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布局特點

2022-07-20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淺談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布局特點

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宮殿建築名稱的內涵有一個演變過程。上古時期,穴居是原始社會常見的居住方式。古語道:「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聖王作為宮室。」

先秦以前,人們經常將「宮」、「室」連起來使用,而且,「宮」、「室」可以通用,均指人們居住的場所,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秦漢以後,「宮」和「殿」開始連在一起使用,並且具有了等級的差別,專指皇帝行使權力和日常生活的場所。

宮殿建築的布局特點

前朝後寢——這項原則在周朝時已基本形成,一直延續下來。前朝在古代稱為「朝政用房」,後寢稱為「寢居用房」。

從歷代皇宮建築群的規劃可以看到,帝王處理朝政的殿堂總是建在宮殿的前面,生活起居以及娛樂部分總是建在後面,明清紫禁城的規劃就是一個典範。這種合乎實際功能需要的前朝後寢布局原則成了歷代皇宮營造的基本格局。

三朝五門——古語稱宮殿為「九重宮闕帝王家」,這種門闕森森、宮殿重重的宮殿制度形成於周朝初期。《左傳》和《禮記》記載周朝的宮室制度時寫道,在宮室的大門前面有闕。北京故宮的「五門」是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三朝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三朝五門的宮殿布局在禮制上一直被後代皇帝所延續,但是在建築形式上根據實際情況需要,又有所改變和發展。這種宮殿建制不僅威嚴壯觀,具有強大的震懾力,而且是中國古代宗法社會等級和秩序精神的象徵和體現。

左祖右社——根據《周禮·春官·小宗伯》記載,「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帝王宮室建立時,基本遵循左祖右社的原則。宗廟的空間位置應當在整個王城的東或東南部,社稷壇的空間位置則在西或西南部,這種做法一直沿襲下來。

現存的北京中山公園名為「五色土」的方形大平壇,就是明朝永樂年間營造北京時建的社稷壇。

中軸對稱——作為古典建築的重要代表,宮殿建築規劃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中軸對稱。古人尚中觀念在宮殿營造上得到了嚴格執行,重要建築從南至北依次排開、布局嚴謹、秩序井然。

明清紫禁城的前朝三大殿、後三宮以及重要宮門、廣場均分布在中軸線上,附屬建築位於兩側,這種布局充分體現了古代社會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唯我獨尊。

根據目前文明史學界形成的共識,民族文化的發展是否進入文明階段有三項衡量標準,即文字、青銅器和宮殿。毋庸置疑,宮殿建築早已成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是否進入文明階段的衡量標準之一。據此,我國早在4000年前就已經邁入文明國家行列,成為世界範圍內的文明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