,營私舞弊。

(胡惟庸膽子大到連徐達都敢動,只能說這時候他已經瘋狂了)

這貨膽子大到什麼程度?劉伯溫的死胡惟庸逃不了關係(雖然不是野史小說里那樣下毒,但胡惟庸派人誣告劉基心藏不軌,占據風水寶地,讓劉伯溫憂憤成疾去世),徐達雖為淮泗集團一員,但他謹小慎微,所以對跋扈亂政的胡惟庸深惡痛絕,他將胡惟庸的劣跡一一上疏朱元璋,胡惟庸這貨懷恨在心竟然試圖暗殺徐達,如此狠毒囂張,可見當時胡惟庸權力之大。

(劉伯溫的死與胡惟庸脫離不了關係,但作為江浙派領袖,劉伯溫和胡惟庸更多的是政治鬥爭)

朱元璋是什麼人?他嗜權如命,你還敢搶他的權豈不是嫌自己命長?老朱本來就對淮系集團日漸膨脹的權力有所警惕,所以才在洪武四年強迫李善長告老還鄉,任用胡惟庸也是看在這貨沒啥背景,容易控制。但出乎老朱意料,原本老實的胡惟庸在相數年間遍植朋黨,反而讓他覺得大權旁落,於是老朱開始隱忍,放任胡惟庸繼續胡作非為,等到合適時機,老朱的屠刀舉起來了。

(胡惟庸案發,朱元璋開始大肆屠殺功臣)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圖謀不軌」「枉法誣賢」「擅權枉法」「蠹害政治」等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又把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給殺了,胡惟庸死後老朱還不過癮的給他加了「通倭」、「通虜」和「謀反」,反正屎盆子是一個接一個的扣。於是胡惟庸案開始擴大化,作為胡惟庸的親家,李善長因為是開國元勛所以被免於追究,但這事兒還遠遠沒有結束,胡惟庸案成了老朱打擊、殺害淮泗功臣的一大藉口。

洪武十八年,有人告發李善長弟弟李存義曾經與胡惟庸串通謀反,於是李存義父子被殺。洪武十九年明州衛指揮林賢被控告通倭,這事兒是受胡惟庸指使,被殺(胡惟庸都死了五年了,還能把屎盆子往人腦袋上扣)。洪武二十三年,老朱開始清算老朋友李善長,以「元勛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誅殺李善長三族,隨後吉安侯陸仲亨的家奴控告陸仲亨、唐勝宗、費聚、趙雄這些侯爺曾經與胡惟庸串通「共謀不軌」,於是全部被殺。這前前後後誅殺將近三萬人,淮泗集團的勛貴們受到了嚴重打擊。

空印案——冤案

空印案發生在洪武十五年,其實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這件案子可大可小,而且還頗有幾分情有可原,如果這事兒發生在乾隆甚至雍正朝,其實頂多就是一番申斥,可不巧遇上朱元璋這麼個石頭裡還要熬油的主兒,官員所犯下的任何小錯都是對皇帝的不敬,都是要掉腦袋的。

(古代繳納賦稅圖)

啥是空印案呢?按照朝廷規定,每年各地方衙門州府縣要向戶部繳納當年賦稅,同時還要派遣審計官吏前往戶部報告地方財政收支項目,並核對所在衙門繳納中央官府的錢糧軍需等事宜。朝廷對應繳納錢糧數目要求很嚴格,帳目必須和已經提交到戶部的賦稅完全一致才能結算,只要稍微有點兒對不上整個文冊就得駁回,必須重新書寫蓋上原來衙門的印章才算真實有效。

這事兒要擱咱們當然不成問題,各種快遞隔日達,實在不行坐飛機高鐵也不耽誤事兒。但在明朝可就不同了,那時候交通工具只有馬車,距離首都南京近一點的州縣而還好,您想想遠在寧夏、雲南等遙遠地方的官員可咋整?畢竟錢糧在運輸過程中也會有消耗,所以從運送到戶部接收這個數字肯定會有一定的差異性,而這個差額只有到戶部申報時才能知道。

(如果和戶部給出的數目對不上,又得重新謄寫並加蓋衙門公章,大半年的路就白趕了!)

