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一條新聞了,一位名叫趙晛(xiàn)陽的小伙子,1995年出生,他現在出行特別不方便,無法買動車票和飛機票,連銀行卡都難辦理,因為出票系統打不出來「晛」這個字。他還說到自己從小到大,別人都問他那個字怎麼讀。
新聞中的小伙子是因為家譜中記載的那個字,而很多生僻字在現在已經不怎麼用了,但家人認為應該傳承。而現在很多90後爸媽,為了凸顯個性,為寶寶取名時愛用一些生僻字。例如王子萏(xiàn)、李垚((yáo)、王昶(chǎng),這些名字讓老師點名都困難吧?
每到新生開學時也都會愁壞了老師,看著這些不認識的字,甚至懷疑自己適不適合做老師了,我一個朋友是一位小學教師,每到新生開學點名時,她不得不搖頭:「我文化真的不夠。」
我大學的時候有個同學名叫徐杲杲,經常被老師念成「徐呆呆」,甚至還會憋不住笑出來。這讓杲杲同學每次都尷尬,但凡每一門新課程開課,老師點到:「徐……」叫不出來時,同學都會大聲說:「gǎo gǎo」,同學本身是很尷尬的。所以生僻字給寶寶取名,寶寶的心理也會受到影響。
給寶寶取名字除了避免生僻字外,還有一些需要避免的,也是為了寶寶將來更好。
避免諧音
韋君智 (偽君子),吳福祿 (無福祿),粟一柯(樹一棵),曾昆楠(真困難)
看到最後一個,爸爸媽媽給寶寶取名到底是有多困難?所以爸爸媽媽給寶寶取過名字後一定要通讀一遍,上戶口前看看有沒有什麼諧音。名字將伴隨寶寶一生,上了幼兒園後,調皮搗蛋的孩子又多,這種有諧音的名字最容易有外號,而且整個學齡期間將會一直跟隨寶寶。
避免大俗
李娜、王浩、王雪。不完全統計,全國有超過26萬人叫李娜,當然這其中就有歌星、球星,就連播報新聞,前面都需要加上身份才能分辨的清楚誰是誰。
現在很多00後的名字是「子涵、梓涵、浩宇、子軒、欣怡……」其實可以等於以前的建國、愛民、衛國、衛民。名字大俗就少了一些涵養。
避免拗口
徐旭緒、王思詩。第一個讀起來有種張不開嘴的感覺,或者感覺自己是個口吃,第二個要是被東北「老鐵」念起來就只能是全是捲舌音了,雖然名字的「所有權」是自己的,但「使用權」卻是別人的。
避免筆畫數過多
寶寶現在小,只是喊名字,不會刻意去寫,等孩子上學了,考試時候別人都開始答題了,他還在寫名字。哈哈哈!李龘龘?這名字寫著真費勁兒。
其實給寶寶取名不妨試試這些方法,又讓能彰顯父母的學識,又好記。
方法一:古詩詞中找靈感
從古詩詞中找靈感,也顯現出了爸爸媽媽的文化底蘊,名字也充滿了中國風,可用素材更是很多。比如用《詩經》或《楚辭》中的句子來取名。
男寶名:
方林,取自屈原《九章·涉江》「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
之恆,取自《詩經》中《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
女寶名:
燕婉,取自《詩經》中《邶風·靜女》「燕婉之求」。
洵美,取自《詩經》中《邶風·靜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爸爸媽媽們可以讀讀中國的古詩詞,領略中國的大好河山的同時,給寶寶取個充滿詩意的名字。
方法二:寄託祝願
希望家族興旺,像我兒子的名字一樣,「福林」,「五福臨門」之意。爸爸媽媽們也可以將對孩子的祝願用在取名字上,例如希望男寶將來有德,可以用仁、義、禮、智、信這些字,但是旺財什麼的就免了吧。
方法三:姓氏組合
就是爸爸的姓+媽媽的姓,雖然有偷懶的嫌疑,但是卻有一種「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的感覺,如果爸爸姓李,媽媽姓程,那麼恭喜賀喜,你們的孩子名字就叫「李嘉程」了!
寶寶名字要伴隨一生,爸爸媽媽可別隨著自己的性子為孩子取,一時的好玩,雖然看的出父母很「皮」很可愛,但有可能會讓寶寶背負了太多壓力,所以取名時要三思啊!
【轉載自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