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
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
要有所成就,要成為獨立自恃、始終如一的人,就必須言行一致,就必須堅持他應該採取的主張,毅然決然地堅持這個主張,並且一貫地實行這個主張。
如果你想知道公眾的教育是怎麼一回事,就請你讀一下柏拉圖的《理想國》,這本著作,並不像那些僅憑書名判斷的人所想像的是一本講政治的書籍;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像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咧。
當我們只遇到逆風行舟的時候,我們調整航向迂迴行駛就可以了;但是,當海面上波濤洶湧,而我們又想停在原地的時候,那就要拋錨。
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的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
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
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我們自己了
我們必須一般地觀察問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看做抽象的人,看做無時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響的人。
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裡,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馬爾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
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
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一個人是絕不會因為患痛風症而自殺的,唯有心靈的痛苦才使人灰心失望。
我們同情兒童的命運,然而應該同情的卻是我們的命運。我們更大的災禍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所以,要是你希望保持他原來的樣子,則從他來到世上的那個時刻起就保持它。
他一誕生,你就把他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他尚未成人,你就不要放棄他:不這樣做,你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再沒有什麼圖畫比家庭這幅圖畫更動人的了,但是,只要其中少畫了那麼一筆,也就把整個圖畫弄糟了。
只要父母之間沒有親熱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會不再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勢必來填補這些空缺了。難道說真有人竟愚蠢到看不出所有這一切的連鎖關係嗎?
一個好教師應該具有哪些品質,人們對這個問題是討論了很多的。我所要求的頭一個品質(它包含其他許多品質) 是:他絕不做一個可以出賣的人。
以上整理自《愛彌兒——論教育》
end
《愛彌兒——論教育》
[法]盧梭 著;李平漚 譯
豆瓣評分8.7
在我的孩子出生前,有必要再專門重讀一遍。
反思自己的教育,為教育下一代做準備。
好書,這本書是子女教育和自我教育最好的書。
我很喜歡作者對人的認識和不同階段的指導。
推薦上冊,如導語所言,有些觀念不喜歡,但是很多理念還是很不錯的。
難怪從不誤時的鐘表康德在看這本書時欣然忘我,以致忘記了準時散步的時間!
——豆瓣讀友
本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但是應該指出,這種分期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延伸閱讀:
《社會契約論》的20句名言 2022-07-25
關於盧梭的12種書|思想之光三百年不滅 2020-10-28
盧梭名言錄 | 思想之光三百年不滅 2019-07-02
每日一書
《少年行》
每日一詞
《新華成語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