偏偏朝廷可不管這麼多,只要數目對不上,重寫!光趕回去就得小半年,再趕過來估計都能把來年的數目支出也帶過來了,所以為了節約時間,官員們往往都會事先準備已經蓋過大印的空白文冊以備不時之需(這也是元朝開始就有的習慣性做法,不是官員們徇私舞弊,實在是沒法子的事兒),甚至還有官員們只拿著空印文書,到了京城後再填寫實際數目。

(官員們圖方便,但在朱元璋看來是無法接受的)

結果這事兒讓朱元璋知道了,這個鐵血皇帝大發雷霆,他固執地認為這是官員們相互勾結,糊弄皇帝呢,這樣藐視皇權,觸犯權威實在是該殺!皇權這個東西,雖說是至高無上,但歷朝歷代尺度不同,但朱元璋對這卻玩意無比看重,所以明太祖一朝經常出現官員稍有小錯動輒抄家流放,殺頭也是家常便飯的事兒。

您說說這件事官員們固然有責任,真正有問題的其實是這個死板制度,說他們全部中飽私囊也確實冤枉人家,畢竟這些官員主要是圖省事。可朱元璋沒管這麼多,他不分官員好壞,是否真有貪污,一棍子把一船人全部打翻:全國各地各級政府部門,只要是敢用空印的,正印官全部(注意,是全部)處死!下屬官員們充軍邊疆。

全部處死,這個數目得多大?估計也就南京附近的官員們能夠逃離一劫,西南、東北和西北那些遠方的臣子們都被屠殺一空,《明史·刑法志》記載了郭桓案「系死者數萬人」,而「二獄(就是指空印案與郭桓案)所誅殺已過當。」也就是說這場屠殺中有數萬官員或被殺頭或受到株連。遇上這麼個殺人魔王,也就難怪官員們在洪武一朝要戰戰兢兢了!

郭桓案——貪污

胡惟庸案殺了一大波功臣,空印案把官員們屠殺一空,朱元璋的目標轉向了民間富戶。我為什麼說在朱元璋一朝當貧農最安全呢?您看看這郭桓案就知道了,洪武一朝,就算是當富農都不保險。

(郭桓案,一件迷霧重重的貪污案)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懷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和提刑按察使司趙全德與戶部侍郎郭桓等人營私舞弊,侵吞國家公共財產,於是將其逮捕審訊。審判結果讓老朱大吃一驚:郭桓等人可謂劣跡斑斑,膽大包天,他們不但私吞太平府、鎮江府的賦稅,從中卡扣浙西上繳的糧食兩百多萬石,而且在徵收賦稅時巧立名目,向百姓們增加諸如神佛錢、庫子錢和口食錢等賦稅,這些貨們還夥同各省市官吏一起盜賣皇糧以謀取利益。

老朱生平最恨的是啥?貪污舞弊,這和他自身的悲慘經歷有關係,當年他的父母就是因為官員貪墨了賑濟糧最後活活餓死,所以在洪武一朝,只要涉及到了貪污就是死罪,甭管您貪多少,看看那個收了十六兩銀子就被扒皮的縣官吧,這就是最好的證據!

於是在老朱的授意下,審刑司吳庸把郭桓等人好是一通拷打逼問,於是這件貪污案的範圍越擴越大,不但囊括了全國十二個布政司的大小官員,朝廷高官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麥至德等人也榜上有名。當然,按照吳庸的說法這些官員上下勾結導致朝廷損失精糧兩千四百萬擔,那後果我們都不用猜,盛怒之下的老朱「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贓七百萬,詞連直、省諸官吏,系死者數萬人」,把六部侍郎和全國布政司的官吏們殺了個一乾二淨,既然朝廷可是損失了一大批皇糧(都被這些官吏們給低價賣出去了,賣給誰呢?民間百姓),那這損失得追回來啊。於是老朱又在全國範圍呢開始了追贓,這下全國的老百姓們可就遭了秧,「核贓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一場貪污案件變成了讓全國中產階級破產的慘劇!

