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些「逆天」文物,差點真相信有人會穿越,製作工藝太震撼
故宮博物院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泱泱上下五千年,真可謂是歷史悠久,老祖宗留下來的文物數不勝數,其中有些絕對可以稱的上是「逆天」,材質獨特,製作精美,造型古樸大氣。由於有些製作工藝已經失傳,更是成了現代難以複製的無價之寶,下面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二。
一、蛋殼黑陶高柄杯
蛋殼黑陶高柄杯出土于山東日照,產於新石器時代,造型別致,表面透著黑色光澤,散發著一種神秘且誘人的魅力。蛋殼黑陶高柄杯胎壁厚度僅在0.5~1mm左右,最薄處更是低於0.5mm,僅有0.2~0.3mm,像蛋殼一樣薄,這也是它名字中「蛋殼」的由來。這件文物的「逆天」之處則在於在胎壁堪稱輕薄至極,質地卻是異常堅硬,即便是現代工藝也難以做到。
蛋殼黑陶高柄杯(收藏於山東博物館)
蛋殼黑陶高柄杯出土數量極少,僅存於大中型墓葬,是毀一件少一件的珍貴文物,倘若能夠破解它的製作工藝,中國的工藝技術興許都能更上一層樓。而在生產力不發達、工具簡陋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卻可以達到現代工藝都無法取得的水平,難道不是「逆天」嗎?
二、戰國水晶杯
20世紀90年代初,杭州文物考古所正對杭州市半山區一座戰國古墓進行發掘,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隻造型與現代玻璃杯別無二致的杯子,他們認為這可能是哪個盜墓賊在盜墓時隨意丟棄的喝水杯子,並未將其放在心上。
在考古發掘工作結束後,這隻杯子隨同其他文物被送往北京鑑定。結論令人大吃一驚:這隻高15.4cm、口徑7.8cm、底徑5.4cm的杯子竟來自距今2300多年的戰國,由一整塊純度很高的水晶加工而成。
戰國水晶杯(收藏於杭州博物館)
這可真是太「逆天」了,將水晶製成杯子,在戰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於加工工藝尚未得知,有許多人對這件文物存疑,認為這是杭州博物館的虛構。也有人認為水晶杯和時空穿越有關,將其與新莽時期的卡尺一起列為穿越者真實存在的證據。現如今,戰國水晶杯已成了杭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前去參觀的遊客都很驚訝,倘若不看講解牌,大多數人都還以為它是博物館工作人員隨手放的水杯呢。由於材料特殊,水晶杯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三、「見日之光」銅鏡
當第一眼看到這面銅鏡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只是一面普通鏡子,和「逆天」搭不上邊,但當有光線照耀鏡面的時候,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這也是「見日之光」銅鏡的「逆天」之處:如果有陽光或者平行光照在鏡面上,銅鏡背面的銘文就可以顯現出來,就好像銅鏡是用透光玻璃製成的一樣。
「見日之光」銅鏡透光效果圖
「見日之光」銅鏡制於西漢,整體凈重約50g,因在背面花紋外側有銘文「 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故將其命名為「見日之光」銅鏡。
光線從銅鏡之中穿過,這種鏡子在古代被稱為透光鏡。到宋代,透光鏡的製作工藝不慎遺失。一千多年來,有許多學者都在探究透光鏡的製作工藝,卻無一成功。直到21世紀初期,通過文物工作者與科技工作者的合作,終於解開了透光鏡的謎團,我們才知曉了「見日之光」的製作工序,實在幸運。
四、西漢素紗襌衣
一件衣服居然可以裝進火柴盒裡,這不是傳說,這是事實!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件衣服來自遙遠的西漢,它就是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墓的素紗襌衣(音d%u101n)。衣服的主人也很有名,是長沙國國相利蒼的夫人辛追,歷經兩千餘年,屍身不腐,依舊充滿彈性。
辛追夫人復原象
素紗襌衣衣長132cm,通袖長181.5cm。衣服面料是紗,沒有顏色,故被稱為素紗。「襌」字則來自於《說文解字》:「 襌,衣不重。從衣,單聲」。
素紗襌衣的「逆天」之處在於它的重量,僅為49g,連一兩不到。湖南省博物館曾嘗試找人複製素紗襌衣,但起初複製出來的衣服重量卻超過了80克。又經過13年研究測試,才複製出一件重49.5g的素紗襌衣。有人認為是現代蠶寶寶吃的比較好,吐出的蠶絲比較重的緣故。
素紗襌衣(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素紗襌衣薄如蟬翼,說它是古代最「清涼」的衣服並不為過。素紗襌衣的用處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辛追夫人為了取悅丈夫而特意訂製的,也有人說這不過是一件裝飾用品,用來凸顯主人的尊貴地位,畢竟這也不是每個貴族都能消費起的衣服。素紗襌衣價值極高,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製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它的出土,為研究我國古代絲織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
五、清象牙席
我們都知道象牙製品有很多種,如牙雕、假牙、骰子或者鋼琴鍵等,但你聽過象牙席嗎?根據清代檔案記載,象牙席共有五張,如今僅有三張存世。其中兩張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張收藏於山東省博物館,皆是雍正時期的製品。
象牙席的「逆天」之處在於它的製作過程。象牙很容易損壞,稍有不慎,就會毀掉,更何況是將象牙抽成絲兒編成席呢?製作一張象牙席需要數百根象牙,耗費巨大。正因為太過奢侈,雍正皇帝便下旨禁止製作並採買象牙席,其製作工藝也就漸漸失傳。
象牙席(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一件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象牙席,經歷非常獨特。溥儀退位後,起先仍居於紫禁城,但宮內偷盜成風,可能是哪個太監想要把象牙席混入普通草蓆,準備偷運出宮,後來沒有機會,就不了了之了。直到1978年,故宮博物院進行文物清理,工作人員無意中在一個霉爛的席筒中發現了這張象牙席。我們才有機會一睹它的真容。
象牙席製作工藝失傳固然可惜,但反過來想這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一張象牙席要耗費數百根象牙,而失去象牙的大象很可能也會死去,這種以動物鮮血製成的享受,不要也罷。
文史君說: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有些「逆天」文物的製作工藝正慢慢被我們拾起,古代匠人的智慧也能夠再現,我們也可以通過吸收這些技術去改進現代工藝,使其為更多人服務。也許就在這些「逆天」技術中,我們也能夠找到通往理想的世界的鑰匙。
參考文獻
1、李海:《戰國水晶杯》,《東方博物》2004年第1期;
2、劉岳:《象簟微涼生,御苑夏日長——清宮藏象牙絲編織席淺談》,《紫禁城》2006年第7期。
(作者:浩然文史·套元)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99644345_120237207-sh.html