民怨沸騰,眼看著百姓們的情緒控制不住,老朱開始甩鍋,大明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是受該死的吳庸蒙蔽,所以為了平息民憤,老朱把吳庸給殺了......可見給老朱當狗也不安全啊!

藍玉案——殺將

(洪武末年的藍玉已經隱隱成為了軍界第一人)

藍玉是什麼人?洪武末期軍方的頂樑柱,在徐達等人或被殺或病逝後,藍玉迅速成長並成為軍界的一顆新星。藍玉很能打,在洪武二十一年他就率領大軍追擊蒙古,一直打到捕魚兒海,俘虜蒙古貴族平民將近八萬多人,隨後他又多次征討蒙古,立下赫赫戰功,隱隱有朝廷第一武將之勢。

(捕魚兒海之戰,號稱是蒙古人的「靖康之恥」)

但藍玉又不是個謙遜之人,您要擱徐達這時候肯定夾著尾巴當孫子,可藍玉不同,人家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本來身份就尊貴,再加上自己統兵多年,在軍中威望極高,又立下如此大功,天生的狂妄再帶著居功自傲(藍玉認為自己是朝廷柱石,又有大功,就算跋扈一點老朱肯定也會投鼠忌器)讓藍玉開始了作死之路。一方面他任免將校,進退自專,軍中大權都集於他一人之手,他霸占民田,私蓄奴婢,還讓奴才們販賣私鹽來收取暴利;另一方面藍玉極為勇猛善戰,打起蒙古來如同砍瓜切菜,保衛了帝國西北邊疆的安全,於是藍玉越發跋扈。

人吶,最要緊的就是不能自持功勞,不管是古代的將領還是現代的員工都是為老闆或皇帝打工,您要忘乎所以不把領導放在眼裡,這在咱們現代就是離職走人,而在古代呢,那就是要命的事兒了。

(殺了藍玉後,朱元璋在軍隊開始大清洗)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這應該是一場冤獄,藍玉這人跋扈囂張是有,但未必想過改朝換代。但朱元璋等得就是這個機會,他早就看藍玉不順眼了,於是抓了藍玉後拷問一番,藍玉「招認」:自己和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筦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人商議謀反,這下朱元璋來精神了,之前李善長一案不是還有一些勛貴苟延殘喘麼,是時候送他們一起上路了!於是打擊面迅速擴大,超過兩萬人被殺,其中包括一個國公,十三個侯爺,兩個伯爵,朱元璋還不解恨得自己寫了一本《逆臣錄》昭告天下,裡面就記載了這些圖謀不軌的亂臣賊子。

至於藍玉,老朱殺了他三族,本來謀反之罪要凌遲處死,但誰讓朱元璋心善呢,於是凌遲改剝皮,藍玉同志的皮就被剝了下來。朱元璋還喪心病狂的把人皮送到藍玉的女兒蜀王妃那裡當「紀念品」!至於藍玉軍中的那些將校,和逆賊如此接近,你們也是逆黨,於是軍隊也迎來了一波大清洗,藍玉一案過後,「元功宿將,相繼盡矣。」

經過四場大屠殺,朱元璋終於剷除了所有可能對皇權有威脅的潛在因素,沒有權臣,沒有軍閥,也沒有人敢背叛他,欺騙他,他的權力達到了頂峰,朝廷上下官員戰戰兢兢,見到他就如同神仙一樣卑微順從,看來他可以高枕無憂了。

(但朱元璋沒想到的是,由於他屠戮功臣直接導致了建文帝無將可用,朱棣靖難成功)

真的如此麼?諷刺的是由於功勳大將大多被殺,到了他的孫子建文帝時已經無人能抵擋朱棣的「靖難」大軍,他廢棄了丞相,但後世君主並沒有他這樣的精力和權欲,於是內閣又被發明了出來,首輔的權力和丞相也沒什麼差別。有明一朝政治昏暗,貪污不斷,東廠錦衣衛間諜橫行,這些,恐怕是朱元璋萬萬想不到的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C5dIm4BMH2_cNUgG1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